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精選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精選10篇)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1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彷彿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裡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可就是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闆的家眷。船老闆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看似平鋪直敘的白描,卻構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質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鬆。在這喧囂的城市裡,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閒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後,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鬆。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2

時光荏苒,轉眼間兩年的時光就這樣流逝了。我們在這裡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就讓我們在這裡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吧。我要感謝我的老師,是他們給了我希望,讓我重新做回我自己。在這裡,我要向我的老師說一聲:“老師,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多年來對我的教育和關照,謝謝。”

現在,就讓我闡述一下我讀書的經歷:

我記得會考落榜後,我就心灰意冷啦,對任何事我都不感興趣,爸爸就給我找了份工作,讓我儘快忘掉過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信豐縣職業中專讀書,是它把我的心重新點燃起來。在這裡,我選擇了大學聯考,我想繼續完成我的大學夢。因此,我比以前更加努力刻苦地讀書,學習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我想問一下同學們,當你們會考過後,你想去哪裡讀書深造呢?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中二中。那我再問一句,如果你們落榜了呢?我想你們還會選擇五中或六中吧,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認為在普通高中更有面子,當別人問你們:“小夥子,在哪裡讀書啊!”,“我在一中”。這樣你們就會覺得很有面子,是的,剛開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你們錯了。如果你們的學習好,學習接受能力強的話,你們就可以選擇高中的特長班。那如果你們的學習差一點,接受能力比較弱,但還想考大學的話。我建議你們來職業中專讀書,選擇大學聯考專業。這樣你們考上本科的機率會比較大一些。為什麼呢?因為中專是屬於三校生一類,所謂的三校生是指中專、職專、技校。它與普通高中不一樣,我們只有四門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我們的總分是600分。而普通高中的總分是750分,他們要學習七門課程。我們普通高中佔有更多的優勢,一來可以學習文化課程,二來還可以學到一門技術,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呀。我們報考的大學和普通高中的一樣,去年因為普通高中報考我們三校生考試,我們的競爭力很強,所以沒人考上本科。而今年就不同啦,國家規定:普通高中不能報考我們三校生的專業考試,所以我們的競爭對手減少了,考上大學的機率也就更大了。

在職中讀書,我們可以不用擔心去學費的問題,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所以每年都有1500元的補學助學金,而且我們學校每年暑假都會安排去勤工儉學,三個月下來,工資也應該在3000元左右吧。這不僅為我們家裡減輕了負擔自己還可以把剩下來年錢買個手機或者當伙食費。我們學校很多學生的手機都確是自己的搛錢買的,只有少數部分學生工作不認真伸手問家裡要錢買手機。

俗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如果你們的成績比較好的話,我希望你們去做雞頭,而不要做那鳳凰的尾。也就是說,如果你們的成績剛好達到一中的錄取線,或均衡招生能進一中的話,希望你們去二中讀那特長生,而不要進一中去那差班。你們也可以選擇來這裡讀書。既可以學到知識又能學到技術。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一個考90分的和一個考80分的,不見得考80分的比考90分的人差。如果一個高中生和一箇中專生去應聘同一個份工作工作,往往都是那些中等水平的學生比較受企業的歡迎。當他們拿出文憑的時候,老闆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中專畢業生。雖然高中生有文化、有知識,但他沒有技術啊,進入工廠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而中專生就不同了,他有技術,文化知識不夠可以邊工作邊學習嘛。

在職業中專兩年的學習生活中,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人做事。從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人方法:1.要有目標和追求 2.經常保持微笑 3.學會和別人一塊分享喜悅 4.樂於助人 5.並保持自己的一顆童心 6.學會和各種人愉快的相處 7.保持幽默感 8.學會寬恕他人 9.有幾個知心朋友 10.常和別人保持合作,並從中獲得樂趣。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不應該只靠文化知識來走過以後的道路。希望同學們慎重考慮哦!

好了,就這樣嘍。最後,我祝在座的各位同學會考順利,學習更上一層樓。祝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3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

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麼黑。

蜘蛛網上一隻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麼,那麼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彷彿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覺手是可以觸控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路。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衚衕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衚衕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

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裡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衚衕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4

在書友群裡看到趙老師發的共讀公告,被《生活家》的書名吸引,古今中外、各個領域能稱“家”者甚多,而面對“生活”這個永恆的課題能自稱“家”或被稱“家”的好像不多。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豐富的閱歷,對人生有獨到的解讀,能夠以率真的性情,從容面面對所有人生問題的人。

讀《蘇東坡傳》,感覺林語堂先生筆下那個人格近乎完美的蘇東坡堪稱生活的大家。對汪曾祺先生早有耳聞,但從未精讀過其作品,今有機緣,很是期待和歡喜。 讀本的主體是12篇遊記和12篇美食類散文,篇幅大都不長,小巧精緻,是我喜歡的,喜歡他真摯內斂的情感表達,喜歡他任何情境下衝淡平和的心態,喜歡他簡潔乾淨、樸素雋永的文字。從選集中我讀到四個字“真誠從容”。 情感表達的真摯,作品中無論是回憶家鄉、思念昆明,還是遊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誠,毫無矯飾之感,讀之動人。 《我的家鄉》描寫家鄉風物寫到江浙一帶的人讚揚高郵“你們那裡出鹹鴨蛋”時,先生寫到“我的家鄉不只出鹹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游,出過散曲作家王磐,出過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這很像孩童為自己心愛之物辯解,洋溢著先生對故鄉的熱愛和驕傲之情。 《覓我遊蹤十五年》寫在昆明讀書,房東家一副對聯中有“故鄉無此好湖山”的詩句,文中寫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羈旅,想走也走不開,並不是真的留戀湖山”,先生十九歲遠赴昆明求學,戰亂之中一呆七年,什麼樣的“好湖山”能抵消對家人對故鄉的思念。這裡不僅寫出了自己亂世之中羈旅求學漂泊異鄉感受,更寫出了西南聯大所有師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們帶到那一段歷史之中,情感表達得含蓄蘊藉。

生活態度的淡定從容,遊記和美食是真實的生活呈現,但是經作者提煉過的,是作者要表達出來的生活。先生曾說:“我的作品內在的情緒是歡樂的,我們有多重創傷,但是我們今天應該歡樂。一個作家有責任給予人們一份歡樂。” 所以我們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讀到苦難和傷痛,即使有也是輕描淡寫,或以輕鬆溫馨的筆觸呈現。西南聯大時“一年四季擁絮而眠”,賣字典吃飯,姓李的同學賣掉家裡郵寄來的新棉袍“夥同幾個同學吃喝一頓”……都是這樣的表現。但我們也知道先生經歷過大的歷史變動,童年的安逸,青年的顛沛,中年的被迫害,老年的輝煌,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作為一個作家他選擇了“用一種對人生的愉悅之情來撫平人類的精神傷痛”,選擇了告訴人們怎樣快樂的生活。 讀先生的文字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真切和溫暖,《蘿蔔》寫不同地方不同風味的蘿蔔,北京的楊花蘿蔔、拍水蘿蔔、燒小蘿蔔,高郵的穿心紅蘿蔔、紫蘿蔔,淮安的青蘿蔔,天津的吃蘿蔔喝茶,張家口的心裡美蘿蔔、白蘿蔔,江南的白蘿蔔燉湯,揚州的蘿蔔絲餅,四川湖南的泡蘿蔔,還寫到了美國、俄羅斯、韓國的蘿蔔,真真的一個蘿蔔大宴,“群英薈萃”。有人以為先生好美食,追求口腹之慾,是個“吃家”,我不以為然,我看到的是先生生活的熱情與情趣,是一種從容的、遊刃有餘的生活態度。蘇東坡的最大魅力也在於他“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達觀與灑脫。 文字風格的簡淡雅緻也是他從容生活態度的表現,先生的散文被稱為文化散文,小說被成為文化小說,這得益於其深厚的學養,但先生不掉書袋不浮誇。

《鱖魚》一文信用到《徐文長佚草》、王安石《字說》、《漢書高帝紀下》、張志和《漁歌子》、李時珍《本草綱目》、林斤瀾《矮凳橋風情》,都是信手拈來不著痕跡,簡單的吃食中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切舉重若輕,表現出一種自信和優雅。 先生其人其文一如他家長的水,柔軟而有韌性,自有一種生命的力度。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我想蘇東坡、羅蘭、汪曾祺都能稱得上這樣的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點這樣的英雄主義,能活出一點自信和優雅。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5

生活而能成家,可見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會打理生活,有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妙招專長,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選了遊記和談吃食兩類文章,不免有些遺憾。雖說有個詞語叫管中窺豹,可那窺到的畢竟只是管中的一小點,整個豹子是啥樣誰知道呢。何況一向對遊記類的文章不太感冒。遊遊逛逛,走走看看,寫下的文字多是浮於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見,這類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雖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現出來,試圖讓讀者產生共鳴,但很多時候都是讓人霧裡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沒有更多人文或其他東西摻入,很難動人,遠不如看看實物實景的圖畫和照片直接而過癮。

整本書看完後,感覺很好。作者語言描繪的功夫很厲害,對景物的描寫很能傳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錯,在我看過的遊記裡算得上是比較好的。整個節奏是淡淡的平緩的,娓娓道來,不急不躁,不激不厲,悠悠然,很舒服。讀豐子愷的文章也有這種感覺,那份從容的風采很感人。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或許就是君子之文吧,讀之可以靜心。

對於吃食,作者是極其用心的,不論何時何地都對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且不避大小貴賤,南北西東,好與不好,一律有滋有味樂此不疲。讀畢令人頓覺眼界一開,尤其是作者講得野菜的內容讓我心動,立即查詢有關資料,狠狠補了下有關野菜的課。好多菜就是身邊眼前的東西,都沒怎麼關注過。即使是每年都會吃的一些也僅僅是吃過了而已。看著那熟悉的葉片植株感到好親切呀。世事洞明皆學問,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稱誠不我欺。

這本書還有一部分內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畫。選了有二十幅畫,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文人情趣。畫的優劣不予評論,圖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數反映了出來,與他的文字風格很搭。

這本書名為“生活家”,編選的文章內容主要是遊記和吃食。然而讀畢發現其實主體就是“吃”。因為,除了單說吃的文章,即使是遊記,其中但凡能說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聯絡的地方,作者都會毫不猶豫,興致勃勃,大講特講,那怕一件事一段話重複出現也無怨無悔不厭其煩,必盡興而後快。因此很懷疑“生活家”這三個字是否妥當,起碼這本集子裡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太多顯現。沒有讀過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夠補足這一遺憾呢?而且據序言裡講,這些文章還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機會能讀一讀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會讓人失望的。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6

汪先生的文學造詣以及生平軼事實在用不到再複述了。那些可以百度,可以自己去考究,而我只想細細體會那些文字之間表達的生活之美好。

活著,其實是一件很俗氣的事情,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但是精神的豐富又可以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我的家鄉》中,有一段提到舵樓中住著家眷,多數年輕帶著孩子。腦補這個畫面,禁不住想,為什麼都是年輕的女人。是不是因為撐篙的漢子多半也都是壯年,不年輕,哪裡有力氣,一步一步走過運河。古銅色應該是晒的,不說話應該是習慣默默從船頭走到船尾吧。

“這隻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隻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著嶄新的船,叫人心裡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喜歡這一段,船航行很久,工作了很久,所以累了要休息,可能還會生病,需要治療修理。而新生的船,剛剛披上新裝,可以下水開啟自己的新生活,怎麼不讓人興奮。所以看著這樣的事物,讓人感覺充滿了希望。有次晚間和朋友去散步,途經的一段小路邊的路燈亮的很整齊,唯獨有一個在哪裡閃爍,或明或暗。我一時興起,問朋友,你看那路燈會想到什麼啊?朋友也很直白,就說,啊。那說明這個路燈的啟動器壞了呀。發揮不穩定。需要換一個。哈哈。當時我就笑出聲來。我就十分得意地開始描述起來,你看大家都在好好工作照明道路,就它一個在偷懶聽音樂,還聽的很有節奏,禁不住搖頭晃腦,所以才會閃啊閃啊的。朋友聽了也開始笑起來。這麼一想似乎是真的。你看它閃兩下,好像亮起來,又立馬暗了一瞬。好像跟音樂節奏在打拍子~又想起每天在馬路上遇到的灑水車,通常都是開的慢慢悠悠,然為了迴避行人還會放著同樣慢慢悠悠的音樂,我就會覺得它很快樂。這種感覺可能只有我自己會有吧,和朋友一說。她倒是有著截然相反的想法,你有沒有在炎熱的大中午,有事趕著路,人睏乏不堪,想睡覺卻騎著小電動車等著灑水車開過去。那麼慢的車速,那麼慢的音樂,簡直煩死人啦。是啊,那樣的情景下,即便只是聽朋友說我也會覺得不耐煩了呢。

‘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哪裡出鹹鴨蛋。”好像我們哪裡就只出鹹鴨蛋。

看到這兒,就禁不住想笑,因為就連我身處皖北這塊地方,也常聽見菜場有著“高郵~~青皮”的小喇叭每天不知疲累的放著,讓高郵出鹹蛋的概念深入人心。曾經爸媽之間言語略有爭執,然後就聽我爸一句直噴我媽,“哼。你就是高郵的!”高郵的?高郵的什麼?上一秒我媽還在據理力爭。下一秒就在納悶。啥事高郵的?一邊圍觀的我也是一臉懵。只有我爸一臉洋洋得意喊了句,“高郵~~~青皮~~“然後就被我媽暴打了。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汪先生的書,拿到手之後,居然不忍快速讀完,只想在自己所謂的好時間,悠悠體會字裡行間的美好,所以只寫了這一篇。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7

國中時的時候在川南一所小縣城裡讀書,語文老師是師範畢業新分來的一位小夥兒,戴著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的模樣。年輕人思維活躍,教課的時候常常會補充一些課外內容給我們當閱讀材料,第一次看見三毛的文字就是在他油印給我們的資料捲上。老師會讓我們每週寫週記,主題不限,想說什麼都行,於是我把樓頂的絲瓜花、雨後的蜘蛛網、存了多年的兒時玩具都一一寫進了週記,每一篇都會有他的文字點評,有時會給一些建議,有時圈點一些他覺得不錯的詞句,有時就一個簡單的“好”字。

那時候能借書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書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對現代作家幾乎都不瞭解。於是冒昧問語文老師借書看,他果真帶給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說這位老爺子的文字挺不錯的。或許那時還是太過年少,封神演義之類的章回傳奇小說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書我雖讀完了,卻沒有讀出好來,以至於還書的時候老師問起如何,不免訕訕。想在回想書中內容,竟無半點印象了。

近些年看書,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對汪曾祺的瞭解依然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沒再讀過他的作品。直到前幾天翻開《生活家——汪曾祺自選散文集》,發現這是一本輕鬆的關於旅行與美食的選集,從第一篇《我的家鄉》開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後是一個多麼有趣的靈魂!手不釋卷半天讀完,有些後悔昔日的讀本里我竟然錯過了汪曾祺——一個淡泊如水的老爺子,卻在平常的人間煙火氣裡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裡,對一個地方或一種食物的點滴感受,常讓人心有慼慼,難怪這本書會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於江蘇高郵,伴著緊鄰的京杭大運河長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說,文字裡有一種水的氣息。就是這種靈動之氣,讓這些沒有華麗辭藻修飾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愛起來!老爺子是個自由派,對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聯大上學的時候,曾被聞一多先生批評。都說人以群分,他後來師從沈從文先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為人的性格如此,文風也大致可知了,這本書中的遊記與美食都是淺顯生動而意味綿長的。

先說遊記,老先生筆下的昆明、伊犁、福州、浙江、泰山也都恰好是我去過的地方,讀來更覺親切。看老先生寫昆明的雨,寫芒市的潑水節,寫滇南的花草樹木……就想起昆明的翠湖,瑞麗的奘房,寮國的邊界線,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姐勒金塔……書中寫到葉子花、令箭、茶花、一品紅、紫薇、蘭花等,一邊看一邊和自己印象中的花草一一對應,很是有趣。至於其中的白蘭花和尤加利樹,搜尋了一下,發現是自己兒時熟悉的黃果蘭和桉樹。西南三省不少風俗相通,四川的黃果蘭盛開的時候,街上也都是賣花兒的,買來掛在衣服胸前釦子上,很香。另外書中還說到馬纓花,不認識,趕緊從網路上搜索出圖片來看,便解惑了,果然很形象!

不得不插一句讚歎一下現在網路資訊的便捷,路邊不認識的花兒,拍個照就可以交給APP去識別(比如花伴侶和形色)。遇見不知出處的詩句,一個回車鍵就能知道答案。比如書中老先生說在昆明租住時門前的對聯裡有一句“聖代即今多雨露”不知出處,隨手搜尋一下,出自唐代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的最後一聯:“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再說新疆,賽里木湖給我的震撼和老先生當年的感受相似——藍,真藍!還有書中說到的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被貶時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時候特地登上古城遺址看過,總想起他的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後來在福州,曾經特地去了林則徐故居參觀,無論海防還是邊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諸多功績,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個有趣又有創意的人,逛風景的時候,總有很多開腦洞的點子冒出來: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應該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巖景區,覺得應該恢復“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議當地種雲霧茶,還覺得應該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頌》,組織一個道教音樂樂隊來唱——著實好玩兒! 想起多年前我去臨淄看齊國故城遺址,交通不便,開發不夠,一邊逛一邊恨不得給旅遊局寫一份專案策劃案出來,那種心情,估計和老先生類似吧,哈哈!

說完了旅行,再來說美食。老爺子生於江南,求學西南,後來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風味都曾品嚐,有的還親手製作,更用文字一一記載下來,確實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筆下,五味俱全,廣西的酸筍、無錫的甜鱔糊、北京的苣蕒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燙、浙東的鹹魚、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來。老先生隨遇而安,飲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也曾經誇口說自己什麼都吃,還被朋友用苦瓜和蕪荽(香菜)捉弄過兩回。想起我也曾經給朋友說過類似的話,並且在酥油茶、臭鱖魚、老友粉、沙蟲凍、蠍子湯、牛癟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後在北京的毛蛋前敗下陣來——那玩意兒,想想就膈應得慌,確實下不了嘴。

老爺子在昆明住過不少年,雲南鮮美的各種菌類讓他記憶猶新,雞樅菌、牛肝菌、乾巴菌……看得我滿口生津,這些菌也都是我的大愛啊!除了千里迢迢網購以外,尤其記得雲南特色的菌湯火鍋,每次吃完都要回味好長時間。

也許是西南三省捱得近的緣故,飲食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老先生筆下寫到了不少家鄉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夾沙肉、棒棒雞、川北涼粉、魔芋、螞蟻上樹、豌豆顛、蘿蔔燉牛肉……還特意提到了醃鹹菜的井鹽,並且吐槽實在吃不慣折耳根的腥味,讓人忍俊不禁!繼而無比想念起家鄉的味道來——這後半本書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美食的記憶中,少不了老先生對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魚(四川叫黃辣丁)、醉蟹、醉泥螺、慈姑湯、鵪鶉、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蓴菜、蔞蒿……裡面大多我都吃過,確實美味。書中還提到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這首詩,真覺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爺子還專門寫了一篇關於“豆”、一篇關於“蘿蔔”的文章,都是全國常見的平民食物,各地種類和做法卻頗多妙處,隨著口味的融合,原本帶著地方特色的豌豆黃和蘿蔔絲餅也逐漸成了大眾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來——跳水(只泡一兩天)豇豆和白蘿蔔特別下飯。不能再說吃了,關上書的時候就準備去下單高郵的雙黃鹹鴨蛋……隨便說一句,北海的海鴨蛋也是美味。

讀書的時候,總感覺汪曾祺和蘇東坡有某種氣質相通,都是隨遇而安的豁達,都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寫得一手好文章,畫得一手好畫……這本書的前後彩頁,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畫作和篆刻印章,圖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後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他的老師沈從文也曾經在這裡當過講解員。以後我再去逛國家博物館的時候,會想起這兩位先生吧!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8

有幸領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後,感覺平淡如水,意蘊無窮。

上大學時,有傅瑛老師講的《受戒》,感覺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時也暖暖的。後來看了他其他的小說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歡吃,也會吃,而且會做吃食。我就覺得他真的很會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麼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講到了山西的酸醋。我們家喜歡吃恆順的陳醋。另外就是我喜歡吃酸菜魚。而甜食則是南方人的最愛。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裡講過無錫人愛吃甜食。我愛吃甜品,吃菜卻不喜歡太過甜。苦味則想到苦瓜,我不愛吃,也不明白為何有水愛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喝過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為提神醒腦。咖啡美味,不覺得苦,只覺濃香。臭則很奇特,皖南臭鱖魚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邊攤小吃了。臭味也能這麼普及到大眾吃食。辣曾經也是最愛,最近三年因為懷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現在也習慣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鹹了。口味接近孩子的輔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鄉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鳴的是鴨蛋和薺菜。高郵的鴨蛋的確很有名氣,我們這裡也愛吃鹹鴨蛋,只是我們稱之為青皮。小時候記得家裡人會像隨園食單上說的,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們家也是這種切法,基本上配白粥或饅頭一起吃。不過孩子們總喜歡吃蛋黃,蛋白總是大人吃。讓我想到了有的家長能力有限,但她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給我們提供最好的。還有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淮安人,她就教我用筷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出來吃。或許都是南方人的吃法,竟有相同之處。她還給我寄過鹹鴨蛋和燒賣,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薺菜我們這也有,基本上做包子餃子吃,香味奇特,卻很好吃。有了薺菜餡,其他我都不會選。不過好像只有清明前可以吃。我愛吃,卻不認識。有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我和桃桃媽媽曾帶著孩子一起去挖薺菜,可是一直不認識。像我們又不去菜市場,超市又不賣,今年我們又沒有認識薺菜。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9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憶的藝術與生活的代表作。能與這本書相遇,更是小女子的榮幸。

古往今來,描寫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見,像老舍的《駱駝祥子》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啊,許多許多,更是將美食描寫的淋漓盡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卻更別具一格。雖平淡,像菜譜一般,卻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引來無限遐想。

我原本就愛好美食,以至於入神般去品味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淺啊!內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卻寫的行雲流水,妙筆生花。例如在《故鄉的食物》一文中,開頭引用鄭板橋的話:"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聽著這句話,有種特親切的感覺,炒米比較省事,比下一碗掛麵還要簡單,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這便是鄭板橋話中的含義。

還有種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鍋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無論是炒米還是焦屑,除了方便,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應急。當時,縣境內開了仗,我們用這種食物度過的。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溫暖著彼此的心靈。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亂境之中,依然淡定從容,樂觀安靜,像文中說的:"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真是樂觀啊!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簡單的話語,寫出了各種美味佳餚,可以稱他為美食家了。

在這本書中,內容有敘事的,有抒情的,有釋理的,這些散文文筆細膩,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中又滲透著作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內心世界,真可謂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篇10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裡,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裡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讚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讚揚。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