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語錄/列表

川端康成經典語錄分享

繼印度的詩人泰戈爾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川端康成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此殊榮。他轟動了日本轟動了東方,捲起了一股旋風。以下是川端康成經典語錄分享,歡迎閱讀。

川端康成經典語錄分享

1、 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 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 生並非死的對立面,死潛伏於生之中。 即使和幽靈同處地獄也能心安理得;隨便什麼時候都能拔腿而去。這就是我,一個天涯孤客心底所擁有的自由。 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 ——川端康成 《雪國》

2、 你連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顏色 ——川端康成 《雪國》

3、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麼有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川端康成 《花未眠》

4、 即使靠一枝筆淪落於赤貧之中 我微弱而敏感的心靈也已無法和文學分開。 ——川端康成 《獨影自命》

5、 死亡是拒絕一切理解的。 ——川端康成 《千隻鶴》

6、 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覺已經發現的美。 ——川端康成 《美的存在與發現》

7、 我們都是上帝之子,每一個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拋下... 因為我們是上帝之子,所以拋棄在前,拯救在後。 ——川端康成 《古都》

8、 黃昏的景物在鏡後移動著。也就是說,鏡面映現出的虛像與鏡後的實物在晃動,好像電影裡的疊影一樣。出場人物和背景沒有任何聯絡。而且人物是一種透明的幻像,景物則是在夜靄中的朦朧暗流,兩者消融在一起,描繪出一個超脫人世的象徵世界。特別是當山野裡的燈火映照在姑娘的臉上時,那種無法形容的美,使島村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 ——川端康成 《雪國》

9、 這是一幅嚴寒的夜景,彷彿可以聽到整個冰封雪凍的地殼深處響起冰裂聲。沒有月亮。抬頭仰望,滿天星斗,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星辰閃閃競耀,好像以虛幻的速度慢慢墜落下來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遠,夜色也越來越深沉了。縣界的山巒已經層次不清,顯得更加黑蒼蒼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邊際。這是一片清寒、靜謐的和諧氣氛。 女子發現島村走近,就把胸脯伏在窗欄上。這種姿態,不是怯懦,相反地,在這種夜色映襯下, 顯得無比 堅強 。 ——川端康成 《雪國》

10、 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 ——川端康成 《雪國》

11、 罪責也許不會消失 悲哀卻是會過去的 ——川端康成 《千隻鶴》

12、 我彷彿只有腳離開現實,遨遊於天空中了!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 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美,一旦在這個世界上表現持來就不會泯滅 ——川端康成 《不滅的美》

13、 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後面不停地掠過的暮景,彷彿是從她臉的前面流過。定睛細看,卻又撲朔迷離。車廂裡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鏡子那樣清晰了。反光沒有了。這使島村看入了神,他漸漸地忘卻了鏡子的存在,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這當兒,姑娘的臉上閃現著燈光。鏡中映像的清晰度並沒有減弱窗外的燈火。燈火也沒有把映像抹去。燈火就這樣從她的臉上閃過,但並沒有把她的臉照亮。這是一 束從遠方投 來的 寒 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圍。她的眼睛同燈火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妖豔而美麗的。 ——川端康成 《雪國》

14、 “這樣的日子裡連音色都不一樣啊!”駒子仰頭望了望雪後的晴空,只說了這麼一句。的確,那是由於天氣不同。要是沒有劇場的牆壁,沒有聽眾,也沒有都市的塵埃,琴聲就會透過冬日澄澈的晨空,暢通無阻地響澈遠方積雪的群山。 雖然她自己並不自覺,但她總是以大自然的峽谷作為自己的聽眾,孤獨地練習彈奏。久而久之,她的彈撥自然就有力量。這種孤獨驅散了哀愁,蘊含著一種豪放的意志。 ——川端康成 《雪國》

15、 在遙遠的山巔上空,還淡淡地殘留著晚霞的餘暉。透過車窗玻璃看見的景物輪廓,退到遠方,卻沒有消逝,但已經黯然失色了。儘管火車繼續往前賓士,在他看來,山野那平凡的姿態越是顯得更加平凡了。由於什麼東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內心反而好像隱隱地存在著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這自然是由於鏡中浮現出姑娘的臉的緣故。 ——川端康成 《雪國》

16、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川端康成 《雪國》

17、 花開即死亡。 ——川端康成

18、 島村把這間奇特的房子掃視了一圈。只有南面開了一個低矮的窗,但細格的紙門卻是新糊的,光線很充足。牆壁也精心地貼上了毛邊紙,使人覺得恍如鑽進了一箇舊紙箱。不過頭上的屋頂全露出來,連線著窗子,房子顯得很矮,黑壓壓的,籠罩著一種冷冷清清的氣氛。一想起牆壁那邊不知是個什麼樣子,也就感到這房子彷彿懸在半空中,心裡總是不安穩。牆壁和鋪席雖舊,卻非常乾淨。 他想:駒子大概也像蠶蛹那樣,讓透明的身軀棲居在 這裡吧。 —— 川 端康成 《雪國》

19、 我處在一種美好的空虛心境裡,不管人家怎樣親切對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著。我想明天清早帶那個老婆婆到上野車站給她買車票去水戶,也是極其應當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 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20、 船艙裡的煤油燈熄滅了。船上的生魚味和潮水味變得更加濃重。在黑暗中,少年的體溫溫暖著我。我任憑淚泉洶湧。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21、 但是,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現在已隱藏在淳樸的絕望之中,變成一種天真的夢想。他強烈地感到:她這種情感與其說帶有城市敗北者的那種傲慢的不滿,不如說是一種單純的徒勞。她自己沒有顯露出寂寞的樣子,然而在島村的眼裡,卻成了難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這種思緒裡,連島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縹緲的感傷之中,以為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但是,山中的冷空氣,把眼前這個女子臉上的紅暈侵染得更加豔麗了。 ——川端 康成 《 雪國》

22、 凌晨四點,看到海棠花未眠。 ——川端康成

23、 一切藝術都無非是人們走向成熟的道路。 ——川端康成 《純真的聲音》

24、 秋天也是從腳心的顏色、指甲的色澤中出來的。入夏之前,讓我赤著腳吧。秋天到來之前,把赤腳藏起來吧。夏天把指甲修剪乾淨吧。 初秋讓指甲留點骯髒是否更暖和些呢。秋天曲肱為枕,胳膊肘都晒黑了。 假使入秋食慾不旺盛,就有點空得慌了。耳垢太厚的人是不懂得秋天的。 ——川端康成 《初秋四景》

25、 也許凡人都是棄兒,因為出生本身彷彿就是上帝把你遺棄到這個人世間來的。 ——川端康成 《古都》

26、 凌晨四點,發現海棠花未眠,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就要活下去 ° ——川端康成

27、 貧寒之中自有一種強勁的生命力。 ——川端康成 《雪國》

28、 這條鄉間小徑,鋪滿了落葉,壁峭路滑,崎嶇難行。我下氣不接上氣,反而豁出去了。我用時候支撐膝頭,加快了步子。眼看一行人落在我的後頭,只聽見林間送來說話的聲音。舞女肚子撩起衣服下襬,急匆匆地跟上了我。她走在我身後,保持不到兩米的距離。她不想縮短距離,也不願拉開距離。我回過頭去同她攀談。她吃驚似得嫣然一笑,挺住腳步回答我,舞女說話時,我等著她趕上來,她卻依然駐足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邁腳。小路 曲曲彎彎, 變得 更 加險峻,我越發加快步子,舞女還是在後頭保持二米左右的距離,埋頭攀登。重巒疊嶂,寥無聲息。其餘的人遠遠落在我們的後面,連說話的聲音也聽不見了。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29、 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 ——川端康成 《雪國》

30、 島村不知怎地,內心深處彷彿感到:憑著指頭的感觸而記住的女人,與眼睛裡燈火閃映的女人,她們之間會有什麼聯絡,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大概是還沒有從暮景的鏡中清醒過來的緣故吧。他無端地喃喃自語:那些暮景的流逝,難道就是時光流逝的象徵嗎? ——川端康成 《雪國》

31、 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 ——川端康成

32、 以朋友相待,不向你求歡。 ——川端康成 《雪國》

33、 島村感到百無聊賴。發呆地凝望著不停活動的左手手指。因為只有這個手指,才能使他清楚地感到就要去會見的那個女人。奇怪的是,越是急於想把她清楚地回憶起來,印象就越模糊。在這撲朔迷離的記憶中,也只有這手指所留下的幾許感觸,把他帶到遠方的女人身邊。 ——川端康成 《雪國》

34、 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川端康成 《美麗與悲哀》

35、 我在根底上是東方人. ——川端康成

36、 我這個二十歲的人,一再嚴肅地反省到自己由於孤兒根性養成的怪脾氣,我正因為受不了那種令人窒息的憂鬱感,這才走上伊豆的旅程。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37、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訊號所前停了下來。 一位姑娘從對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島村座位前的玻璃窗開啟。一股冷空氣卷襲進來。 姑娘將身子探出窗外,彷彿向遠方呼喚似地喊道: ‘站長先生,站長先生!’ ——川端康成 《雪國》

38、 我彷彿只有腳離開現實,遨遊於天空中了! ——川端康成

39、 但他對這種奇妙的因 緣,並不覺得怎麼奇怪,倒 是對自己不覺得奇怪而感到 奇怪。 ——川端康成 《雪國》

40、 黃昏時分,下了一場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層白花花的顏色。遠近層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著變得混濁,成為黃湯了。流水聲更響了。這麼大的雨,舞女們恐怕不會來演出了吧。我心裡這麼想,可還是坐立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41、 南伊豆是小陽春天氣,一塵不染,晶瑩透明,實在美極了。在浴池下方的上漲的小河,承受著暖融融的陽光。昨夜的煩躁,自己也覺得如夢如幻。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42、 鏡中的雪越發耀眼,活像燃燒的火焰。 ——川端康成 《雪國》

43、 月兒皎潔得如同一把放在晶瑩冰塊上的刀。 ——川端康成《雪國》

44、 歌聲清澈得近乎悲慼,馬上就能引起回聲似的。 ——川端康成 《雪國》

45、 葉子近乎悲慼的優美的聲音,彷彿是某座雪山的迴音,至今仍然在島村的耳邊縈繞。 ——川端康成 《雪國》

46、 這種孤獨驅散了哀愁,蘊含著一種豪放的意志。 ——川端康成 《雪國》

47、 島村看見這種悲愁,沒有覺得心酸,就像是在夢中看見了幻影一樣。 ——川端康成 《雪國》

48、 茫茫的銀河懸在眼前,彷彿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體擁抱夜色蒼茫的'大地,真是美的令人驚歎不已。 ——川端康成 《雪國》

49、 菊治正像一個被咒語鎮住和墜入麻痺的深淵的人,到了極限,反而感到自己擺脫了那種咒語的束縛和麻痺。猶如已經中毒的人,最後服極量的毒藥,反而成了解毒劑而出現奇蹟。 ——川端康成 《千隻鶴》

50、 山腳下的河流,彷彿是從杉樹頂梢流出來的。 ——川端康成 《雪國》

51、 對面的層巒和山麓的屋頂在迷濛的雨中浮現出來。 ——川端康成 《雪國》

52、 披上一層薄雪的杉林,分外鮮明地一株株聳立在雪地上,凌厲地伸向蒼穹。 ——川端康成 《雪國》

53、 千重子低著頭。水木真一的面影浮上眼前。那是年幼時的真一——描眉,塗口紅,化妝,身穿王朝風格的衣服,坐在祗園祭彩車頂端。不用說,那時千重子也小。 ——川端康成 《古都》

54、 遠處的崇山疊巒迷迷濛濛地罩上了一層柔和的乳白色。 ——川端康成 《雪國》

55、 島村彷彿坐上了某種非現實的東西,失去了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陷入了迷離恍惚之中,徒然地讓它載著自己的身軀賓士。 ——川端康成 《雪國》

56、 這笑聲清越的近乎悲慼。 ——川端康成 《雪國》

57、 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聲,給人以甜美圓潤的感覺。 ——川端康成 《雪國》

58、 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妖豔而美麗的夜光蟲。 ——川端康成 《雪國》

59、 雪夜的寧靜沁人肺腑。 ——川端康成 《雪國》

60、 像一把寶刀——真一偶爾聽人這麼說過自己的臉,但從千重子口中還是第一次聽到。 每次給人這麼說時,都是心中有一種東西即將熊熊燃燒之時, “寶刀是不砍人的喲,何況這裡又是花下。”真一笑道。 ——川端康成 《古都》

61、 “那棵紅得那麼鮮豔的,是什麼樹呢? ” “漆樹。”苗子抬起眼回答。這當,原來用顫抖的手攏起的頭髮,不知為什麼,一頭黑髮突然散開,一直披到後背?。 “ 哎呀!” 苗子紅了臉,歸攏頭髮捲起,口銜髮卡別好,但不夠用,髮卡好像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秀男看著她的姿態和動作,覺得很美。 ——川端康成 《古都》

62、 由於天氣不同,要是沒有劇場的牆壁,沒有聽眾,也沒有都市的塵埃,琴聲就會透過冬日澄澈的晨空,暢通無阻地響徹遠方積雪的群山。 ——川端康成 《雪國》

63、 這是清澈得近乎悲慼的優美的聲音,像是從什麼地方傳來的一種迴響。 ——川端康成 《雪國》

64、 白花花的一片銀色,好像傾瀉在山上的秋陽一般。 ——川端康成 《雪國》

65、 鏡裡映現出披上紅葉的重山疊巒。鏡中的秋陽,明亮耀眼。 ——川端康成 《雪國》

66、 花給空氣著彩,就連身體也好像染上了顏色。 ——川端康成 《古都》

  川端康成作品特色

川端康成,日本現代文學大師,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府三島郡豐村大字宿久莊,(即現今的茨木市大字宿久莊),日本古典名著《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枕草子》等就是在此地誕生的。實際上這裡不僅哺育了川端康成的成長,而且滋養了川端康成文學幼芽的茁壯。

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隻鶴》、《睡美人》、《雪國》、《古都》等最富盛譽。他的作品都是在虛幻、哀愁和頹廢的基礎上,以病態、詩意、孤獨、衰老、死亡來反應空虛的心理、細膩的感情和憂鬱的生活,追求一種頹廢的至美,達到一種空靈虛無的藝術至境。川端康成創作的主題傾向及藝術特色,與他的氣質和秉性以及人生經歷、所受的教育、文化薰陶等是分不開的。

  一、特殊的人生經歷,使川端康成的作品形成了構想獨特、藝術形象感人和充滿“悲哀”意境的鮮明特色

川端康成兩三歲便失去父母,七歲死了祖母,十六歲死了祖父,接二連三的不幸遭遇使淪為孤兒的他形成了所謂的“孤兒的根性”。淪為孤兒的“痛苦”,是川端康成最初小說的最直接和最原始的目的和動因之一,是其主觀情旨的使然。

在川端康成十六歲上,他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下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裡的詩情,他在作品裡如實地記錄了祖父的病態和自己天真無邪的哀傷情緒。在《十六歲的日記》裡,他不禁悲嘆:“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將剩下我孤零零一個人了!”祖父辭世後三個月,川端康成寄居在舅舅家裡,他從此沒有自己的家,也失去了家庭的溫暖,漂泊無著,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直滲入他的內心深處,這時候,他的腦海裡,家和家庭的觀念也漸漸淡薄了,經常做的是一些流浪的夢。川端康成不幸的童年是形成他性格比較孤僻、內向的主要原因。

從幼年到少年,川端康成參加的葬禮不計其數,比如祖父的葬禮之後,還參加了姑奶奶的葬禮、伯父的葬禮、恩師的葬禮,在親戚家寄住期間也不時遇上其他親戚的喪葬禮,有一年暑假連續出席了三個追悼會,他為了訴說和發洩自己心頭的積鬱,於是藉助自己手中的筆,寫了短篇小說《參加葬禮的名人》。

川端康成的生活道路是坎坷的,他自幼失去了一切家人和家庭的溫暖,沒有幸福,沒有歡樂,自己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了,他需要得到人們的安慰與同情,渴望得到人間的愛的薰陶。他從小就充滿愛的慾望,祈求得到一種具體而充實的愛,表現在他身上的就是對愛情的如飢似渴的追求,他曾說過:“我沒有幸福的理想”,“戀愛因而便超越了一切,成為我的命根子。”川端康成一連線觸過四名叫千代的女性,對她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感情,為此川端康成在中學生時代寫過《千代》的習作。川端康成與第四個千代相識、相戀,並訂了婚,誰知後來千代又悔了婚,川端康成的初戀像閃電一般一閃即逝,川端康成遭到了不可理解的背叛,他艱難地支撐著自己,心靈上留下了久久未能癒合的傷痕,於是他寫了《一次婚約》,描寫自己同伊藤初代訂婚和失意的經過。一連遭遇四個千代,最後落得如此不幸的悲傷結果,川端康成認為自己染上了“千代”病,總覺得這是“千代鬆”的亡靈在“作祟”,是他的處女作《千代》在“作祟”。後來他寫了小說《處女作作祟》在《文藝春秋》1927年5月號發表,文中詳細地敘述了自己與第四個千代的愛與怨:“兩年後,我又新戀了一位少女”,“但是與她訂婚僅兩個月,這期間連續出現了不祥的激變。”……

川端康成經過幾次的失意,心中留下了苦悶、憂鬱和哀傷,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這份傷痕經過了多少歲月,仍然未能撫平,而且產生了一種膽怯和自卑,再也不敢向女性坦然傾吐自己的愛情。而且自我壓抑、窒息和扭曲,變得更加孤僻,更加相信天命了。

川端康成由於生活上的失意,感到幸福的幻滅,他經常懷著憂鬱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照片》等,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康成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一個鮮明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鬱的心情,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康成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鬱,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的,受人歧視和侮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康成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川端康成的藝術感敏銳細膩,但《伊豆的舞女》卻沒有連貫的事故情節,似乎它的創作全是憑興致進行的,獨特的藝術、感人的藝術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說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而那純潔的舞女也成為他作品中純真無暇的象徵。

《伊豆的舞女》的問世,開始形成川端康成自己的藝術個性,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從巨集觀來看,川端康成的文學沒有明顯的斷層,但從微觀來看,不能不承認其創作是有變化的,他初期的作品群,大多是根據孤兒的實際生活素材,以私小說的形式表現,具有濃厚的自敘傳的色彩。

  二、佛教禪宗的“幽玄”理念,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他本人說:“我是在強烈的佛教氣氛中成長的,那古老的佛法的兒歌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佛教的各種經文是無與倫比的可貴的抒情詩”。他認為吸取宗教的精神是今天日本人需要繼續的傳統,他向來把“輪迴轉世”看作是闡明宇宙神祕的唯一鑰匙,是人類具有各種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審美意識上,他非常重視佛教禪宗的“幽玄”理念。川端康成的文學與美學觀念的形成,與禪宗的“幽玄”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具體表現在其審美的情趣是抽象的意思,包含著神祕感、餘情和優豔三個要素。首先崇尚“無”。認為“無”是最大的“有”,“無”是產生“有”的精神本質,是所有生命的源泉,對於川端康成來說,藝術的虛構不是虛無,是源於“有”,而不是“無”。從這種觀點出發,他就把生和死當作一件事,把死作為起點,從審美角度來說,他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最美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藝術的極點就是死亡,他的審美情趣是同死亡聯絡著的,他的作品同死亡相聯絡的超過三分之一。最典型的就是《雪國》結尾的“雪中火場”,作家沒有把葉子在一場大火下的“死”看作生命的終結,而是認為“他內在生命的變形,在轉變成另一種東西”,並以銀河美景加以烘托,把葉子的死視作是生命的開端,是美的表現。在他的眼裡,“生去死來都是幻”,因此,他常保持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以求“頓悟成佛”,以從宗教信仰中找到自己豐富的課題,他說過:“我相信東方的古典,尤其佛典是世界最大的文學,我不把經典當作宗教的教父,而當作文學的幻想來敬重”。可見他的美學思想受佛教禪宗生死玄的影響是很深的。

從川端康成的《16歲的日記》到《抒情歌》、《臨終的眼》等,都把焦點放在佛教“輪迴轉世”的中心思想——“生—滅—生”的問題上,企圖通過“魔界”而達到“佛界”。正是這種宗教意識的影響,形成川端康成的“愛”的哲學和“幽玄”的審美情趣,它既偏重微妙、玄虛,又以優豔為基礎,富有情趣和情感,帶有東方神祕主義的色彩。總的來說,作為川端康成的美學依據,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以感覺、感受把握美,認為主觀的美是經過“心”的創造,然後藉助“物”來表現的。這與禪宗的“有無中道”精神是相通的。因此,他的小說作為矛盾的結構,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和協調。川端康成按照“幽玄”的審美情趣,著力在藝術上發掘它的內在氣韻,造成他的小說色調之清新、淡雅,意境之朦朧、微妙,形象之細膩、纖柔,表現之空靈、含蓄、平淡,富有餘韻餘情,另有一種古雅溫柔的詩情,讓人明顯地感到一種“幽玄”之美。

  三、對日本傳統美“物哀”的繼承與發揚,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第三大特色

日本文學自最古的《古事記》起就帶上悲哀的情調,這種悲哀的審美情趣發展到《源氏物語》,便形成了物哀的基本美學業觀念,具有很強的傳統性。川端康成的文學更多地繼承了“物哀”、“風雅”精神,它在川端康成的審美物件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出現的“悲哀”大多數表現了悲哀與同情、樸素、深切地表露了對渺小人物的讚賞、友愛、同情、憐憫和哀傷的心情,而這種感情又是通過詠歎的方法表達出來的,所描寫的眾多善良的下層少女的不幸和苦難,表現了她們對生活、愛情和勞動的正當要求,但在那個社會的條件下,這些要求是難以實現的,川端康成所寫《雪國》中的駒子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象駒子這種悲劇性的人物,在生活裡是大量存在的,如在他的《伊豆的舞女》、《溫泉旅館》等作品群中出現的人物形象,都是在苦難中掙扎著追求生存的權利和維護做人的尊嚴,她們的不幸、苦難、死亡,是由她們所處的社會所造成的,川端康成以客體的悲哀感情和主體的同情哀感,來賦予人物的悲劇情調,構成感人的美的藝術形象。

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川端康成也不全是依靠悲哀與同情這樣的感情因素的作用,也有的是由於倫理的力量所引起的衝突,結果導致了悲劇。例如《名人》中的秀哉名人與大竹七段對弈,圍繞新舊規則、新舊道德規範而產生的矛盾衝突,表現名人這個悲劇人物的無窮的藝術力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寬巨集的思想品格,他置大竹七段為代表的新規則、新道德規範的合理主義的挑戰於不顧,堅持圍棋的傳統精神,同時,作家讓他在對奕失敗後,也帶上“物哀”的色彩,賦予他些許感傷、孤獨、失意和朦朧的哀傷情調,來表現人物的心靈美、情操美乃至死亡美。

川端康成將違背道德的行為與悲哀的感情融合,超越倫理的框架,頌揚醜惡的情慾,並將其昇華到“純粹美”,這種美,有時表面上裝飾得十分優美、風雅,甚或風流,內在卻蘊藏著更多更大的悲傷的哀嘆,帶著深沉而纖細的悲哀性格,交織著對他們的悲慘境遇的悲怨。作者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融化“物”與“我”之間的距離,把自己的同情、哀憐融化在物件的悲哀、悲嘆的朦朧意識之中,呈現出一種似是哀憐,又彷彿自傷的感情與憂鬱之美。

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日本文學的傳統美被體現得恰到好處,川端康成的作品寫的多是感覺,這種感覺纖細入微到莫可多狀,主人公與舞女間純粹的情感交流,那種似有非有的愛慕之情,淡淡的命運之悲與真實的人情之美交融在一起,創造出一片幽雅而感人的文學韻味。

  四、崇尚自然美,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第四大特色

從審美情趣來說,川端康成很少注意社會生活中的美的問題,就是涉及社會生活的美,也多屬於詩情畫意、優美典雅的日常生活,如純潔樸實的愛情之美。川端康成更多地是崇尚自然事物的美,即自然美,在審美意識中,特別重視自然美的主觀感情和意識作用。

川端康成審視自然事物之美,首先表現在對季節的敏銳的感覺。他的一些小說是以季節為題,比如《古都》的“春花”、“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舞姬》的“冬天的湖”等等寫了對四季自然的感受,忠實再現四季自然本身的美,而且以四季自然美為背景,將人物、情緒、生活感情等溶入自然環境中,同自然事物之美融合在一起。如《雪國》對雪國季節的轉換、景物的變化,都移入人物的感情世界,以托出人物或哀然或昂揚的感情。

對自然事物的美,川端康成不限於客觀再現自然事物的美,不限於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發生聯絡,而且還與民族精神發生聯絡,使自然事物擬人化,將主體的思想感情移入客體的自然物件中,使之有機地溶為一體,來傳達人的主觀心緒觀念,如《千隻鶴》中的菜道、《名人》中的棋道,就是人與心靈息息相通,與傳統文化精神息息相通的,他既寫出物的風貌之美,也揉合人的感情,借物以抒情,併發掘傳統文化的情韻之美,形成川端康成美學所獨具的個性。

川端康成辛勤筆耕數十年,為日本文學的發展,為東西方文學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川端康成作為一個日本美和東方美的現代探索者,1968年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榮膺此獎的亞洲人。人們認為他的作品“最徹底地探求了日本的美”,展現了東方的美。川端康成作的題為《日本文學之美》的講演,同《我在美麗的日本》、《美的存在與發現》,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日本文學的傳統美,成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論、日本藝術觀,構成了他的獨自的美學理論體系,在川端康成文學中獨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