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語錄/列表

經典文學名言警句

文學名言

經典文學名言警句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文學經典名言警句

1、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車爾尼雪夫斯基

2、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實事件、自然景然和思維過程。——高爾基

3、文學是社會的階級和集團意識形態——情感、意見、企圖和希望之形象的表現。——高爾基

4、文學使思想充滿血和肉,它比科學和哲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確性和說明性。——高爾基

5、當文學變成半是商品半是藝術的時候,就會繁榮鼎盛。——拉爾夫

6、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高爾基

7、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範。——郭沫若

8、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

9、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爾基

10、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

11、異端是生活的詩歌,因此有異端思想是無傷於一個詩人的。——歌德

12、藝術是讓我們意識到真理的諾言。——Picasso

13、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巴爾扎克

14、眼底江山皆淨域,毫端蘭竹見靈魂。——許乃釗

15、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白居易

16、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杜荀鶴

17、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18、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魯迅

19、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達·芬奇

20、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達爾文

21、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我霜鬢須。——蘇軾

22、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車爾尼雪夫斯基

23、作家當然必須掙錢才能生活,寫作,但是他決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寫作。——馬克思

24、是文學喚醒我們注意人類生活的準則,平息大火,抑制邪惡。——聖皮埃爾

25、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高士其

26、只要人越來越墮落,文學也就一落千丈。——歌德

27、只有偉大的人格,才有偉大的風格。——歌德

28、志者詩之本也。——朱熹

29、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爾

30、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是序。——劉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