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語錄/列表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通用5篇)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 篇1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一碗粥一碗飯,都要想到來得不容易;半根絲半根線,都要常常想到得來的艱辛。

“自奉必須儉約”,自己的飲食用度要節儉、節約。“宴客切務留連。”我覺得這句話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自己宴客的時候,不宜太奢侈浪費,關鍵是誠心誠意,有禮有節。二是自己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也不要有奢求之心,吃飽就好了,也不要逗留太長時間,讓主人為難,給別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煩。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飲食節約、節儉,不奢侈浪費,自己菜園裡的瓜果蔬菜勝過奇珍異食。

“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不要因為貪口腹之慾而肆意殺害牲畜及家禽。

以上四句,都是朱柏廬在《朱子治家格言》裡反覆談到,要從吃喝用度上來節儉、節約的問題,說明從飲食上來節儉非常重要和必要。也許有的人會說,以前是因為物質貧乏吧,才需要提倡節儉,現代社會,物質那麼豐富,再來談節儉會不會過時了。其實,古今中外,無論貧富,少長老幼,都需要培養而具備節儉的美德。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家庭的持家之本。歷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聖先賢幾乎在每一本經典裡都會無一例外地談到勤儉節約問題。

論語》裡,談儉約的經句俯拾即是。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說:“讀書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以簡陋的衣服與粗糙的食物為可恥,那就不值得與他談論什麼道理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回的德行真好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貧的生活,他卻不改變自己原有的快樂。回的德行真好啊!”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彎起手臂做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啊!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就好像浮雲一樣。”在整部《論語》裡,從孔子到其弟子,都在提倡“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思想,為了追求“道”,雖吃的是粗茶淡飯,亦是快樂的。

《道德經》裡,老子也說:“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太多的美味吃多了,會令人味覺減弱,反而品嚐不出食物原汁源味自然的美味,所以聖人們以能吃飽為原則,而不追求五花八門、奇珍異食。

《曾國藩家訓》中,曾國藩也有一條十六字治家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面對奢華的飲食,他說:“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

喜歡孫中山先生的題詞——“飲和食德”,其出處:“飲和”語出《莊子·則陽》:“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食德”語出《周易·訟》:“六三,食舊德”。吃喝後感覺自在、享受和樂,飲要和諧,食應道德,享受先人的德澤。也就是要吃自然天成的食物,返樸歸真、順其自然。如今提倡的“光碟行動”,從各級政府到普通民眾,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吃光碟中的食物,不浪費糧食,就是在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古德,令人欣喜。

現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學校、個人在餐前,都要誦唸“飯食之德”和“感恩詞”:

飯食之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自奉必須簡約,宴客請勿流連。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即出自《朱子治家格言》,蘿蔔青菜保平安人生。“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出自《弟子規》。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飢人。

“飯食之德”的誦唸,可以提起自己的恭敬心,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浪費飲食,以培養自己的福德。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 篇2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朱子治家格言》裡的這句經言,既明白如話,又有較深遠的教育意義。

過來的週六(12月15日,也就是要趕在冬至前),除了有工作和特殊事情不能來參加的外,我們族親,共有10人蔘加去上墳祭祖。在我老家昆明北郊滇源小鎮,一直沿襲著每年清明、冬至兩個節令前都要上墳祭祖的習俗,而很多地方,卻只保持了清明節前的一次掃墓。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有人虔誠地祭祀祖宗,一輩一輩,血脈永續,香火不斷,後繼有人,家族興盛,人丁興旺,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美好心願。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重視祭祀活動,有淵源流長的“祭祀文化”,上至天子、君王(主要祭祀天、地,自然神,或者戰爭,國家的重大事件等),下至平民百姓(主要祭祀祖先神)。

滇源小鎮這裡的普通人家,清明、冬至前,都要到家族的“墳堂”舉行“墓祭”。邀約好族親,準備好掛紙(白色、水紅色)、香、紙錢,炊菜(含肉、茴香、青菜、洋芋、粉絲、豆腐、豆芽、海帶等),新鮮米飯,香蕉、蘋果,蛋糕、芙蓉糕、桃片糕,各種水果糖,茶、酒等祭品。吃過中午飯後前往,把掛紙掛到墳頭上,把香插在墳墓周圍,把各種祭品擺在墓前,跪拜叩頭,祈求祖先庇佑後代子孫,獻祭各種祭品,然後邊“潑水飯”(各種祭品分一點出來,盛進冷水一勺一勺潑出去),邊燒紙錢。一切程式完了以後,族親們一起坐下來,分吃一些祭品,意為和祖先們多呆一會,一起分享祭品,不要忙著走,以示誠意。

除了清明、冬至兩次“墓祭”外,滇源普通人家還有每月七年級、十五在“家堂”、大門、灶心敬香的習俗,虔誠的人家,這兩天還會堅持茹素。另外就是“七月半”鬼節時,七月十二“接祖”後,一日三餐或四餐、五餐跪拜、供獻、燒紙錢,至七月十五“送祖”時,燒紙錢、紙衣物等。還有中秋用月餅獻祭天神、月神。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除夕、七年級都要有豐盛的`食物獻祭。

一年四季,滇源普通人家的各種祭祀活動,可謂勤,可謂誠。真正體現和落實了“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經言。

孔子就是一位非常重視祭祀,也非常精通祭禮的人。《論語》裡,孔子就說了“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裡,“吾不與祭,如不祭”,如果我不親自參與祭祀,就如同沒有祭祀一樣。曾子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喪禮能慎重,祭祀能虔誠,社會風氣就會趨於淳厚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論語》裡都多次談到了祭祀及其重要意義。

我覺得,祭祀祖宗,一是可以讓久末見面的族親聚在一起,互相問候,交流感情,增進親情。二是在準備祭品和參加祭祀的過程中,可以提起和表達自己的恭敬心、感恩心。三是追思祖先的光榮傳統,可以總結出優良的家風,讓後代子孫傳承和發揚。四是讓孝道、孝思文化傳承,想到對過世的祖先都要恭敬,對活著的人更應該孝敬和珍惜。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所謂“經書”“經典”,也是“聖賢書”“善書”“寶書”,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高度智慧的結晶。經典根於人性,超越時空,是最普遍的價值觀,意義無窮,讀“經書”,特別是“子孫”(小孩),從小就接受經典的熏習,所謂“蒙以養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可以規範言行,讓子孫終身受益。

《三字經》裡也在告訴我們:“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與其給子孫留金銀財寶,不如教子孫經典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 篇3

《治家格言》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為清代學者朱柏廬所著,是我國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僅五百多字,卻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講述了許多為人處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張的勤儉持家、不貪便宜、公平厚道、誠實待人、與人為善、力戒慾望和浮華,反對見利忘義、等觀點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朱子治家格言》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智慧結晶,開學初,經香港路國小骨幹教師整理以後更加適合我們國小生學習。

  一、在平日中生活和學習中,養成良好習慣。

《朱子治家格言》中講的掃灑庭除、關閉門戶等看似簡單的小事,恰恰是一個人做事態度和品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態度、沒有高度的責任心、就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要擺正心態,腳踏實地地把學習中的每件事認真做好,逐步培養嚴謹細緻的習慣。同時,要養成“未雨綢繆”的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防止“臨渴掘井”。

  二、團結同學,建立一個和諧的班級

《朱子治家格言》勸誡我們要溫恤親鄰,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居家戒爭訟,是指要注意搞好與鄰居、親朋之間的關係。在一個班級中,同學之間要相互團結,互相謙讓,多為他人著想;作為一個教師,則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考慮各個方面的利益,為班級、為同學建立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

  三、做事要明辨是非,三思而後行。

《朱子治家格言》講到:輕信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意在勸誡我們要善於分辨是非,三思而後行。我們在遇到問題、處理問題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特別在處理班級

事物中,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多調查研究、多聽取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妥善處理同學糾紛,不要輕信片面之詞,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職守。這樣才能做一個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好老師。

  四、生活簡樸,做一個廉潔自律的教師。

“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現在社會中,各種思想觀念不斷湧現,其中有些積極向上的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但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錯誤的觀念,我們要堅決抵制。首先要約束自我,保持廉潔自律。其次,要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拒絕奢侈生活。“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不要過分追求金錢和個人利益,勿貪意外之財,堅決不搞有償教教,懂得體會家庭和睦幸福帶給我們的快樂,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說“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嫉妒別人,也不要幸災樂禍。不要結交不良朋友,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注意言行舉止,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 篇4

我在“國學部家長群”裡朗讀的是《朱子治家格言》。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的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最為熟悉的一首詩,唐代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不畏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作,這是值得我們思索其中的道理的,要知道珍惜糧食,要懂得感恩,懂得惜福。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東西不好吃就扔掉,活兒太累就不做,虛度光陰。暑假“活著”夏令營活動讓我親身體會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撿來的垃圾、廢品換來一頓飯錢就沒了。我們真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從身邊做起,從珍惜每一餐、每一粒米做起,從點點滴滴感化身邊的人,不要以為這不能改變什麼,這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聯想:當洗手後,忘關水龍頭時,你是否想過人類剩下最後一滴水將從哪裡來?也許就是你的眼淚吧!當你把剩飯亂倒的時候,是否想過農民伯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汗水?“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便是艱辛的又一真實體現。

所以,我們要懂得節儉,但是要適可而止,不可偏離。要把道理想通,學會感恩他人。其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我們何不讓此舉成為一種習慣利己利人呢?

  《朱子治家格言》讀後感 篇5

前幾天,我得到《中華美德書》一本,欣喜之餘,美美品讀,《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為我們提供了人生處世的寶貴精神。

“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此句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卻難,看似是家務清潔之事,其實是教導人勤奮向上。現在不少人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不求上進,貪杯晚睡,吃喝玩樂,睡到太陽晒到屁股還不願起床。其實我也一樣,有過幾次能“黎明即起”溫書讀課呢?不說早起聞雞,就是連件衣服,鞋襪也要母親洗晒。懶惰在我的身上越來越嚴重。一頓飯菜,沒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襪要講時髦。還學著別人穿戴首飾,飾發穿耳,哪裡有想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禮儀處世,以勤儉持家,以詩書為高尚:“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教人不貪念:“莫貪意外之財”;教人正直從善:“勿恃勢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這些格言警句雖然離我們有一定遠的時間,重了一點家庭色彩,但讀起來並不過時,這就是中華美德,最能煉就人的意志,培養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讀後《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為膚淺,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內在含義,我認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體會到的,對格言的教誨,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還須堅持不懈從格言中吸取營養精華。為祖國的富強胸懷大志:為官心存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