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問答/列表

求語文會考閱讀訓練真題

  爬樹的男孩

求語文會考閱讀訓練真題

尼古拉斯•保羅(英國)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麵包樹,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光。可惜,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僅僅只是兩三分鐘,耳邊便會響起一聲熟悉的口哨聲,有人來了,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營房。

“看到了什麼?”剛剛躺下,安德烈便拖著瘸腿湊過來問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個吹口哨的人。兩人約定,拉瓦每天爬上樹冠看看周圍,看看遠方,下來之後再把看到的新鮮事兒告訴放風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兩人還算默契,在這座死寂的集中營,每天都有人因為嚴厲的禁錮而自殺,他們卻因為那棵猴麵包樹而充滿希望。

“我們就要自由了,等著吧!”

安德烈一雙粗糙的手在拉瓦頭上撫摸,要不是因為拉瓦是黑人,連安德烈自己都會覺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兒子。當然,拉瓦是不會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會想到,安德烈是戴高樂將軍欽點的間諜。他並不是困在集中營,而是肩負特別使命潛伏在這片草原深處進行偵探。

那棵猴麵包樹就像一個夢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營的中央。白天的時候,很多納粹士兵坐在樹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癢癢。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覺得那棵樹屬於自己。

可惜,連安德烈也沒想到,夢想會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幾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來,直到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奔來,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畢竟是個孩子,熬不住接二連三的酷刑,便一股腦兒地全說了出來。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兩塊火紅的烙鐵夾在他的雙頰,也沒吐出一個字來。

本以為必死無疑,卻沒想到生機猶在。半個月後,盟軍終於發起了大反攻。因為安德烈提供的精確資訊,納粹分子瞬間潰敗,整座集中營安全解放。

安德烈傷得很重,但令隨軍醫護人員奇怪的是,哭得最傷心的竟然是一個黑人男孩。毫無疑問,這個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裡,他一刻都沒有離開他的“搭檔”。儘管醫生開玩笑地跟他解釋:“只要掛上水(打吊針),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聽不懂一樣,雖然一臉驚愕,卻依舊沒有離開寸步的意思。

當遠處的炮聲逐漸平息,安德烈終於睜開了眼睛。可是,拉瓦卻不見了,幾個醫生都非常好奇地詢問安德烈,那個黑人男孩到底是什麼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點點頭,良久,才吐出三個字:跟我來。

在安德烈的帶領下,一行醫生再次來到集中營。順著安德烈的手指,他們看到,那棵猴麵包樹的半個樹冠已經不見了,樹葉也是稀稀拉拉。顯然,它遭炮擊了,在烈日下顯得奄奄一息。

但這跟拉瓦有什麼關係?隨行醫生面面相覷,卻聽安德烈一聲口哨,樹幹後便露出了一個腦袋。他手裡正拿著一個醫院的吊瓶,準備往上爬。安德烈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風了,而是拖著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為了那棵樹,還是樹後的男孩。

(選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說選刊》 謝素軍譯)

5.根據你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在下列橫線上寫出與人物有關的內容。(2分)

⑴拉瓦利用 ▲ 。

⑵安德烈利用 ▲ 。

6.品讀下列句子,探究括號中的問題。(4分)

⑴[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兩塊火紅的烙鐵夾在他的雙頰,也沒吐出一個字來。

[乙]安德烈點點頭,良久,才吐出三個字:跟我來。

(甲、乙兩句中加點處有什麼不同的表達效果?)

⑵半個月後,盟軍終於發起了大反攻。

(“終於”一詞與前文哪些內容相呼應?)

7.文中寫道:“拉瓦就像聽不懂一樣,雖然一臉驚愕,卻依舊沒有離開寸步的意思。”請結合語境,揣摩拉瓦此時的心理活動。(2分)

8.猴麵包樹在小說中有哪些作用?請聯絡全文,寫出你的發現。(6分)

  答案

5.(2分)⑴示例:拉瓦利用夜色作掩護,偷偷爬上猴麵包樹,看新鮮事。

⑵示例:安德烈利用拉瓦蒐集情報。(每小題1分,理解合理即可)

6.(4分)⑴甲句“也沒吐出”表現了安德烈寧死不屈。乙句“才吐出”寫出了安德烈此時感慨很多,心情複雜。(每處1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我們就要自由了,等著吧!”/安德烈是戴高樂將軍欽點的間諜,他並不是困在集中營,而是肩負特別使命潛伏在這片草原深處進行偵探。/(安德烈)本以為必死無疑,卻沒想到生機猶在。(每處1分,答對兩處即可)

7.(2分)示例:安德烈傷得這麼重,他會死嗎?打吊針真的能救活他嗎?他被打成這樣,都是我害的。我要一刻不離地守著他,陪著他。(根據揣摩的合理程度酌情給分)

8.(6分)分四個層級賦分:

第一層級:對問題沒有形成理解,或表達邏輯混亂,得0分。示例:那棵猴麵包樹就像一個夢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營的中央。

第二層級:只能聯絡單一事件,未經分析直接得出結論,得1~2分。示例:猴麵包樹讓拉瓦和安德烈感受到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作者要多處寫到這棵樹。

第三層級:能聯絡多個事件分析,但結論膚淺,得3~4分。示例:猴麵包樹是安德烈和拉瓦合作行動的場所;在集中營殘酷的環境中,他們將渴望自由、嚮往未來的夢想寄託到這棵樹上;猴麵包樹被炮火炸得奄奄一息,拉瓦試圖用醫生治療安德烈的方法救活它。故事情節與猴麵包樹緊密相連。

第四層級:能聯絡多個事件分析,寫出自己的發現,並使問題本身的意義得到拓展,得5~6分。示例:猴麵包樹是小說的情節線索,安德烈和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圍繞著這棵樹展開,它貫穿整個故事的始終。猴麵包樹是小說人物生死相依的見證,他們在集中營的生活與樹已融為一體:拉瓦在樹上瞭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風;在殘酷的環境中,這棵樹讓他們滿懷希望,共同堅守;人遭受酷刑,樹也經受了戰火,一個在死亡邊緣徘徊,一個不離不棄陪伴。猴麵包樹更是自由、希望與生命的象徵,醒來的安德烈,受傷的樹,拿著吊瓶救樹的男孩,構成一幅感人的畫面,引發人們對生命、人性與戰爭的嚴肅思考。

那些鄉間的事物

①離鄉人身後的鄉村,美得像夾在經典著作裡的一頁頁篇章,寂靜、樸素、暗藏哲理。

②風景的帷幕是從黎明前的第一聲雞啼拉開的。

③星星的倦眼還眨在天空,鄉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雞架上的雞便開始在黑暗中“嘰嘰咕咕”醞釀,選擇在一個怎樣的時刻、以怎樣的姿態去完成一天中最為風光的使命——讓天驚讓地動。

④夜露滴落。晨風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喔”雄雞很抒情地開始了原聲態的歌唱,那聲音擦過暗夜,擦出金屬般的質感,滑翔在村裡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線。

⑥村莊醒了。

⑦誰家的門“吱呀”開了,院子裡晃動著皮影般隱隱綽綽的身影。一扇扇門陸陸續續開啟,街巷裡有了腳步聲,村外有了腳步聲,田埂上有了腳步聲,聲音的漣漪一圈圈漸次盪開,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葉上,自顧做著晶瑩的夢,等待著在彩霞飄起的時候,走完色彩斑斕的一生,褲腳擦上去,夢就被帶到了別處,至於留在了哪裡,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塊的田地在村莊的遠處,與鄰村的土地相連。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遠離村莊的土地,不便溺愛,大多會種植一些皮實的大莊稼。它們在蒼天的護佑下像一個個被放養的孩子,遇光即壯,見風就長。青青的玉米,懷揣籽粒,像孕身乍現的婷婷少婦,青澀中透著成熟,向外散發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氣息;紅紅的高粱,如同個子高挑的北方漢子,挺胸昂首,以最為流行的健康膚色,張揚著農家子弟的樸實;那些收斂很緊的棉桃,心懷錦繡卻靜靜地擠在低處的枝頭,悄然養心;那些收斂緊實的棉桃,往往禁不住陽光的誘惑,驟然打開了滿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還有很多,有沉思的穀穗、埋頭酣睡的紅薯、土豆,一心向上的芝麻……

⑪一些無所事事的豆莢也擠進了莊稼地裡:黃莢裡是黃豆,白莢裡是紅豆、豇豆,那些狀如烏雞爪的黑莢裡藏滿了密密實實的綠豆。

⑫穿行在莊稼地裡的除了人,還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鳴唱的是蛐蛐兒,不聲不響跳來跳去的是螞蚱,蚯蚓在土下潛行,蝴蝶在花香裡振翅,一些鳥兒不屬於土地,它們如過客飛來逗留,又迅速離去,不知想了些什麼。

⑬園子散佈在村莊四周,各家都有,多種些時令蔬菜。由於離家近,抬腿即到,閒不住的莊稼人就把一些細碎的心思繡花一樣用到了這裡。幾畦綠菜,用柵欄一圍,竟有了觀賞的味道。村子裡消失的水井,在這裡還能看到。轆轤架在井上,老人搖著轆轤。一桶桶井水順著壟溝流進了菜地。小孩兒興奮地劃拉著溝裡的清水,偶爾與老人一問一答。這場景最接近田園的味道,也最容易走進離鄉人的`夢境。

⑭如今的離鄉人越來越多,他們紛紛去尋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他們忘記了,他們離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們離去的地方,花自然地開,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著亙古的秩序。

⑮暮色中,老牛甩著尾巴隔著野地裡的酸棗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尾巴草,回望著一株歡實的搭在高處的粉紅色的牽牛花……然後,悄悄地裝進每個離鄉人的行囊。

1.本文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田園風光圖。請仿照示例,列舉至少三類構成這幅田園風光圖的“事物”(不得列舉示例中的“事物”)。

示例:清脆高亢的雞鳴。

2.作者為什麼說“浩瀚的背景之上,人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第⑨段劃線句子)?

3.分析第⑩段劃線句子的寫作特色及作用。

4.通觀全文,作者眼中的“天堂”有些什麼樣的特點?請概括作答。

答案:

1.叫醒田野的腳步聲;晶瑩斑斕的雨珠;茁壯飽滿的莊稼;形形色色的活物;園子裡的水井和時令蔬菜;偶爾問答的老人與小孩;悠然的農人與老牛。

2.人不像主宰:與浩瀚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人是隨著大地的節律安睡、甦醒、勞作,處於被動地位。像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和植物一樣,依靠土地,吸收土地的營養生長繁衍。

3.寫作特色:一是採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二是從色彩、姿態方面寫出了事物的不同情狀;作用:一是使描寫物件生動、形象;二是透露出對莊稼和土地的喜愛之情。

4.參考範例:有自然樸素祥和的景色;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大地和諧相處;物產豐富,人民富足;生活自在悠閒。其中中心詞:自然(樸素),和諧、富足、美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