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人生感悟/列表

學會在閱讀中感悟語文和感悟人生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閱讀,是一種提高語文素養的很好途徑。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

學會在閱讀中感悟語文和感悟人生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勤於閱讀、書香四溢的民族是興盛的,充滿創造力的;而一個漠視閱讀,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停滯的,前途可悲的。多讀好書,能使人明智,增長見識,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經過了時間沉澱和篩選而被後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體。

一、課外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補充

1、提升了人生境界,強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廣植人心。

讀書,得進入心平氣和的狀態,就像聽古典音樂一樣,沉浸在寧靜和諧的狀態之中,讓我們暫時遠離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靈變得純潔、敞亮。同時,精神陶冶,智慧增進,以及難以名狀的讀書愉悅,乃至語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隨著精神境界的提升漸漸擴大。

“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語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人文精神。在學生評價課外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時,學生認為“有書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閱讀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這也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必然收穫和最大收穫。

2、順應了教育改革,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利於青少年研究素質的養成。

以“講析”為主要特徵的課堂閱讀教學把學生當作純粹的“聽客”或“看客”,消磨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外閱讀的性質決定學生本身是閱讀的主人,老師即使“欲講不休”,也只能是“鞭長莫及”。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讓我們在學生面前敞開道路,讓他們走到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中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自主性不但使學生有了做學生主人的強烈優越感,也為語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空間。

同時,課外閱讀是長期的、自覺地閱讀行為,特別適合於培養學生的研究素質,有利於學生在未來社會中健康的生存和發展。

3、有利於語文課程形成開放性的學習領域。

課外閱讀是開放的,它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與人生、社會、自然、藝術和科學之間的聯絡,有利於語文學習更好的`聯絡生活,使學生的思維向課外延伸,能力和視野向課外發展,拓展學生理解和運用文學語言的機會和實踐領域。

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已成為當今世界全球教育的一個基本共識。近年來,學校改革成為美國公眾最關注的社會話題,所以布什總統上臺後,向國會提出的一個重要法案就是教育改革法案,獲國會批准的該法案撥款240億美元,要求所有的中國小校都必須進行閱讀和數學考試合格才能畢業。

二、如何增強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1,由淺入深,循循善誘。

課外閱讀,特別是名著閱讀在初期階段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很大。相當多的學生一看見大部頭的名著,就亂了方寸,產生畏難情緒。這種情況下,先不要急著向學生推薦鉅著,而是推薦一些易於學生接受的文章。剛開始,我採取的是聯讀的方法,即立足於課本,在課外找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比如教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找來了瑪麗居里的《我的信念》,讓學生去體會兩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堅強與對理想的執著。教巴金的《燈》一文時,我為學生介紹了他的《憩園》、《寒夜》等作品,使學生了解了巴金的文思,更深深地被巴金先生的偉大人格魅力所感動。這種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學生說:“雖然老師只教了一篇課文,可實際上,我們卻學習了兩至三篇課文。”

漸漸地,學生不再滿足於和課文相關的幾篇文章,他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課本之外豐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甚至於要求每一節課,我都能夠向他們介紹新書、好文章,於是我利用課餘時間蒐集了一些文字優美的精緻散文、道理淺顯的哲理散文,使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美,還從中獲得了為人處事的方法,從而逐漸的培養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認識到語文的世界是如此的廣闊,學生品嚐到了樂趣,對課外書籍產生了親切感,稍長一段時間後,我在漫漫加入一些內容比較全面、說理比較透徹的文章,這樣循序漸進,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更加濃厚。

2、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正確引導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要廣泛涉獵,努力拓寬知識面,僅僅侷限於課堂上的一點點東西是絕對不夠的。因此,我首先為學生訂閱了專業性強、閱讀口味高的《課外閱讀》、《語文報》,充滿青春氣息、瞭望外部世界的《青年文摘》,另外我還發動全班同學將自己家中最好的兩本書籍捐給班級,一個學期後歸還本人,這樣五十多個人的一個班,就有一百多本書,大大豐富了閱讀資源;同時,我要求學生將感觸最深或最喜歡的文章摘抄下來,並寫寫自己的感想,每週抽出一節課開展“課外閱讀心得交流”會,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閱讀的深度,而且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一種閱讀習慣。一旦學生養成讀書習慣,這種習慣必定伴隨他的一生,給予他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3、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我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梁啟超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所以要指導作文,先要教會學生讀書,將作文與讀文結合起來。”例如可以選一些同類的或不同類的文章,讓學生在課外讀,作比較。使學生課內外結合獨立閱讀,讓學生或從內容上、或從形式上、或從語言上、或從具體的藝術手法上進行揣摩,給學生以薰陶和啟迪。

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既是賞析課的教材,又是讀寫訓練的範本,對於這類文章必須“每日指定時刻讀它,讀時不放過一字,讀完一部再讀別部。想抄錄的隨讀隨抄。”讓學生準備自己的摘抄本,摘抄精美文句,寫好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我針對本班的情況,採取記讀書筆記的方法,要求學生從閱讀過的書籍中記下提要,並表述自己在讀書中的點滴體會,不講求形式上的完整,也不要求內容上的聯絡,篇幅可長可短、靈活自由、有感而發,旨在達意。剛開始我要求學生一週寫三篇,一段時間後,漸漸增加到五篇,版面上允許學生自由設計,可加插圖點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不再將之視為學習負擔,學習氣氛空前濃厚。我還定期地將一些同學的讀書筆記作為範本,讓大家傳閱,其餘的同學在羨慕、驚歎的同時,也鞭策自己向他們靠攏。經過兩年的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的文章中不時出現好詞佳句,為其作文增添了文學色彩。學生們在文學名著的海洋中遨遊,如蜜蜂在萬花叢中辛勤採蜜,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成了寫作的素材。從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偉大的作品能引起心靈震盪,甚至能影響人的一生,改變人的命運。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並且表現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於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閱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展。好書是人生的優秀導師,好書是人生進步的階梯。願“閱讀”成為課程改革的熱點,願語文課堂掀起認真讀書的熱潮,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