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人生感悟/列表

薦讀:植樹節隨想

2016年3月12日是植樹節。前幾天我就很期盼這一天。在沙漠城市植樹,又是浮塵滿天飛的季節,應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薦讀:植樹節隨想

可是,一直沒有收到要植樹的資訊。3月12日是週四,要去植樹的話肯定不能上課了。看學校好像沒什麼動靜,悄悄問了下同事,原來歷年植樹都是挑上幾個班去植樹,而且一般都是不聽話的孩子、搗亂的班級。而且,國中老師從來不參與植樹,只有高中的老師沒課的才能去。有課的正常上課。這讓人感覺有點奇怪,我還以為植樹是個光榮的任務,應該挑一些品學兼優的孩子去植樹呢。又要拍照又要有領導講話什麼的,多有成就感啊。

和田不是內地。這裡的植樹也有地方特色,同事告訴我,和田植樹很辛苦,3月12日,不像內地,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的日子,大家巴不得去郊區植樹,享受溫暖春光。和田的風沙正盛,挖樹澆水很辛苦,植樹任務又重,沒人願意參加這項活動。一般都把植樹作為苦差事,以前植樹任務少時,班裡都挑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去植樹,以做懲罰。居然是這樣!

春季植樹的由來已久,遠在春秋時代就有獎勵植樹的記載,人們有清明前後植樹的習俗。我國正式規定植樹節是在1915年。1928年4月7日,又通令全國將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民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制定,是因為孫先生幼年就對“樹藝牧畜”十分熱愛的緣故。他在海外留學時,經常利用假期回故鄉種植桑樹。1979年2月23日,我國恢復了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的傳統,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這樣一個能改善環境、造福後代的大好善事,因為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就被異化為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能去植樹的一種懲罰,實在有悖植樹的宗旨。也違背了勞動光榮的教育理念。我有些不太認可這樣的把植樹作為懲罰學生的一種方式。可能大家都覺得植樹很辛苦,是粗活累活,好孩子不能幹,要讓不聽話的孩子去受苦受累。可是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對植樹什麼好印象呢?辛苦勞動,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植樹造林,綠化和田,改善環境,這樣利國利己的好事,怎麼會成了一種懲罰手段呢?即使孩子們出色的完成了植樹任務,他們怎會有成就感呢!

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陽光積極、吃苦耐勞,為什麼在真正實施時,就變了味道呢?全民植樹,本該是全校師生齊參與的集體活動,大多數師生卻在正常上課,只派一些代表去植樹,這也有違植樹節成立的初衷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學校也有學校的難處,種樹的地點是在郊區,學校初高中千餘人,只有兩輛客車,沒有能力把所有的師生運到植樹區去,而且,即使全都去了,也無法有效開展種樹工作,寫著小文,也就是發發感慨,希望能把植樹作為一種榮耀去宣傳,這樣才能有更好的積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