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地域形象與中國古代邊疆的經略

①邊疆地域形象與早期疆域觀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疆域觀最初是以“華夏中心觀”與“夷夏觀”為基礎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考究中國古代的疆域觀,不難發現,雖然統治者宣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又將“海內”視為自己當然的統治疆域。其實,統治者在對待疆域方面,既有“內外之別”,也有“遠近之分”。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地域形象與中國古代邊疆的經略

②所謂的“內外之別”,就是將華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嚴格區分來開。常以九州範圍作為區分內外的標準。最初的內外之分,含有強烈的防範周邊少數民族的意識,並逐漸形成了“內諸夏,以外夷狄”②的基本準則。

③受此影響,中原王朝統治者對華夏以外的少數民族地區多稱為“異域”、“絕域”、“殊域”、“殊方”等,以作為區分內外的地理標識。如《周書》設有《異域傳》一目,觀其所指之異域,既有高麗、百濟等鄰國,也有今我國境內的突厥、吐谷渾、高昌、鄯善等部族。

④“遠近之分”主要區分的是從統治中心到邊疆的空間距離。據史料記載,早在商周之際即有一種將全國王畿以外的土地進行分等的九服制度。對於九服的劃分,古人或認為是以遠近作為收賦的依據,或認為是用於區分華夏與“夷狄”。其後在《禹貢》中,也記載了一種“五服”制度,以王都為中心,以裡的`距離作為劃分標準,依次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雖然九服制也好,五服制也好,都只是時人的一種設想而已,並沒有真正實行過,但其觀念卻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⑤邊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觀事實的描述,也有較多的主觀想象,甚至故意歪曲的內容。由於農耕文化視域下的傳統邊疆觀,不僅將“夷狄”排斥在“中國”之外而且固執地視“夷狄”分佈的邊疆區域為“化外之地”,對“夷狄”居住的邊疆地區進行集體有意識的貶低,經過長期反覆的渲染,邊疆地區生活窮苦、環境惡劣、人民野蠻的“形象”深入人心,從而對邊疆經略產生了諸多消極影響。

⑥首先,經略邊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內地士子與官僚多不願意前往,無疑會影響邊疆的經略。以華南邊疆廣西以例。宋代,“廣西去朝廷遠,士夫難以一一到部”,官僚統治機構中多有缺額。其次,邊疆的地域形象還深刻地影響到邊疆地區重要性的認識,是王朝邊界變遷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統治者眼裡,邊疆地區乃窮山惡水,屬“無用之地”。漢武帝經略西域,開展大規模屯田,其後“民力屈,財用竭”,面臨嚴重危機,不得已而罷輪臺屯田,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後來西漢放棄了對海南島,也是基於同樣的認識。

⑦中國疆域遼闊,地理環境千差萬別,各地風俗各異,經濟文化發展十分不平衡。由於歷史與自然條件的原因,邊疆地區經濟文化落後於內地,是客觀事實,亦不必諱言。經略邊疆,首先是要發展邊疆,才能守邊固土。歷朝有遠見的統治者為經略邊疆,付出過巨大努力,但多收效於一時。儘管箇中原因十分複雜,但緣於心理偏見形成的邊疆地域形象的影響,無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們以邊疆為窮途劣地,視邊疆為畏途,邊疆的發展緩慢。時下建設邊疆,不僅要大力發展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更要培植正確、健康的邊蹕觀,糾正原有的地域偏見,修正人們心目中的“邊疆形象”。顯然,這需要各方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

(摘自《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3期)

1.下列關於邊疆地域形象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邊疆的地域形象與早期疆域觀密切相關,“內外之別”“遠近之分”的觀念是影響邊疆地域形象塑造的因索。

B.邊疆地域形象雖有主觀想象、故意歪曲、有意貶低的成分,但客觀事實的描述對經略邊疆的消極影響更大。

C.源幹心理偏見形成的古代邊疆地域形象,嚴重影響了有遠見的統治者對邊疆的經略,其努力大多收效於一時。

D.時下我們需要努力培植正確、健康的邊疆觀,糾正地域偏見,修正邊疆形象,推動邊疆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2.下列對原文結構和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先指出邊疆地域形象和早期疆域觀的關係,然後簡析了中國古代疆域觀,最後說明統治者對待疆域有“內外之別”和“遠近之分”。

B.②③④逐層深入,引用歷史資料,分別闡釋了“內外之別”和“遠近之分”的含意,指出這兩種觀念對邊疆地域形象的形成產生的影響。

C.⑤段分析了邊疆地域形象中負面內容產生的原困,⑥段承接上文,從兩個方面說明它對經略邊疆產生的消極作用,並列舉歷史事實證明。

D.⑦段首先指出邊疆落後於內地的事實,然後概括了邊疆形象對經略邊疆的影響,最後呼籲我們要為修正人們心目中的邊疆形象作出努力。

3.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統治者以九州範圍為標準,以“內諸夏,以外夷狄”為準則,區分華夏與周邊少數民族,養成了強烈的防範周邊少數民族的意識。

B.對於商周之際實行的九服制度和《禹貢》中記載的五服制度,古人或認為是以遠近作為收賦的依據,或認為是用於區分華夏與“夷狄”。

C.中原統治者多從農耕文化的視角審視邊疆,將“夷秋”排斥在“中國”之外,視其分佈區域為“化外之地”,體現了農耕文化的優越感。

D.在古代統治者眼裡,邊疆地區生活窮苦、環境惡劣、人民野,屬“無用之地”,在面臨危機時就棄守疆土,造成王朝邊界的變遷。

答案解析:

1.B2.B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