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描述古代戰爭的四篇文章

  秦北滅義渠、南並巴蜀之戰

義渠在今甘肅、寧夏一帶,是西戎中較強大的一支,經常與秦發生衝突。周顯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義渠曾在洛水流域打敗秦軍。四年後,義渠因發生內亂,國力不振,秦庶長操率兵前去平定。周顯王四十二年,義渠臣服了秦。秦對義渠的態度是:“中國”無事於秦,秦就向義渠拓地燒荒,進行劫掠。“中國”有事於秦,秦就向義渠出使納幣進行撫慰。周慎靚王元年(公元前320年),秦大舉進攻義渠,攻到鬱郅(今陝西省莊陽東)。二年以後,韓、魏、趙等五國攻秦,秦就送給義渠君“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進行拉攏。但義渠君識破了秦國的手段,並不買賬,乘勢起兵襲秦,在李帛大敗秦軍,至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擊敗韓、趙、魏、燕、齊以後,又回頭大舉攻擊義渠,奪取了義渠25城,向西北擴充了勢力。

描述古代戰爭的四篇文章

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在甘泉宮誘殺了義渠王,接著起兵攻滅義渠,盡並其土地,設定隴西、北地、上郡三郡。

巴、蜀與秦接壤,在秦國西南部、物產豐富,是塊富庶之地。秦惠文王時,為了向外開拓,張儀和司馬錯就秦軍戰略打擊方向問題曾發生了一場爭論。張儀主張攻伐韓國與周,司馬錯主張攻擊巴蜀。他說:“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諸侯不以為貪。”如果得到巴、蜀,可以從水路通楚,是“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惠文王從其計。這時正逢蜀國與巴、苴二國交戰,苴侯向秦求救。秦惠文王遂於周慎靚王五年派張儀、司馬錯和都尉墨率兵經石牛道入蜀,蜀王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迎擊秦軍。秦大敗蜀軍,殺死蜀王,滅掉蜀國。張儀、司馬錯乘勝進兵,又攻滅巴國和苴國,俘虜巴王。

秦並巴、蜀以後,沒設郡縣,而是實行羈縻政策。“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又封公子通為蜀侯。三年後,蜀相陳莊殺蜀侯。次年,秦武王派甘茂入蜀,殺陳莊。周赧王七年,秦武王又封子輝為蜀侯。七年後,蜀侯子輝反秦。秦昭襄王再派司馬錯入蜀,殺蜀臣郎中令嬰等27人,子輝自殺。次年,秦昭襄王又封輝子綰為蜀侯。周赧王三十年,秦又殺死蜀侯綰。從此結束羈縻政策,在蜀地設蜀郡,任張若為蜀郡守,鞏固了對蜀的統治。

秦北滅義渠,南滅巴蜀,有了一個既富庶又鞏固的後方。不但秦兵東進不再有後顧之憂,而且雄踞漢水和長江上游,順流而東,可以威脅楚國,造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又一有利條件。

  齊魯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我國曆史上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曆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動亂。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幾個月後,齊臣雍廩又殺死了公孫無知,這樣,齊國的君位便空置了起來。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君位,於是就發生了一場君位爭奪鬥爭。結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國搶佔了君位,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而公子糾則時運不佳,在這場權力爭奪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謀臣管仲也被羅致到齊桓公的手下,後來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重要奠基者。

魯國在這場齊國內部鬥爭中,是站在公子糾一邊的,並曾經公開出兵支援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但結果是乾時一戰,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魯國的所作所為,導致齊魯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齊桓公本人對此更是耿耿於懷,不肯善罷甘休,這終於釀成了長勺之戰的爆發。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援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

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曹劌詢問莊公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魯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準情度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魯莊公奔赴戰場,魯莊公允諾了他的這一請求,讓他和自己同乘一車前往長勺。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客觀形勢,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萊蕪東北)迎擊來犯的齊車。兩軍都擺開了決戰的態勢,待佈陣完畢後,魯莊公準備傳令擂鼓出擊齊軍,希望能夠先發制人。曹劌見狀趕忙加以勸止,建議莊公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伺機破敵,魯莊公接受了曹劌的這一建議,暫時按兵不動。齊軍方面求勝心切,憑恃強大的兵力優勢,主動向魯軍發起猛烈的進攻。但它接連三次的出擊都在魯軍的嚴密防禦之下遭到了挫敗,未能達到先發制人的作戰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戰力衰落,鬥志沮喪。曹劌見時機已到,建議莊公果斷進行反擊。莊公聽從他的意見,傳令魯軍全線出擊。魯軍於是憑藉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迅猛英勇地衝向敵人,沖垮齊軍的車陣,大敗齊軍。莊公見到齊軍敗退,急欲下令發起追擊,又被曹劌所勸阻。曹劌下車仔細察看,發現齊軍的車轍的痕跡紊亂;又登車遠望,望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判明瞭齊軍確是敗潰,這才建議魯莊公實施追擊。莊公於是下令追擊齊軍,進一步重創齊軍,將其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至此取得了長勺之戰的最終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秦晉攻鄭之戰

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30年),晉文公、秦穆公率軍進攻鄭國(今河南中部)的作戰。

二十一年,晉於城濮之戰中擊敗楚軍,成為中原諸侯盟主。原追隨楚的鄭國遂轉而附晉。但時隔不久,鄭又暗中與楚修好。晉文公為鞏固其霸權,於二十三年春對鄭發動試探性進攻,以觀察其防禦狀況。九月,晉文公、秦穆公分率兩國軍隊入鄭。晉軍駐函陵(今河南新鄭北),秦軍駐泛南(今河南中牟南)。鄭文公採用離間策略,遣大夫燭之武夜縋出城,赴秦軍中進見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鄭兩國相距甚遠,鄭若亡國僅利於晉而無益於秦,而晉國實力增強必將對秦構成威脅。秦穆公認為燭之武言之有理,遂與其結盟後領兵回國。秦將杞子、逢孫、楊孫奉命率一部秦軍駐新鄭,助鄭加強防務。晉將狐偃怒秦軍背叛,建議晉文公攻擊秦軍。晉文公為維護秦晉聯盟,未予採納,亦撤兵回國。

  鉅鹿之戰

公元前208年,章邯擊敗趙軍,趙王退守鉅鹿城。章邯以王離部20萬人包圍鉅鹿,鉅鹿守軍兵疲食少,危在旦夕。楚懷王派兵北上救趙。次年,楚軍兵抵安陽,宋義駐兵46日不進,下令軍中,不從命者皆斬,項羽出於義憤,斬殺宋義,親率主力渡過漳水,下令燒燬軍營,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三日糧,以示誓死決戰的決心。至鉅鹿城外,將王離軍圍困。章邯率軍迎救,被楚軍擊退。項羽身先士卒,率楚軍連續攻擊,九戰九捷。諸侯軍及城內趙軍,亦乘楚軍之威,進攻秦軍,俘秦大將王離,殺副將蘇角,涉間自焚。義軍破王離,解鉅鹿之圍。諸侯共尊項羽為上將軍。鉅鹿之戰是滅秦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其優秀作戰指導藝術和勇猛精神,永遠值得後人的稱頌和借鑑。

鄭國伐陳採用了地道戰

地道戰在我國有悠久的,最早的地道戰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地處中原的鄭國(都城在今新鄭市)最先使用了這一戰法。

公元前549年冬,陳國國君陳哀公追隨楚康王領兵伐鄭。陳軍進兵的路上大搞破壞活動,見井填井,見樹砍樹,把鄭國禍害得不輕。鄭國人咽不下這口氣,發誓必報此仇。公元前548年6月,經過半年厲兵秣馬,鄭國執政子展、少正子產率700輛戰車大舉伐陳。就在這次戰役中,鄭國成功使用了地道戰。

挖地道在鄭國是有傳統的,當年鄭莊公因老孃支援弟弟謀反憤而與之絕情,起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在好心人穎考叔調和下以“掘地見母”的方式和母親恢復親情,這場“母子如初”的感人會見就是靠挖地道得以完成的,史稱“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指的就是挖地道。由此可知鄭國人對這一技術運用之早。不過,把地道技術運用於戰爭,還是這次伐陳之戰。史載“宵突陳城,遂入之”,鄭軍在夜間發動進攻,一舉攻入陳城。如何進攻呢?靠的是“突”。“突”是什麼意思呢?戰國時的《墨子》一書中將當時使用的攻城方法歸納為12種,其中“穴”、“突”、“空洞”三種都是指地道戰的戰法。西晉大經學家杜預對《左傳》上有關這段記述的註釋是:“突,穿也。”就是說鄭國軍隊是通過挖地道的戰術穿過城牆,攻佔陳國都城的。

鄭國軍隊神兵天降般地出現,讓毫無防備的陳國人驚恐不已,四散奔逃。國君陳哀公扶著太子慌不擇路,一頭扎進了陰森恐怖的亂墳堆裡,好在遇到了大夫司馬桓子,陳哀公急呼:“快來救我!”司馬桓子只顧自己逃命,哪裡還管什麼國君不國君,隨口編個瞎話說:“抱歉啊陛下,我還要巡城呢!”說罷就溜了。

陳哀公正犯難,迎面又遇上了臣子賈獲,這賈獲比滑頭的司馬桓子厚道多了,一見國君,二話沒說把自己車上的老孃和老婆統統趕下,慷慨地將車交給陳哀公。陳哀公感動得想掉淚,表示要和賈獲一家同“舟”共濟,共克時艱。賈獲十分堅定地說:“這怎麼可以,您和女人同坐一車,不吉利啊!”說完,和妻子一起攙著老母躲進墳堆裡,沒想這一倒騰反而躲過了禍難。

鄭國軍隊打下陳城,並沒有學著當初陳國軍隊的樣子縱兵破壞,而是處處擺出一副文明之師的做派。子展下令軍隊不可進入陳哀公的宮室,還和子產親自在宮門口“嚴防死守”。深受感動的陳哀公讓司馬桓子把宗廟的祭器贈送給他們,並穿上喪服,抱著社主牌位,讓手下的男男女女分開排列捆綁,等候鄭國軍隊發落。

鄭國人再次展示了謙謙君子之風,子展拿著馬韁繩覲見陳哀公,再拜叩頭,並捧著酒杯向陳哀公獻禮。子產進來清點俘虜的人數後就退了出去。隨後鄭國人向陳國的社主祝告消災去邪,司徒、司馬、司空分別將百姓、兵符、土地歸還陳國。鄭國此戰已達目的,於是罷兵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