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反裘負芻詩詞典故

裘: 皮襖。反裘: 反穿皮襖(古人穿皮襖一般毛朝外,反穿則毛朝裡)。芻: 柴草。負芻: 即背柴草。反穿皮襖背柴,是怕磨掉毛。形容人貧窮勞苦。出自《晏子春秋·雜上》:“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

反裘負芻詩詞典故

晏嬰從齊國去晉國,在中牟看到一位反穿皮襖背柴草的人在道旁歇息,便派人前去了解那人的情況。那人稱自己為越石父。晏子又上前問他為何到這個地方來,又為什麼為人臣僕。越石父一一作答,晏子在徵得他同意後,用一匹駕車的馬將他贖出,並用自己的.車子將他帶走。至歇宿地,晏子卻未向越石父打招呼,下車後就直奔室內,尚未下車的越石父一看晏子是這種態度,馬上提出要離開。晏子得知後派人問是何原因,越石父說,他為人臣僕三年,沒有人真正瞭解看重過他。晏子贖他之時,以為獲一知己。但現在晏子不辭而入,還不是不瞭解不看重他嗎?晏子獲知是因為這個,便出來向他解釋、道歉,並立刻改變態度,以上客相待。

“反裘負芻”這一典故也常用來比喻愚昧不知本末,如西漢·桓寬《鹽鐵論·非鞅》寫道:“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這裡的“反裘而負薪”即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