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國小常用的修辭手法大全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誇張、排比、設問、反問。

國小常用的修辭手法大全

國小的修辭手法 1

一、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利用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借一事物來說明另一事物。比喻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構成。

構成關鍵是: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分類:(1)明喻:甲像乙。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比喻詞常用“像”“像……一樣”“彷彿”“好像”“猶如”等。

例子:妹妹的臉像紅蘋果。

(2)暗喻:甲是乙。有本體和喻體。比喻詞變成了“是”“變成”“成了”等。

例子:母親啊!你(本體)是荷葉(喻體),我(本體)是紅蓮(喻體)。

(3)借喻:只有喻體,沒有本體和比喻詞。

例子: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喻體)了,我再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

二、比擬

是把物當做人來寫,或把人當做物來寫,或是把此物當做彼物來寫。

(1)擬人:即把物當成人來寫,但要抓住事物特徵,比擬要恰當。

例如: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在這裡彈琴。

(2)擬物:把人當物來寫,注意人和物一定要有相近或者相似點。

例如:他豎起耳朵仔細聽著。

三、誇張

誇張是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擴大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1)擴大誇張:是故意把比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強等)處說。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2)縮小誇張:是故意把比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少、弱等)處說。如:這巴掌大的地方哪裡能容得下我們?

(3)超前誇張:是故意把往後發生的事說成是先發生或者同時發生的。如:還沒喝到嘴裡,心就碎了。

四、排比

排比是把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且語氣一致的片語或句子,成串排列,加強氣勢,表達豐富的思想感強的一種修辭手法。如:飛機在空中坐著靈活的做著各種動作,時而盤旋上升,時而俯衝下降,時而翻著跟頭,時而側身飛行……

運用排比句時,要注意各句間的關係,如時間的先後、程度的輕重、範圍的大小,將各分句加以合理的安排,讀起來才能一氣呵成,表現出磅礴的氣勢。

五、設問和反問

(1)設問: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問題。設問也叫設疑、提問。

作用:設問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啟發我們去思考,使所要強調的意思更加突出。

如:是怎樣小的小船?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

(2)反問:是心中沒有疑問,而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的一中修辭手法。它的特點是:問而不答,答案其實就在句子中。

反問如果句子形式是肯定的,意思就是否定的;如果句子形式是否定的的,意思就是肯定的。

作用:加強語氣,把本來已確定的思想表達的更加鮮明、強烈。

如:你對我的情誼,我怎麼會忘記?

六、對偶

對偶是把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兩個句子或短語排列在一起,來表達相近、相關或相反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對偶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型別:

a)正對:即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b)反對:上下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c)串對:即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等關係的對偶形式。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七、引用

說話或寫文章時,引用別人的話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語、典故等都叫引用。引用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

如:

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直接引用)

②“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間接引用)

國小的修辭手法 2

1、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比喻句)

2、春天來了,桃花笑紅了臉。(擬人句)

3、下課了,同學們有的在跳繩,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做遊戲,瞧,他們玩得多開心啊!(排比)

4、是誰養育了我們?是我們的父母!(設問)

5、這難道不是偉大的奇觀麼?(反問)

6、家裡靜得出奇,連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誇張)

7、他種的花很香,幾十裡外就能聞到花香了。(誇張)

國小的修辭手法 3

一、比喻

形象思維是古詩創作的特質,比喻則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古詩中的比喻手法,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為讀者可以感受到的具體形象,從而獲得交流,受到感染。國小古詩,有些分別用上明喻、暗喻和借喻,也有一首用幾種的。

如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一詩,就含有明喻、暗喻和借喻這三種手法。現簡析一下。

附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的前兩句,別出心裁地把柳樹借比美女,一個“妝”字,巧設比喻,一個“高”字,襯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丰姿,翠綠的顏色,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飾的晶瑩閃亮的玉石;無數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也成了她的裙帶,貼切的比喻把這婀娜多姿的柳樹寫活了。

後兩句,設問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把春風比作剪出翠葉的剪刀。這一比喻鮮明而形象,把對柳樹的頌揚引向了對春天的讚美,深化了詩歌的思想內容,也讓讀者容易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誇張

古詩運用誇張修辭手法,能創造出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淋漓盡致地把作者的內心感情抒發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啟發讀者的想象力,促進對內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一詩,正因為大膽地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才顯突出了山寺的巍峨與超逸。

詩的第一句“危樓高百尺”突出了山寺的高,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說明了山寺隔天之近,更顯其高。這種奇景,是詩人巧妙的誇張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她既突出了山寺的高勢,也表達了詩人嚮往清高而超逸的生活情趣。

三、對偶

對偶這種修辭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整齊對稱的形式,和諧勻稱的音節,把相對的兩部分突顯出來,以更好地表達思想,自然地抒發感情,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與感染力。

且看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的首聯運用色彩對仗,先寫樹上,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錯落有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生氣勃勃的圖畫。尾聯則以數字對仗,一寫時間之久遠,二描空間之廣闊,體現了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目通萬里的曠達胸襟。全詩通過對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

四、對比

對比,是把矛盾對立的關係用比較的方法將對立的事物本質尖銳地、鮮明地揭示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和認識所表達的事物本質。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陶者》一詩,就是其中的一首。

附詩: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他將“陶者”和“不沾泥”者,“無片瓦”者和“居大廈”者兩兩相比,一方面控訴了統治者對勞動者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也為勞動者的悲慘遭遇而鳴不平。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今人讀之,更能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社會的感情。

五、擬人

無論詩、文,恰當運用擬人這種修辭手法,均能使語言形象、鮮明、生動,積極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古詩運用擬人手法,更能讓死板的東西活躍起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讓人讀後倍感親切而為之振奮,唐代詩人韓愈的《晚春》不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嗎?

附詩: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氧化榆英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詩的前兩句,寫百花爭奇鬥豔,各展其才,意欲留住即將歸去的春光,給讀者繪出了一幅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抒發了作者惜春之情。後兩句寫楊花榆英漫天飛舞的景象,使晚春景色更具魅力,更具特色。

草木無情,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它卻能“知”能“解”亦能“鬥”,甚至還有“才思”優劣之分。文思巧運,實屬罕見,誠令人歎服。

六、襯托

古詩以“烘雲托月”的表達方式來渲染氣氛,突出被襯主體,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使語言寓意更加深刻,思想內容更具感染力。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詩,運用了此法,才具有勾魂攝魄的魅力而成為千古絕唱。

附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永州司馬時寫的。詩中流露出被貶後的孤獨,也巧妙地反映出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汙的感情。

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山水畫。“鳥飛絕”、“人蹤滅”、“孤舟”、“獨釣”,寫得那麼孤寂悽清,襯托出作者的孤獨心情。那披蓑戴笠,冒著嚴寒在雪中獨釣的漁翁不正是作者高清形象的寫照嗎?

這首詩的精湛,正是用了千山萬徑的寂靜來襯托出漁翁的獨釣,才收到以靜襯動,靜中見動的效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上述修辭手法,在古代詩歌中被作者常常運用,準確、生動、鮮明、突出,起到了極好的寫景狀物、表情達意的作用。我們在閱讀、欣賞時,應特別注意理解領悟這些修辭手法的精妙之處。國小古詩還運用了設問、借代、疊字等修辭手法。

國小的修辭手法 4

互文: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例如:

(1)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裡,到處叫嚷喧譁,到處騷擾百姓。”這裡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範仲《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好壞而歡欣悲傷。”

國小的修辭手法 5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體的、淺顯的、熟悉的、形象鮮明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事物。這樣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寫得更生動、具體。

2、擬人擬人是藉助想象力,把事物當作人來寫。即賦予它們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運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或片語,排成一串。這樣的句子可以加強語言的氣勢,表達強烈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4、誇張對描寫的事物有意識地加以誇大或縮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作者的感情,引起讀者的聯想,加深印象。

5、設問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問題,再自己進行回答。即自問自答。

6、反問將明確的意思用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即只問不答,問中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