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國小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策略探究論文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策略探究論文,歡迎閱讀。

國小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策略探究論文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有新的內涵。比如,把機械的、重複的語言文字訓練變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把靜態的語言文字練習變成動態的語文實踐。訓練如果進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薰陶結合在一起。語文老師可以根據文字特點,巧用“轉換”,設計練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一、“角色”轉換,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說出內涵。教學中,常會發現學生由於受到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文字內容、文中人物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異。課堂上,學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觀者”的角色進行思維,往往產生認識的障礙或是情感的疏遠。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說話訓練,引導他們進行思維角色的轉換,拉近他們與文字之問的距離,使他們在語言實踐中感悟文字內涵。

例如:如教學《江畔獨步尋花》一詩時,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指出詩的表達特點,也不是讓學生簡單討論就算,而是讓一位學生扮演詩人,在窗外高聲吟誦詩文,其餘學生則成為詩人好友,談聽到此詩的感受。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思維門被開啟,爭相發言。

這一說話訓練的設計,實現了學生身份的轉變,實現了學生思維角色的轉變,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字內容,使文字深邃的內涵成為學生髮自內心深處的真切體驗,從而達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謂“一石二鳥”。

2模仿角色,說出精彩。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課文中的語言,及時地將課文中的一部分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低、中年級偏重於模仿運用,一般可以採用轉換角色的方式,讓學生由閱讀者變身為解說員、導遊、推銷員、配音演員等,這樣的練習學生是很感興趣的,他們會主動地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語言吸收、內化、傾吐。

3人稱變換,說出個性。在我們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的課文。教學這類課文時,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科學常識,學習作者介紹這些知識所運用的方法,培養他們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興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把了解到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法轉化為新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馬俑》、《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常識性的課文,設計讓學生變換人稱說一說、寫一寫的環節,意在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讓語言、知識和精神的轉換過程成為學生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

  二、“內容”轉換,模仿精彩

教學時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像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雜草是怎樣搶營養的,噴霧器是怎樣消滅雜草的。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重點詞語氣勢洶洶、一擁而上等和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三、“句式”轉換,拓展精彩

言語的發展離不開紮紮實實的句式訓練,教學時老師要有一雙慧眼,發現文字提供的可進行句式訓練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替換或重組言語材料,完成新的表達。

例如:如《黃山奇石》一文,作者對眾多的奇石只重點介紹了幾塊,對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連名字也未提。教師引導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方法,對文中沒作具體介紹的岩石進行描述,還讓學生給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個名字,並再想想還有怎樣岩石,進行自由想象。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把一塊塊石頭描述得栩栩如生,像這樣,借鑑文字規範的言語材料進行句式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技巧,熟練表達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言語表達的準確性。

  四、“情景”轉換,表達精彩

課文有些地方寫得或含蓄,或簡練,或意猶未盡,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問。學這樣的文章時,可找準這些“空白”,讓學生把文章寫得含蓄的地方擴展出來,把寫得簡練的地方描寫具體,對文章中意猶未盡的地方進行續寫。

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楊樹,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無疑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活力。

  五、“體裁”轉換,再創精彩

有一些課文,可以讓學生換一種表現手法,也就是改變體裁。這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過程,以原文的體裁、人物、結構、語言等為標準,再寫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來。我們國小階段的課文體裁主要以記敘文為主,同時兼有詩歌、散文、童話、說明文等形式,只要轉換一下角度,許多體裁就可以相互轉換。如:《清平樂·村居》、《所見》等詩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詩意或插圖寫一段話或編一個故事;《蝙蝠和雷達》、《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等說明文可以改寫成童話故事;《大江保衛戰》、《列車上的“人造屏障”》則可以輔導學生改寫成新聞稿。

總之,充分利用課文資源學習語言,在課文語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進行語言轉換訓練,不僅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得到了錘鍊,同時也可使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語言的流暢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