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設計/列表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設計說明]:

本文的教學設計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廢止串講,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

2、不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而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受。

3、突出對課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潑的語言美、超凡脫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蘊美)進行教學。

鑑於以上幾點原則,本設計以“三美”帶動全篇,整體感知、領悟全文。整個課堂教學呈總分總結構:整體感知——分步品味——總結收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推進,螺旋上升,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薰陶。整個過程讀中品析,品讀結合,特別是讓學生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來讀,力求做到“美文美讀”。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背讀課文。

2、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貴品質。

[教學時間]:

45分鐘

[課前準備]:

1、課前下發積累卡,指導預習,解決積累卡A面的內容。

2、學生自讀積累卡B面的內容。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投影儀及投影片

[課型]:

賞析、背讀課

[主導教法]:

誦讀、品析

[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整體感知(10分鐘)

一、導語設計:(投影:出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

同學們,誰能說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由哪種花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人民之所以選擇蓮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區徽,是因為澳門不但蓮多、蓮美,還因為蓮花能象徵澳門人渴望迴歸祖國的純潔、高尚的心。無獨有偶,宋代哲學家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寫下了千古傳頌的頌蓮言志的名篇《愛蓮說》(板書課題)。為什麼周敦頤獨愛蓮花?他是怎樣借描寫蓮花來抒發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放錄音),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蓮花的美。

2、指名對譯本文大意,教師訂正。

3、學生伴隨音樂(古箏獨奏曲《高山流水》)朗讀課文。

4、教師簡單介紹:這是一篇美文,言簡意豐,歷來傳誦不衰。

5、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這篇文章“美”在哪裡?

6、教師歸納小結(板書):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二:分步品味(30分鐘)

一、品析文章的語言美:

1、小組討論:課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哪裡?舉例說明。

2、小組代表發言。

3、教師點拔小結:

文章的語言美:一表現在語音美。或疊音(亭亭淨植),或重韻(蕃、丹、染),音調和諧,節奏明快。二表現在句式美。凡當略者,寥寥數字;當詳者,精心勾畫,散句、駢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變化多姿,嘆古人,用陳述句,平實、穩妥,有“俱往矣”的韻味;嘆自身,用反問句,有知音難覓的`感傷;嘆世人,則用感嘆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過“宜”字宣洩無遺。三表現在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有愛蓮史的概述,有蓮花形象的描繪,有對諸花品質的品評,有自身感慨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為了突出“愛蓮”這一主旨。雖惜墨如金,卻已充分表達了豐富情感。

4、伴隨音樂或讀、或背課文,感受語言美。(播放古箏獨奏曲《流水行雲》)

二、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1、請學生讀出作者描繪蓮花形象的語句。

2、結合蓮花圖,學生將描寫蓮花的七個短語填入,並悟出各寫了蓮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組討論,代表總結髮言。(投影:出示正確答案

4、教師點撥小結:

七個短語的描繪,可見作者從七個角度寫出了蓮花的高潔美、質樸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質,將蓮花的外部特徵與內在氣質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寫花就是寫人,詠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蓮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貼切。

5、學生看著蓮花圖,聽著音樂,帶著情感試背課文第一段,感受蓮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蓮花圖;放錄音:古箏曲《流水行雲》)

三、理解文章的意蘊美

1、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作者為什麼不單純寫蓮?為什麼要寫菊和牡丹呢?

2、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3、教師點撥小結:

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的襯托,菊花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襯托,使得“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為寫花,實際寫人,以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託物言志,弦外有音,這就是“意蘊美”。

4、帶著對蓮的讚美之情或讀、或背課文第二段。(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教學板塊之三:總結收束(5分鐘)

一、學生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在音樂聲中吟誦。(放二胡曲《高天上流雲》)

二、教師總結收束

周敦頤的《愛蓮說》,堪稱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潑的語言風格、精在形神統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眾好”的高雅主題,蓮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徵,在汙濁的社會環境中,不願隱逸、不慕富貴,保持高潔的情操,這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超凡脫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學們都能夠志存高遠,做胸懷磊落、行為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蓮花式的人。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人文要求:通過學習短文,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2、知識要求:理解短文內容,積累主要實詞和虛詞,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自學能力。

【教學重點】

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教具準備】

自制光碟(音樂、畫面、提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趣引讀

同學們看過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嗎?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片段,聽著這雄渾而沉澱著歷史滄桑的樂曲,看著這狼煙滾滾、旌旗獵獵的畫面,我們就會想到三國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吳國有位大將叫呂蒙(圖片),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圖片)的信賴,可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孫權屢次勸他多學知識,可他總是推三阻四,認為自己是一介武夫,讀書沒有用處。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同學們想知道嗎?那麼,讓我們來看看《資治通鑑》中的記載《孫權勸學》。

二、第一次嘗試讀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文章篇幅短小,註釋詳盡。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結合註解,爭取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適時指導)

2、指定學生朗讀。

3、學生評價。(是否聽清楚他們所讀的字音、句讀。)

A、卿qing邪ye即更jingeng

B、蒙/辭以軍中多務。

C、孤/凱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三、第二次嘗試讀文:理清故事情節

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把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找出來,可以和同桌討論,並嘗試用自己的話互相講講這個事故。

1、字、詞、句質疑並解答(或將你認為很重要的地方提出來引起重視)。

①以:以……為藉口

務:事物

涉獵:廣泛瀏覽群書,不深入研究。

②倒裝句:蒙辭以軍中多務

成語: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意思、用法)

……

2、理清課文中故事情節(故事情節質疑並解答)

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B、呂蒙接受孫權的建議嗎?(辭——→就)

C、課文怎樣表現呂蒙學習效果的?(議論)

D、魯肅與呂蒙的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結友)

3、學生齊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故事情節。

4、小結:

孫權這一次勸學讓武將呂蒙真的開始就學,而且取得了很大進步,就連文韜武略的魯肅都願意和他結為好友。

四、第三次嘗試讀文:揣摩人物語言

這個故事中寫了哪幾位人物?(3位)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些人物形象的?(語言描寫)那麼,我們接下來仔細品讀品讀短文中非常重要的語言描寫,我們從哪些方面揣摩語言呢?(①身份②心理狀態③語氣)

1、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分角色朗讀,要求讀準語氣語調,表現出對話中的神態,看哪些小組做得最好?

2、播放音樂,創造情境,示範朗讀

(小組比讀,學生評價,給更多的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

3、動畫配音。(由學生選出朗讀的最棒的同學組合朗讀。)

孫權: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孤/豈領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苦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語重心長)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訝、稱讚)

呂蒙: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自豪得意)

4、教師小結:

東吳的君主孫權非常愛惜人才,語重心長的勸說呂蒙要涉獵群書;武將呂蒙通過學習有了進步深感自豪,得意之情益於言表;忠厚的長者魯肅看到呂蒙進步,由衷的稱讚,並大為驚訝。

五、第四次嘗試閱讀:拓展語言訓練

1、自編故事一則

同學們,老師有一個建議,我們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在座的老師們,讓這些老師再講給和大家一樣的.青少年朋友們,好嗎?

2、嘗試總結課文

同學們,今天學習的《孫權勸學》一文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誰能談談學習的收穫:說說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體會。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談啟示。(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過孫權的勸學,他勤奮學習,最後成了一名儒將。所表現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們如果能像呂蒙一樣,抓緊時間,發奮學習,將來也一定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到時候老師可要對同學們刮目相看,我們的同學也不會是吳下阿蒙。)

①魯肅善於用新眼光看待別人。

②呂蒙知不足而後彌補。

③孫權是個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讀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

(注意語言表達清楚,有條理)

3、寫作訓練

我們班上的劉明同學非常聰明,可是由於沉迷上網,厭倦讀書,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孫權勸學》,老師覺得有很多話要對他說說,你們願意勸勸劉明同學嗎?

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能力:積累字詞,感受作者別具特色的語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主旨,進行探究性學習,獲得思想啟迪。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學過程 與方法]

本文難點較多,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後,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以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x學生: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

x教師: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過程 中。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匯入

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於風箏的故事。(作者簡介/背景介紹)

二、預習檢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詞語釋義)

三、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螢幕投影出示:

1、 課文回憶的是一件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2、聽讀全文,我們能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明確:

1、文章說的是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 悲哀(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四、質疑探究

(過渡)從抒寫“悲哀”的句子中就表達隱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語句提出幾個問題,探究文章的結構脈絡。大螢幕投影出示: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為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3、為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4、事隔幾十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

5、最後,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明確:1、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十幾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3、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

4、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5、從小兄弟身受“虐殺”而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認為不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x至此,從作者悲哀的情感主線可以得出文章的整體脈絡(見大螢幕)

五、多角度閱讀,探究文章主旨

(過渡)《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

3、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

4、對被虐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的憂慮和痛惜。

六、課文寫法歸納,指導寫作

1、記敘的順序有三種,本文是哪一種? 順敘、倒敘、插敘

2、從文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明確:

1、插敘

2、從課文三、四兩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個瘦弱、多病、膽小、懦弱,但天真、活潑、聰明的兒童。而“我”則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形象。

七、拓展與體驗

課文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x利用課餘時間自己製作個風箏,相約來年三月三大家來操場放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四、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匯入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螢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匯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3、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螢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4、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螢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影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5、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6、資訊反饋: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學習《守株待兔》)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匯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動畫《守株待兔》,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老師先請大家欣賞《守株待兔》這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邊看邊想:守株待兔是什麼意思?

3、揭示課題,正音:

⑴揭示課題,正音。

⑵釋題:

“株”是什麼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麼意思?守株待兔是什麼意思?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二、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1、2段:

⑴自由讀課文;

想一想那個人為什麼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⑵默讀課文:

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隻野兔的?找出課文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檢到兔子)

⑶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

竄──亂跑;撞──碰

⑷他撿到野兔後,心裡是怎麼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為什麼?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句讀、齊讀第1、2段。

2、學習第3段:

⑴自由讀課文,說說這個人後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板書:整天坐守莊稼全完了

⑵齊讀第3段。

3、理解寓意:

⑴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裡?學生討論、交流。

⑵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學生討論、交流。

⑶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⑷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舉例說說。

⑸老師總結:

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於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倖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穫。

⑹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九個字,學生自己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麼。

3、指導寫字。

3、完成課後練習“讀讀想想”。

四、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 學習運用精巧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方法,體會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語句,感悟語言對稱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學習重點、難點】

1.品味揣摩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 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絡 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 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散步》,那裡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情感漣漪……

一、尊老愛幼形象美

1.自由朗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⑴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⑷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個詞來回答。)

⑸結果如何?我”背母親,妻背兒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據以上資訊,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本文通過記敘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思考下面問題:

⑴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明確: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願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埋下伏筆。注意“熬”字。)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決定權在我。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揹著她。

3.跳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用“我喜歡 ,因為他(她)是一個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說話。

總結歸納:我:孝順、誠懇。

我的母親:慈愛順從,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二、詩情畫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麼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卻抓住了瞬間的美麗,感受到特有的溫馨和 美好。你有發現美的眼睛嗎?找出文中你最欣賞、感觸最深、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說話,先小組內互相說,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體不好的母親度過這個冬天的艱難。⑵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度過這個嚴冬而慶幸。⑶與前文“太遲太遲”與“總算來了”相照應。

又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一句很美,美在:開門見山,刻畫了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顯得鄭重其事。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這一句很美,美在: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

又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這兩句美在:運用對稱的句式寫出了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一樣。這些句子將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襯,形式上有對稱之美,內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句中加點詞能否互換?請說出你的理由。

明確:不能互換。“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母親年邁,我正值壯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來說的,兒子還小,覺得父親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僅美在內涵,還美在句式的整齊、對稱。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從文中找出。

學生自已找出句子讀一讀,感受文句的整齊美。例如:①有的濃,有的'淡。②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④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三、小中見大主題美

1.認真讀課文,深入理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樣寫難道不羅嗦嗎?)

點撥: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在的寫法,表現出了濃濃的親情。

“我”這個字擺的地方很重要,表現出“我”的一種責任感。

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這樣寫很莊重,表現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

(點撥: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明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為一箇中年人,處於一箇中間的位置。“我”感到了身為中年人的責任的重大。

3. 說說你對“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的理解。

教師點撥: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的,非穩當不可。這個形象有象徵意義,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結束語:

當我們呱呱墜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把幼小的生命餵養成人。當我們漸漸成長,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為我們擋風遮雨。羊羔用跪乳來感恩親情,烏鴉用反哺來回饋親情,孟郊用“三春暉”來讚美親情。讓我們回家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讓我們將點點滴滴的愛稀釋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裡?並反覆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麼呢?

《鄭人買履》課堂練習

姓名班級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一、設計說明

《憶讀書》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者冰心回憶了幼年、少年時讀書的經歷,總結了多年讀書的經驗,旨在引導學生懂得“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道理。學習本文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可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抓住文章要點,有效而透徹地理解全文,積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教師範讀、領讀課文,明確朗讀的要領。

2.研讀文字,透徹理解作者所說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3.結合本文內容,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嘗試運用,學習製作讀書卡片。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歸納“讀書好”的四個方面。

2.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之間的內在聯絡。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收集關於冰心的資料:(1)照片,(2)生平,(3)關於讀書的寄語。

2.教師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範讀的語調、語速及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或讓學生聆聽錄音,跟讀、學讀。)

3.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請概括出她讀書的體會。

(2)作者重點敘寫的是哪一方面的體會?

4.研讀課文。

(1)作者是通過描寫“多讀書”的往事說明“讀書好”的。請將作者所讀的書進行歸類,說說作者最喜歡讀哪類書,這些書的“好”體現在哪些方面。(初步學習使用圈點法,瞭解什麼是概括法。)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讀好書”的方法有哪些。

(3)說說對“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以“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為例,學習鑑賞語言的表達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請學生根據冰心所說的“讀書好”的四個方面,聯絡實際談談還有哪些其他方面。

2.閱讀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小橘燈》等,模仿製作讀書卡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一、匯入

父親是一本書,細讀這本書,會發現很多難忘的瞬間:也許是一個微笑,也許是一個眼神,又也許是那不斷增多的白髮和皺紋。而在作家朱自清心裡,父親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卻是一個背影。1925年,他寫下了《背影》一文,這篇僅有1140字的文章,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背影》,體會它究竟動人在何處。

二、預習反饋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賦(fù)閒 躊躇(chóu chú)

迂(yū) 蹣跚(pán shān) 拭(shì) 頹唐(tuí) 舉箸(zhù)

三、題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師:我們常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讀題目,當你初次看到題目時,有什麼疑問呢?或者有什麼想知道的呢?

問題1:(1)這是誰的背影?——父親

(2)這個背影是在怎樣的場景中留下的?——父親送我去車站

(3)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背影的?——第6段

問題2(概括訓練):第一次輕聲朗讀第6段,概括內容,分析層次;

內容:父親費力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

層次:(1)父親提議給“我”買橘子;

(2)父親的外貌描寫——為下文寫父親動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鋪墊

(3)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

(4)父親把橘子全給“我”,叮囑的話語——關懷備至;

(5)父親離去的背影。

問題3(寫法分析外貌、動作):第二次輕聲朗讀第6段,關注背影,分析寫法;

(1)外貌描寫

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臺的背影:

6個動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特寫鏡頭:攀爬的起始動作,回憶《飛天凌空》特寫鏡頭之準備、起跳、落水的細緻鏡頭)

父親這一系列動作有何特點(刻畫出怎樣的父親形象)?

抓住相關修飾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

用文中的兩個詞語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無言的愛

(3)離去的背影:

問題4):第三次輕聲朗讀,留心眼淚,體會感情。

從父親的兩處背影和“我”的兩次流淚中,你體會出了怎樣的父子之情?

父對子:無所不至的關愛 子對父:百感交集、複雜的情意

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親買橘。作者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著作者內心非常複雜的情意。總之,這一段都表現了父親真摯的愛,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感動之情。

師: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親卻親自做,原本年輕人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情,父親卻如此艱難還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不讓我擔心,“不容易”地活著,“努力”地愛著,這便是“我”的父親(板書這兩個關鍵詞)。

四、深入(開掘)“背影”內涵

問題:文章還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愛”呢?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3、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2、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難點: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輔助】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例1:馬來西亞華裔神童張世明,12歲從國中跳到美國大學一年級,15歲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後,由於沒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壓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終英年早逝。

例2:我國神童寧鉑,兩歲半能背誦幾十首詩詞,4歲時學會了400多漢字,13歲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大學生。然而卻無法和社會、他人溝通,屢次單獨出走,最終丟掉大學講師職位,出家為僧。

例3:出生於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唸書,13歲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他卻中途肆業回家。他退學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無法一個人去面對社會。

看著神童們的這些悲劇,我不禁想問自己,到底是誰造就了神童的悲劇,到底這悲劇帶給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裡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傳/一鄉秀才/觀之 ⑥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⑦ 餘聞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三、作者作品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為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 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隨筆。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題目“傷仲永”的“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問: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由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註釋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① “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②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養: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且:尚且。 ⑩ “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裡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四)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後,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五、教師小結: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麼,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六、佈置作業:誦讀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理解文言詞語,學習摹狀的說明方法;熟讀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側面描寫的運用;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特殊用法。

教學難點:

側面描寫的作用;古今詞義、用法的異同。

教學性質:

講讀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二)學生參照註釋閱讀全文,自行口譯。

(三)讓學生明確下列知識。

1、古漢語知識:表示時間的詞語;數詞直接修飾名詞;古今詞異義。

2、寫作知識:正面和側面描寫。

3、文學知識:《虞初新志》、林嗣環簡介。

(四)教師聯絡課文,就古漢語知識作講解:

文言虛詞(如而已、以為、但、然、雖等)、文言實詞(如善、聞、欲、會、覺、欠、伸、畢、眾、備、意、少、舒、名、色、股等)、古今詞義不同(如乳、絕等)、詞類活用(此部分稍帶而過)。

(五)指導學生填寫課後“練習一”空白,目的是理解口技人完整的藝術構思,從而真正進入口技人所設計的“特殊的情境”中去。

第二課時

(一)課文內容分析。(由師生共同完成)

本文是以記敘的方式寫的,但中間對口技表演採用了較多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很值得學習。

文章第一句總領全文,“善”字貫穿全篇,是概括題旨的關鍵性字眼。第二句是對演出的環境、道具的描摹,第三句是對錶演前觀眾的狀貌的描摹。這一段是對錶演前各方面情況的交代,連用了四個“一”,極力渲染道具之簡單,以襯托後面所介紹的藝人技藝之高超。

“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現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明了事情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後。“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靜的氣氛,也成為一家人醒來的緣由。接著便寫一家四口人逐次醒來,孩子哭鬧、大人餵奶、呵斥的聲音。摹寫了由一種聲音的表演轉到幾種聲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為了製造氣氛,作者以排比句式,摹寫四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最後一句,描摹聽眾聽得入神的樣子。“微笑”寫聽眾心領神會和滿意的神情;“默嘆”寫聽眾為表演所折服,又不敢出聲干擾。“以為絕妙”,認為是到了極點,為下一個高潮埋下了伏筆。

這裡描寫第一個階段的表演,內容是一個四口之家被犬吠從睡夢中驚醒的過程和狀況,以及聽眾的初步反應。作者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用表演的情況和效果同時突出表演者對口技之“善”。

第3段是寫一家人醒後又入睡的過程,把聽眾由眾聲各發的喧鬧又引入了夜深人靜的境界中去了。由第一個高潮轉入了低潮。這實質上也是下一個高潮的前奏。

第四段是寫表演起火的情況,是全文的高潮。前兩句先寫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應。接著便把聲音由臥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眾多人,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然後便對火情中的聲音作了集中的描寫。“中間”“又夾”,說明許多聲音相互攙雜同時發出來。

第5段是全文的結尾,簡潔明瞭。正當眾賓客在驚惶失措的時候,醒木一響,突然收束,使賓客們才清醒過來,回到了現實中。並且又連用了五個“一”,再次強調舞臺、道具之簡單,不但表明了其技藝的精妙,而且與開頭相照應。結尾嘎然而止,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有餘音繞樑之感。

(二)討論,明確側面描寫的作用。

1、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聽眾的神情和動作?

2、這些描寫對突出口技人高超技藝有什麼作用?3、文章開頭結尾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除了首尾呼應外,對錶現口技人演技起到什麼作用?

(三)指導複述和背誦

學生複述口技人整個表演過程。要指導學生理解各種聲音描寫的內涵,理解描寫順序、描寫的場景,教師可舉例示範。然後整理文言文表示時間的詞語,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重點

一 童話的想象和誇張

二 童話的朗讀

教學難點

1. 本文是怎樣運用想象和誇張,塑造人物,表現中心的。

2. 體會“誠實”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閱讀《單元提示》、《預習提示》,明確課文的出處、作者、國籍,文章的體裁。教師小結童話的特點,突出“幻想、想象和誇張”,啟發進入課文。

二 觀看錄相(或聽錄音、或教師示範朗誦):《皇帝的新裝》

1.要求:明確課文中出場人物的名單、人數;分組指定注意幾個主要角色的對話朗讀的重音、聲調、節奏;

2.教師注意在關鍵處停下指導學生猜讀:例如,聽到“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這個皇帝圖漂亮可能會到什麼地步?聽、想、讀結合,體會作者想象豐富精妙之處。

三 學生讀,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學生各選一個角色的幾句話畫出朗讀標記後試讀。(標記按下要求作:/表示節奏, →表示平調,↗表示升調,↘表示降調,表示曲折調。)教師作示範,指導朗讀。

3.列出課文中出場人物名單及人數。

4.選定角色,起立朗讀。同學朗讀完畢,要互相評議指出優缺點。

四 概括故事情節。(略,參見教材分析)

五 作閱讀提要,具體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內容,即主要故事情節,勾勒輪廓;

2.各情節之間用連貫的語句敘述,可適當加以評論;

3.語言要簡潔。

4.課外朗讀全文錄音。

 第二課時

一 讀讀、講講、議議,把握各個角色的社會意義。

(提示:根據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分析、說明)

1. 故事開頭為什麼要著意寫皇帝喜歡“穿得漂亮”?

2. 騙子為什麼要介紹“新裝”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3. 皇帝為什麼會相信騙子介紹“新裝”特性的那段話?

4. 皇帝、官吏明明一無所見,為什麼還要交口稱布料“美極了”?

5. 從皇帝、官吏、騙子的所作所為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6. 小孩子為什麼能一語道破真相?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7. 討論故事中“誠實”的含義。

8. 根據以上的分析,同學們從這篇童話中得到什麼啟示?(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讓他們各抒己見。)

三 口頭訓練:將課文改為騙子作第一人稱複述。(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班會時間,表演《皇帝的新裝》課本劇。)

四 歸納童話的.特點。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手段

朗讀法、導讀法。

課堂採用導讀提示、學生自讀、議議講講、讀讀練練的形式;採用朗讀提示,學生自讀,培養有節奏、有表情朗讀、講、議的能力。

教案點評:

一 這是一篇有趣的童話,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在講新課前要佈置課外預習。要求瞭解大意,並查字典弄清不能讀準的字音和不會解釋的詞語。

二 領會本文揭露問題的深刻性,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採用提問的方式講述,啟發學生深入理解。

三 皇帝會光著身子游行,看起來是誇張的,其實是合理的,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要講清楚這正是童話組織情節結構的特色。

四 或分角色朗讀,口頭複述故事,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或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加強對課文的感受。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建立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斷髮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裡,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裡夫紀念冊上的。那裡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五、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由教師範讀,再由學生讀

六、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裡。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絡實際

七、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誦全詩

八、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並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本文的主題思想,並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啟迪。另外,根據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觀。

二、切入

啟用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後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麼樣;妻子性情怎麼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麼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範]。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線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裡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作為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麼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願”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後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麼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採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採訪,你想說些什麼?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彙報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週後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為母洗溺器、陳毅為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滿文軍《懂你》的歌曲,以結束本課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讀準字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樂府民歌知識。理解互文、對偶、排比的句子。

2、過程與方法:注重朗讀,在讀中感知人物形象;採用提問引導式教學,使學生了解木蘭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劇表演,幫助同學們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木蘭的英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故事情節,感受木蘭形象

教學難點

認識人物性格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女扮男裝的奇女子花木蘭。

二、文體知識介紹

我國古代北朝人豪邁淳樸,長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間流傳著大量動人的詩歌,其中《木蘭詩》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濃烈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解放甲回鄉的不平凡經歷。本文是一首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雙壁”。

三、整體感知

1、初讀感知:自讀一遍課文,要讀準字音,體會這首詩的感情。

讀準字音

唧唧 機杼 軍貼 可汗 鞍韉 轡頭 鳴濺濺 燕山 鳴啾啾 戎機 朔氣 金柝 扶將 紅妝 著 帖花黃 傍

2、聽範讀,要挺準讀音,聽清句子停頓。

3、搖頭晃腦讀節奏,古代讀書人讀書進入佳境之時便會搖頭晃腦,搖頭晃腦正符合古文的節奏,學生試讀節奏。

4、小組合作 四人小組合作根據註釋譯課文,全班分成兩大組,第一大組以一至四段為主,第二大組以五至七段為主。

討論前補充新知識

互文:指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修辭方式。例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

5、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6、概括詩歌情節。速度課文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詩歌情節。

交流後的結果:代父從軍(1---3);征戰生涯(4);辭官回家(5---7)。

四、根據情節嘗試背誦。生自由背誦。

五、作業:熟背全文並準確翻譯句子。練習搖頭晃腦讀古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檢查上節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檢查朗讀情況。

二、走進木蘭。

1、搖頭晃腦是讀出來了,但老師沒聽出悲傷、憂愁、喜悅的情感。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木蘭,瞭解木蘭。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從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語句,讀一讀精彩的片段,並試著分析原因。

2、師示範:

感人語句:“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我覺得此時她的父母一定年紀很大了,走路顫巍巍的,還相互攙扶出城迎接,他們盼望了這麼多年,擔心了這麼多年,木蘭回來了,他們的心情一定很激動,邊走邊流淚,這個淚是喜悅的淚。

精彩語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不僅在修辭上運用了互文,還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更寫出了戰爭的殘酷性。

3、找出後小組內交流並相互知道補充。

4、小組推薦在班內交流。

教師要抓住關鍵句子的理解並指導朗讀:

(1)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寫出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可見她的堅強勇敢。

教師引導:木蘭的決心是看完軍貼立即下的,還是三思之後下的?(三思)哪些語句能看出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木蘭替父從軍好事一樁為什麼還嘆息?(木蘭是女子,古代女子沒地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準拋頭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情況,所以她心裡矛盾,可以想象木蘭的愁苦之態。但木蘭最終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裡面可是有很大的風險,一是怕別人識破,更主要的是戰場上面對的將是死亡,可見木蘭的一片孝心,可見木蘭的.堅強勇敢。)

怎樣去讀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讀到“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是要用堅定的語氣讀的沉著有力。)

(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萬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飛”形容速度之快,木蘭能夠大膽的走向戰場,並與男兒一樣勇敢作戰,木蘭很了不起。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教師引導:每當讀到這裡我的腦海裡就會浮現一幅“月下戍邊圖”,月下何人?(木蘭)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月下戍邊圖”。

讀這一段要用什麼樣的語氣?(抑揚頓挫要鮮明,節奏要慢,讀出她的英雄氣概。)

(3)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表現了木蘭不幕功名富貴,甘過平凡生活的高貴品質。

教師引導:木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過平凡的日子。)在豫劇《花木蘭》中有木蘭回家報恩的唱詞,請同學唱或者放音樂。(平了賊兒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馬加鞭趕回家門,我孝敬孃親。)孝敬爹孃,過一個普通女子的耕織生活。這本來是很容易實現的,可戰爭改變了木蘭的命運,她必須為實現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為了更多人能順利實現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犧牲,所以“英雄”二字,木蘭當之無愧。

朗讀這幾句要注意:語調要平穩,“還故鄉”三字要頓開,語調保持一致,以表現木蘭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貴的高貴品質。

(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徵明顯,而戰場廝殺時,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難了。這是對木蘭的讚美與歌頌。

教師引導: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識、才能並不比男子遜色。

5、小結:本文塑造了怎樣的木蘭形象?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智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不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三、詩歌創作

這麼多的優點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現實的人物,又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為了更深的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議,每人創作一首小詩,謳歌勞動人民的優秀女兒花木蘭。

參考題目:

1、爹爹,讓女兒替你去出征

2、媽媽,我回來了

3、誰說女子不如男

4、英雄頌歌

可選用任何一種人稱;可寫出發前,送別,征戰生涯,歸來團聚時、、、、、、可寫一句兩句一段兩段。

學生展評作品。

四、美讀課文

讓我們放聲朗讀,把我們對木蘭的感情盡情的讀進去!

之後,請幾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總結:

木蘭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奮鬥,她的品質正在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業,把這首詩有感情的朗讀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24、木蘭詩

木蘭: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

淳厚質樸又機智活潑; 巾幗英雄

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

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TAG標籤:語文 教學 通用 七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