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設計/列表

地理教學設計1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教學設計13篇

地理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瞭解過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2、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徵,會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3、通過分析印度地形、氣候圖及農作物種類分佈圖,分析印度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4、瞭解印度工業的發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區。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專題地圖得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徵,培養閱讀專題地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討論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使學生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壓力與農業發展,發展中的民族工業。

教學難點

1、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展示圖片《泰姬陵》,這是哪個國家的建築?該國的國鳥、國樹分別是?

展示圖片《國鳥—藍孔雀》、《國樹—菩提樹》。

一、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世界地圖》

1、海陸位置

請你說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印度在亞洲的南部,南臨太平洋。

2、緯度位置

印度大部分地區位於低緯度地區。

3、展示《印度及其周圍地區地圖》

請參照地圖冊P34,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的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及其方位:

①巴基斯坦———西北;②中國———東北;③尼泊爾———東北;

④孟加拉國———東;⑤緬甸———東;⑥斯里蘭卡———南。

二、人口

1、展示《印度人口的增長》

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為?10。6億。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為:11。3億,居世界第二位。那麼,印度的人口到底是怎麼增長的呢?

(1)、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承轉:按照這樣的速度增長趨勢增長下去,大家能不能展望一下印度未來的人口?

2、展示《中國和印度未來人口的增長趨勢比較》

印度人口以每年20xx萬的.速度增長,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推算,到20xx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3、眾多人口對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壓力。

討論:印度眾多的人口會對本國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帶來哪些壓力?壓力有:人均資源佔有量不足、環境汙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教育條件差、糧食問題等等。

三、地形

1、展示《印度的地形》

找出印度從北到南的地形分別是什麼?

北部:喜馬拉雅山

中部:恆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在恆河平原地區有一條河流:恆河—印度教徒稱恆河為“聖水河”,認為聖水可以延年益壽,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贖罪之源”!

2、地形特點

南、北高,中部低。

四、氣候

展示印度同一地方不同時節的兩張照片,為什麼人們的居住環境變化會如此之大呢?

1、氣候

(1)、型別

展示《亞洲的氣候型別》

印度以哪種氣候型別為主?————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特點

展示《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地理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工業發展的成就。

2、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產業特點、分佈及發展方向;收集資料加深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能,讀圖、析圖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分佈特點的技能。

3、通過感知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據收集到的資訊,通過抽象、概括思維過程,形成、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進而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及分佈特點;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分佈特點及發展方向。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

學生:收集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的圖片,“武漢光谷”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一些特殊的帶“洋”的稱號,引入我國工業的發展。

讀圖課本找出我國解放前後工業產品的增 長,瞭解我國工業品產量的增長和佈局的變化。

板書:一、我國工業的發 展

講解:舊中國的工業非常落後,產量少,部門不全,只有幾個大城市工業相對發達。如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

轉承:課前, 同學們通過報紙雜誌或上網收集了有關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的資料,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瞭解,請同學們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收集的資料並作簡要解釋。

學生活動: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資料。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認 識,展示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引導:其實,我們從網際網路上收集資料就是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了我們收集資料的.方式,體會到網際網路帶來了一場新的學習革命。那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呢?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工業相比有什麼特點?分佈如何呢?發展方向怎樣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了解的內容。

板書: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出示課件、提問:“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 紹我國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搶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

[出示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出示課件、教師承轉]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訊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填寫下表。

專案 高新技術產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學生活動](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出示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教師承轉]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生物技術類、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佈情況是怎樣的呢 ?[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搶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

[出示板書]3.高新 技術產業分佈的特點:大分散、小集中。

[教師承轉]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

[學生搶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教師承轉]高新技 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學生討論]

[教師指導]問題(1)高新技術 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問題(2)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問題(3)國際網際網路快捷的資訊傳遞方式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

[例項分析討論]最近幾年,電子通訊、生物工程、軟體行業成了各路求職人員眼中的“香餑餑”,相比之下,鋼鐵、紡織、機械製造等傳統工業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傳統工業“老氣橫秋”,不如所謂“朝陽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你有什麼看法?

[學生探討、教師提示點撥]運用資訊科技能有效縮短一個產品從開發、 生產到銷售的週期,保證企業產品能緊跟市場需求。資訊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找米下鍋”的局面。奈米技術在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帶動了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技術使工業發展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併為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促進 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高效化,為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

[學以致用]1992年,經批准設立的臨沂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臨 沂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借鑑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麼建議呢?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結]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將闖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憑藉高新技術,傳統工業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作業設計】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佈特點

地理教學設計 篇3

摘要

本文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闡述了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思路,重點對教學過程諸環節的設計如目標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材內容與資訊資源整合設計和自主學習設計等進行了具體說明,認為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是被促進和支援而不是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和認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國小‘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日漸廣泛地應用於教育教學中,“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國小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帶來了重大的革新機會,為學科教學資訊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切合本學科實際,有效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環境的現代教學模式,探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研究重點。

二、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多采用的是課堂演示型,即單機演示方式,少數採用網路教學方式。兩種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師導學為主線,通過製作精美的CAI課件發揮多媒體計算機圖、文、聲、像整合輸出的優勢,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思考,但其不足在於多為單向灌輸形式,限制了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學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課件多是一個整體型的教學軟體,成品後就固化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不能修改,只適用於事先確定的、特定的教學目標與具體教學情景,不利於教師尤其是學生的個性發揮;後者具有學習資源豐富、資源共享、形式開放、超文字選擇性學習、互動性強等優勢,強調個性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技能。但地理學科知識的時空無限性和地理資訊的多感觀與多維性決定了純粹的網路教學在很多時候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教材中諸多的重點和難點,諸如地理事象的巨集觀、微觀變化,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再現與分析等。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不僅很好地實現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以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的效應,實現輸入輸出的多元化,而且適應了資訊時代對教學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對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法、更新學習觀念、提高資訊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3.1系統有序原則。根據地理教學系統的整體性和動態性特點,優化教學過程,正確處理教學結構和師生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依照地理學科特色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

3.2情知協調和自主選擇原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它要靠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因此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揚教學民主,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通過提供各種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去選擇、學習和探究。

3.3開放性原則。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首先學生的心態是開放自由的,不受壓抑;其次,教學內容是經過整合的(詳見下文),不拘泥於教材,也不侷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第三,教學結果不滿足和侷限於教材、教參、權威、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髮表與教師、課本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觀點和標新立異的觀念。因此教師要善於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鬆的思維氛圍,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

3.4差異性和因材施教原則。學生智慧發展的個性特點和差異表現出學生素質發展的不均勻性和階段性,如學生的智慧型別、學習能力傾向、學習速度和個性特徵等表現出差異性,因此教學設計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目標的擬定、教材內容與網上資源的整合、學習情境的創設等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創造的機會,使所有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

四、教學設計思路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思路如下圖所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製作CAI小課件,同時將教材內容與網上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則在網上進行個別化學習、協作學習、互動討論、自我測試、作業與研討(可延伸到課外)等學習活動;教師根據反饋情況及時指導、評價、調控教學程序,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五、教學環節與策略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習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的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管理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5.1教學目標設計。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或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特徵、水平和發展,確定學生學習的起點和應達到的目標,並使學生習得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資訊、動作技能、態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水平,而意義建構則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認識、能力、情感等諸方面都得到發展。

5.2學習環境設計——整合教材內容和網上資源,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境。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為在教學中完成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必須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組織適合學習主題的多樣化的學習資訊資源。學習資源是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和網上資源而來,包括CAI演示小課件、教材主要知識點、與具體章節內容相關的網上資訊資料的融合、加工。

5.2.1 CAI演示小課件設計。演示課件以知識點為中心,不必費時製作完整的課件,即從以往的整體課件思想轉向積件思想。小課件的製作不再強調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個或幾個重難點(教學內容的其他部分由學生在網上資源中自學解決),因此製作工作量大為降低,而且可從網上(如K12課件交流中心)下載現成的小課件。目前網上交流的地理課件基本上是以知識點為基礎設計的小課件,很少完整課件,可以以此為基本來源建立自己的積件資源庫,節省製作時間。一般的地理網路教學多選擇介紹性、說明性為主的內容進行,很少選用抽象難懂、原理性強部分製作網路課件。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諸如地球的運動、大氣環流、洋流的形成和分佈等內容,只要製作好能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課件,則亦能實現網上教學。

5.2.2資訊資源設計。由於因特網上包含了很多重複、過時、零亂的資料和資訊,因此,首先應選取過濾出對教學有參考價值的資訊,但不能照搬,必須進行剪裁、取捨、加工,擇其精華及其與教材的切合點,達到與教材內容相互滲透融合、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目的。為方便學生快速高效獲取資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電子資源庫(佛山一中校園網地理資源庫、佛山教育資訊網之地理教與學資源網)。資源庫包括教師備課資源和學生學習資源以及多媒體素材和智慧題庫等,實現了網路虛擬環境的資源共享,加快了學生對資訊資源的獲取速度,從而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學習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要讓學生自由學習,強調學習是自我發現的,也就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由交流,大膽質疑。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

5.3.1展示主題,引入探究。教師通過大螢幕展示本課的主要知識點和學習目標,向學生展現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與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引發聯想,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絡,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同時提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情境的設定要達到以下三點要求:①問題情境的核心部分應是本節課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即要有參考價值;②能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某個地理事象的興趣和需求,誘發探究行為;③考慮學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學生的創造力和現有的知識水平。

5.3.2個別學習,自主探索。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瀏覽網上資源,進入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當前問題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個體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差異,利用各種工具和資訊資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課件、視訊、聲音、圖形、網上資訊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在主動探索過程中資訊資源應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如何取捨、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則由教師利用網路監聽、監看、監控等功能提供指導和幫助(見5.3.3)。

5.3.3教師指導、評價、調控學習過程。網路環境下的學習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自主性特點,但由於中學生自學能力尚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學習過程中常帶有鬆散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教師要充當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對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及時解決可能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問題,利用教師機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指導和幫助,必要時輔以適當的講解。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3.4小組合作,協同探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識重組的基礎上,利用網路的交流調閱功能或相互間的語言交流,開展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小組成員的協同探討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資訊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採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5.3.5互動討論交流。互動討論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探討話題儘量設計成具有社會性和開放性特點,切合教材內容、社會實際及熱點問題,如我校“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網路教學的討論話題設計為“你認為廣東省近期內有無必要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所有學生都感覺有話可說而且發言踴躍。學生還可以根據學習所得提出各種不同觀點進行討論。這種多向互動交流方式,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獨特性思想與感情的機會,而且學習者群體(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內化提高、逐步昇華的過程。交流通過課件設定的互動論壇(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實現。同時,對於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和發表的觀點,教師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尤其對於新穎和有建設性的觀點要予以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體會成功的喜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學習效果設計。建立即時反饋的自我測試習題系統,如選擇題採用即時評價判斷方式,而讀圖題、填空題、連線題則可採用拖放方式,學生可即時瞭解練習結果的正誤,並找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糾正和重新學習。教師根據即時反饋結果,對出錯較多的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使學生建構的主題意義得到內化。學生則根據個體的認知現狀,通過測試者可以繼續進行拓展學習或討論交流,而測試成績不理想者則利用網路資源中的“補丁”學習軟體進行補償學習。

5.3.7作業設計。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佈置作業,以理解、應用和討論題為主,給學生留有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作業完成後,發到教師的電子信箱或複製到指定資料夾,也可貼到指定的論壇供交流討論。作業形式不限,培養學生充分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資訊、創造性使用資訊的能力。學生的作業即是其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可開闢優秀作業展評,將質量上乘之作儲存到地理資源庫中。這不僅可不斷更新和充實資源庫,而且使學生的成果得到展示與共享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勵其不斷進取。

5.4課後學習與交流。網路課件存於校園網地理資源庫中,學生在課後可以重新學習、複習或在留言、論壇板提出新的問題。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老師回答,也可以是學生回答,為師生間的交往、學習、研討提供良好的氛圍,使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自主學習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七個環節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線性結構,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予以指導、調控,對某些環節加以調整甚至重複進行。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交流,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使學生的學習行動有序,實現新的意義建構。

六、結語

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地理教學突破了簡單的演示型模式,通過網路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體現了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援,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援。因此學習是被促進和支援而不是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而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注重學習活動的靈活性、實用性和時效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從而更加有利於培養學生開放交往、實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地理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瞭解的基本地理特徵,記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關於的教材分析

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瞭解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由於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複,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於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徵,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關於的教法建議

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瞭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佈置學生查詢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於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教學用具】

景觀圖片;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佈圖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係非常密切的國家————

(板書)第三節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係或的瞭解

(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觀圖片)

(總結板書)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悠久的.歷史

民族與宗教

(承轉)屬於開發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呢?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幾個區域,今天希望大家通過讀書和討論,試著分析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展示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

印度和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什麼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內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限制發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條件是—水,所以,農業、人口、城市、交通線等都分佈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對於來講非常重要。

(提問)主要農作物有什麼?

可以發展什麼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水稻、小麥、棉花———紡織工業

(板書)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農業為主

(提問)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嗎?

(學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饋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動

上網查詢的風俗、與印度之間的關係等資料,討論印巴衝突升級帶來的影響。

目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地理教學設計 篇5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樹立校本教研意識為中心,整合各項常規工作,為全面提高教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本計劃制定的依據:

1、學科教學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中學地理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能力、認識地理環境、學會地理思維、樹立環球倫理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2、學生現狀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思維能力,同時國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國小基礎上的遞進。

三、本計劃應達到目標和力爭達到的目標:

七年級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佈、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絡,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八年級中國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中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獲得中國地理基礎知識,並具有初步的科學地理觀,瞭解基本國情,熱愛祖國,熱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承擔的任務,為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地理知識基礎。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緒言第一章第一節

2第一章第二節

3第一章第三節

4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5單元測試講評國慶放假 6 第二章第一節 7 第二章第二節 8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9 第三章第一節 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第三章第二節 13 第三章第三節 14 第三章第四節 15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16 第四章第一節 17 第四章第二節第三節(1) 18 第四章第三節(2) 19 綜合探究單元檢測 單元測試 20 第五章

21 期末複習 22 期末複習 23 期末質量檢測 周次 教學內容 備註 1 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 2 第一章第三節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3 第二章第一節 4 第二章第二節 5 第二章第三節 6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7 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8 第三章第三節9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地理教學設計 篇6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的位置和組成,知道其領土變化的原因和過程。

2、瞭解美國居民的構成和美利堅民族的複雜性。

3、瞭解美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掌握主要的地形區和氣候型別。

4、瞭解美國自然資源的豐富性。

5、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分析美國自然環境的優越性。

5、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瞭解美國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6、通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以及種族構成等。

教學難點

美國自然環境和資源對於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復備欄

匯入新課: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透過美國和巴西,瞭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我來預習:

1、世界政區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臨國位置。(美國位於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於什麼位置?屬什麼溫度帶?(阿拉斯加,位於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於北迴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屬熱帶。

3、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一、領土組成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領土組成美國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二:移民國家。

1、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後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2、閱讀教材86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麼種族的人口最多?

(白種人佔84%,最多;其次黑種人佔13%;其他佔3%。)

板書:種族歧視。

3、情景教學。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西部開發,修築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我來探究:

1、美國農業區域化生產的優點是什麼?

2、中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鑑美國的些經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美國農業生產的佈局與特點。

2、美國的工業佈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3、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4、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5、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6、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美國工業特點以及城市分佈

教學難點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復備欄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美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知道美國的自然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這一切對於發展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美國的經濟發展特點

我來預習:

1、匯入: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產品是美國生產的?請列舉一些產品或品牌。(可口可樂、摩托羅拉手機、福特汽車、柯達膠捲等。總結: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它的工業產品遍佈世界,我們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認識美國的工業狀況。

2、你知道美國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嗎?(鋼鐵、汽車、化學、電子、宇航、石油、飛機制造等。

3、展示“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

請同學們在圖上指出下列工業城市,並說明總結:東北部是美國開發最早,汙染最嚴重的工業區,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後來逐步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轉移,這兩個地區逐步發展成為以新興工業門類為主的工業區。

4、美國有哪些產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膠、輪胎、鉛、載重汽車、發電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聞紙、水泥、鋼、小汽車。

提示:多看“閱讀材料”。

5、根據以上“材料”學生髮現美國的工業生產有什麼特點?(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

6、引導:有人說:“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你同意嗎?你能列舉一些有關高新技術的產品和其他事物嗎?(太空梭、微軟公司、彼爾蓋茨、愛國者導彈、大型轟炸機。

7、近幾年,美國的經濟平穩發展,主要得益於高新技術產業。

閱讀P90頁提供的材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美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技術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8、過渡: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它眾多的工業產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費,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請學習下面一個標題的內容。

地理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要求學生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並能判別。

能力目標: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閱讀圖文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情感目標:通過培養學生讀圖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教材內容及分析】

對於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學,以讀圖為主:第一步:讀圖講解:讀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國中地圖冊上的 “世界地形圖”中找出例項加以區別。第二步:讀 “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第三步:讀圖比較:讀 “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小,並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第四步:讀 “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並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例項加以區別。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匯入新課播

師: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進一步觀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認識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師:同學們,你能在圖上分辨出這些地理事物嗎?

[展示]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海峽。

二、讀圖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討

[活動]觀察比較,對照 “世界海陸分佈圖”和 “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討論]我們生活的星球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

(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得地球更像水球。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並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髮展)

[讀圖]在 “南、北半球海陸分佈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師: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麵積大於陸地面積。

師: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佈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的嗎?

生: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師:你能根據開始時老師所講的概念把它們區分出來嗎?

[活動]讀圖講解:讀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並讓學生在國中地圖冊上的 “世界地形圖”中找出例項加以區別。

生:下面請同學們閱讀 “東、西半球圖”和 “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並牢記七大洲的名稱。

(清晰地展示地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好的區域概念,更好地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一個生活能力的提高機會)

師:在讀圖的時候請同學們注意一下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生: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佈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佈在西半球。

師: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佈在南半球?

生:(學生讀圖討論後回答)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師:(教師指導讀圖)我們是如何來劃分大洲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將幾條洲際分界線找出來。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活動]讀圖比較:讀 “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師:請同學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小,並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 (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順口溜在教學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國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能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識要點)

師: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麼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陸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瞭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活動]讀圖講解 “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 “四大洋麵積比較圖”,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再次重複它們的概念,並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例項加以區別。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於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三、主動思考,歸納體系,知識提煉

師:最後,請同學們一起來完成教材後的活動內容以及練習冊上的練習 (教師輔導學生完成練習)。

地理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瞭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佈的差異。

2.學會用網路查閱資料,能夠進行資訊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瞭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佈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佈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佈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於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路,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路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複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係。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麼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麼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後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1.我國的種植業分佈在哪裡?以種植什麼作物為主?為什麼這樣分佈,與什麼有關係?2.畜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裡?畜牧業的分佈與降水有怎樣關係?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麼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佈在哪裡?屬於什麼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於什麼乾溼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佈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裡?(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範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麼這樣分佈。(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並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瞭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後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佈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佈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佈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地理教學設計 篇9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地理教學設計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育心理學、傳播學、地理學、建構主義、教學媒體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來分析地理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長期以來,我們的地理教學設計,只重視了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教”,而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所以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就經常會出現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有效的教學設計應該是“為學習而設計教學”,應做好以下幾點:

1、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出因人而 異的教學目標,使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2、教學內容的設計既要符合學科內在的邏輯關係,又要合乎學生學習的邏輯順序。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地理課程內容進行系統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內容在全部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疑點,鎖定知識的“生長點”,對選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組織與安排,使教學內容的設計更科學、更合理。

3、教學過程設計凸現“動與導”。在教學程序的編排和教學環節的組織上,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併為學生提供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線索,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獲得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探索適應學生差異的、開放的教學方法,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5、教學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要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併為他們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

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地理教學設計 篇10

生本教學是郭思樂教授近年來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國現行教育模式中“師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體論、建構主義等為理論基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也嘗試了一下生本教學模式,發現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高了,對地理學科的恐懼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高了,學生變得更喜歡上地理課了。我在有限的實踐中嘗試到了運用生本理念,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的甜頭,體會到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實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探索與反思,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一、生本教學理念的實施

1.充分信任學生,依靠學生學生自主地學習

實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師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又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自由發揮,自由創造。否則的話,如果教師只是在形式上放開,而在實際操作時,總是擔心學生這沒學到,那沒學好,非要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框架學習,那就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壓制學生的學習天性,大大削弱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課堂上嘗試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時,教師由“主演”變成了“場外指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習必修一《地球公轉的意義》關於影長的計算時,老師就沒有象以往那樣按部就班地依據教材的安排進行教學,而是“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切實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在前置作業佈置完畢後,學生很開心地找來燈泡、竹竿(有的小組用鉛筆來代替)、皮尺(有的小組用鞋帶)等。不等老師提示,探明就小組合作,有條不紊地計算出廈門地區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陽高度,然後分工,演示、測量、出竹竿、鉛筆等標誌物在冬至日與夏至日的影長。最後,老師進一步點撥各個小組“廈門某小區欲蓋一60米高的樓房,其北面的建築一樓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陽光線,樓間距最少不能少於多少米?”本以為這個問題一定能難倒學生,可是,在各個小組的分組演示下,各個小組先後得出了正確結果。不禁讓我大為吃驚。本以為這個問題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可是當我真正放手之後,發現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業的佈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學後教”以將學生的先學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業佈置都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師教學成果,改進教學

的重要依據。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師會將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以淺顯綱要、要點的形式佈置,這類作業是為新課做準備,做鋪墊,做指引。它是預習作業,但又超越了預習作業,這就是生本課的前置作業。它引導學生怎樣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進行組內的知識融合。前置作業必須是對學生的預習、“先學”有導向作用。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時,我給學生布置的前置作業如下:

⑴網上查閱資料,尋找你感興趣的企業的相關資料,小組彙總分析這種(類)企業分佈在某地區的原因。(小組上臺展示)

⑵國家決定大力發展中小型企業,現在銀行願意給你們提供1000萬人民幣的無息貸款,請問你們將在什麼地區發展什麼企業?並詳細說明你們的理由。(小組上臺展示)

前置作業的佈置應本著低入性、指導性、個人作業與小組合作作業相結合、趣味性、開放性、等原則。

⒊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趣”提質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慾望擺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好之”、“樂知”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學習慾望。學生只有對地理課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成績的關鍵是設定懸念。如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學生儘管經常接觸一些工業產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業的區位選擇問題,這時“查詢感興趣的企業的詳細資料,進一步思考它們選擇在不同地區的原因”,學生可能就會開始關注自己平時喝的礦泉水、綠茶等飲品的產地,喜歡玩電腦的同學可能會關注電腦配件產地、遊戲軟體產地等,愛美的同學可能會關注最喜歡衣服的產地,進而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給與1000萬的投資金額,鼓勵你們辦不同企業,說明選擇的理由”更是給學生更多的發散思維的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質疑和解惑的興趣。

4.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在地理課堂中,我們應十分重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並以課堂討論作為合作學習的有效載體。生本教育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可通過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資訊、創意及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我們可以把學生學習中產生的疑惑,教師教學中設定的問題,通過不同的形式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討論一般以前後兩張桌子的4名同學作為一個小組,也可以是同桌2人為一個小組,或者以班級自然小組為單位。但不管以何種形式開展討論,都必須讓每一位學生在合作中承擔責任,在討論中分享收穫。如在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中,全班40名同學共分5個小組,它們分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原料導向型、市場導向型、技術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動力導向型工業,先小組內個人查閱資料,每個組員將自己準備的部分由記錄員或組長再整合,綜合成報告進行彙總。在小組展示的環節中,各小組在分別展示後,要留有2—3分鐘的答疑時間,其它小組進行提問,由展示小組進行解釋,充分發揮全小組的智慧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營造全班良好的學習環境。

5.要高度尊重學生,多用欣賞的眼光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因此作為老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並不斷地給與學生支援與鼓勵,讓學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中,一位平時最喜歡通宵玩遊戲的同學,選擇了“分享遊戲軟體的產地及選擇的理由”,回答的相當不錯,這時我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不斷髮出嘖嘖讚歎之聲,並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像“太好了!”“棒極了!”“謝謝!”“真讓人難以相信你們會想出這麼好的辦法來”等等,該學生老師的`激勵下,嘗試了成功的喜悅,學習願望得到了滿足,學習積極性空前提高。

二、 對生本教學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思考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感覺生本教育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也存在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生本教育的優勢:

⑴生本課堂迎合了學生喜歡自我表現的心理特點,消除了學生的思想顧慮和心理負擔,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展示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膽量,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⑵生本課堂符合了新課標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要求。學生通過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前置作業來達到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目的;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及展示來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⑶生本課堂解放了老師也解放了學生。在生本課堂中,學生是演員,老師只起到了導演的作用。演員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課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繼續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生本教學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知識的探究和展示過程中,所以練習的機會變少了,因而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掌握的不夠牢固。在解題的過程中錯漏較多,速度

也較慢。此外,對於一些基礎差而且內向的學生如何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

以上是我對高中地理生本教學的實踐及思考,生本教學實踐使我解決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學生通過自發主動的學習,在課前課後大量地查閱資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內化學習內容,自身去品嚐知識的“原汁原味”而不是無奈地“咽啃”教師已“咀嚼”好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走近地理,喜愛地理這門科學,儘管生本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將和同仁們一起慢慢摸索,力爭使其較好地應用於地理教學。

地理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成功的教學設計,要以系統科學理論作指導,全面分析教學中諸因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教學媒體作用,控制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要鑽研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慧訓練。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關係為線索,闡明地球的'宇宙環境,構成地理環境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使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理環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學會運用地理資料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

地理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設計

課題星球20xx課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

教材分析

從整本八下課本來看,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簡單部分,瞭解中國的海洋資源及其利用、保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教材以歌曲《祖國的海洋》匯入,體現了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教材中安排了課內活動和課外延伸活動,體現了新教材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第十章我國的海洋國土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並具有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和解題能力。本節課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來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讓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樹立地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積極面對目前的海洋環境問題,出謀劃策,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型別、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

過程與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海洋資源的學習瞭解,激發學生“保衛藍色國土”的決心以及環保意識。同時利用各種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的型別及分佈;我國所面臨的海洋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1、激趣匯入、營造氛圍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中國是世界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和眾多的島嶼。今天我們繼續深入學習海洋的利用與保護。先來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生齊讀)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型別、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師:其實我們班級的好多同學對海洋有一定的認識,他們是通過一部動畫片瞭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這部動畫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縱隊)好,那我們一起重溫童年時光,讓海底小縱隊帶領我們完成今天的學習吧。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匯入海洋資源及開發:以熟悉的動畫片匯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創設情境,進一步的構建濃厚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師:人們是如何利用海洋資源的?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海洋產品。(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業(波力海苔、魷魚乾)、工藝產品(珊瑚耳環、手鐲)、醫藥產品(魚肝油)·····師:那麼我國遼闊的海洋中到底蘊藏著哪些資源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凸顯好奇心、觀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資源及開發

(1)海洋生物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10-2-1,找出煙威漁場、舟山漁場、北部灣漁場及南沙群島西南部和南部陸架漁場,說說其主要的魚類資源。生:學生代表指出圖中位置並回答。(教師及時評價)師:讀圖可知,中國的四大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中國最大的漁場是位於東海的舟山漁場,它有長江入海帶來的豐富有機質,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魚類的到來。同時位於寒暖流交匯處,特別有利於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師: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天然的海產品產量已經不能滿足眾多中國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養殖業迅猛發展。(山東半島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採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師生互動:聯絡生活,說出莆田市的鮑魚養殖、海帶養殖、紫菜養殖、海蠣養殖、淡水魚海魚養殖等,說說莆田市代表美食:興化滷麵、海蠣餅、蔥爆海蟶、鮑魚排骨湯等,到處可見海鮮的身影。師:這些美食的烹飪,有一種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海鹽。形象化理解再識記,要求學生認真看圖並且聯絡生活,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豐富的彩色圖片,既形象化還原生活,喚醒學生的記憶,也有利於學生的互動,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

師: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了海水,現已確認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目前,我們開發利用海洋化學資源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了海鹽、鎂、溴、碘等化學元素。

(2)海洋化學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片“中國的鹽場晒鹽”景象,完成小組活動:找出長蘆鹽場。結合氣候條件,說說我國北方沿岸灘塗鹽田集中分佈的原因。生:北方地區降水少,晴天多,蒸發強。進一步掌握化學資源的內容,由抽象到具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動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氣資源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材料,瞭解中國的海底油氣儲量和開採量。空間資源:海上機場,海上娛樂空間,海上建設空間等。補充日本的“巨大睡蓮”狀水上迷你城市。

(5)航運資源:各港口之間,承擔著中國進出口物資70%以上的航運任務。中國的沿海港口眾多,把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區域聯絡起來。

(6)景觀資源:廣闊的海洋和風光綺麗的濱海地帶令人留連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風光,開發海濱旅遊,也是人們利用與開發海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圖解千文,採用形象化的彩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化解了學生對海洋資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難點。

師:隨著陸地自然資源日益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海洋資源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後備資源。師生:共同學習“發展海洋經濟”師:聯絡生活,福建省作為一個沿海省區,可以如何發展海洋經濟?師: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從海底報告,我們知道了:由於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過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設和管理不當、陸源汙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機械溢油、人工廢棄物傾倒等原因,使得我國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汙染、生態系統退化、生物資源枯竭、赤潮與海岸侵蝕等災害頻發。承轉過渡,構建知識體系。學會積累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本節課的高潮,視訊的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環保觀念,為海洋環境的保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鋪墊。

師生:讀圖,總結海洋汙染問題。目前危害較大的海洋汙染物質主要有:石油、農藥、有機物質、放射性物質、固體廢棄物和受到汙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汙染最嚴重。而且海洋汙染可能引發赤潮。還有海岸侵蝕、生物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退化等海洋環境問題。師: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海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任重道遠。我們應該找出問題的產生原因,並積極採取措施減少損害,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的“藍色海洋”。聯絡生活常識,讓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保護海洋環境,體現地理學科的科學性。

生:小組合作探究,我們該如何保護海洋環境(收集資料,將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級內交流。)師: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防止海洋汙染;加強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宣傳;增強全民的海洋意識。以學生的精彩展示結尾,再一次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

師:(課堂總結)海洋資源豐富多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藏。隨著陸地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未來人類並將向海洋進軍,所以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科學保護海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鉅任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進取精神,進行理想與情操的教育。

當堂檢測、鞏固昇華詳見PPT

作業佈置、鞏固新知《地理填充圖冊》P34-36《頂尖課課練》P45-48

板書設計

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生化油空防休物學氣間汙漁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通過知識、圖表的前後聯絡,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自主的參與的教學中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從課堂氛圍來看,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他們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分析、判斷地理事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地理事物進行列表總結,使知識更為系統化。同時,我通過精選一些案例,如:石油汙染圖片、赤潮形成,魚類衰竭資料等,學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隱藏的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公眾面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看似不足,這主要是我在調控過程中把握得不夠好,特別是激勵性措施不到位,這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與此同時,我也深深感悟到: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導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應有發展。

地理教學設計 篇13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觀摩了本校幾位教師的精彩講課並看生本課堂教育視訊、上網查生本教育的資料,對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認識。

我所上的班級學生家長基本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孩子的小研究無法在家完成,這樣無形中就給我們的課帶來了困難。做好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積極參與,家長最大限度的支援和配合,確保實驗取得好成效。學生知識面不廣,地理知識的交流只停在表面化。

由於是七年級的學生,還不是很能放得開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學資料的積累和運用,採用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讀圖析圖技能、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精神。地理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課堂上積極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注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活躍;不斷肯定與鼓勵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各個層次的同學更多地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

教師要加強“生本教育”理論學習,深刻認識“生本教育”的內涵。認真鑽研“生本教育”實驗教法,確保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 考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和現象,並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現象,以展示地理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智力價值,初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總結歸納的思考能力。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來源於師生思想感情的溝通,師生關係的融洽。

生本課堂看似簡單:1、佈置前置性作業。2、小組討論。3、上臺在展示。4、全班討論。5、教師點撥指導。可實際上,要想上好生本課,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為生本課堂的關鍵在於教師點撥時的“收”和“放”,教師要有獲取並靈活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通過點撥,讓學生向更深處邁進,也就是“放” ;通過點撥,讓學生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把學生引到正軌上來。收放自如,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激揚生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其實,這一點一撥,並不是太好把握。這需要教師有較深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瞭解學生,這需要教師有駕馭課堂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正確的道路。引導學生自己學,教師只起到幫學的作用,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學,教師在什麼時候幫,教師在引導的同時還應該做什麼,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

總之,生本教育改革以來,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有了可喜的好轉,今後我會不斷摸索,尋求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TAG標籤:教學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