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反思/列表

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3篇

《桂花雨》這是一篇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3篇

  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這篇文章充滿著作者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要想深深地理解這分感情,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激發興趣,直奔主題

一開始上課,我先讓學生談論對桂花的瞭解,然後補充讓大家明白桂花不僅香氣襲人,而且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區花,並且還會下雨。由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做到讀通、讀順、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直奔課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鄉情。因為這節是重點段落,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這是我上這節課時最想達到的目的,這節課基本達到。不過這節課還是有遺憾的,就是桂花離我們東北的孩子生活實際太遠,因此學生體會不到作者對童年搖花樂的那份真摯感情!讀課文時,有的同學還是感情不到位!也許是老師渲染得還不到位吧?

  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2

《桂花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7課的一篇閱讀課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於故鄉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的迷人的香氣,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後寫了離開家鄉後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

讀著這篇文章,感覺到桂花的香氣瀰漫在字裡行間,作者的思鄉情也縈繞在心頭,像桂花的香氣一樣濃郁且溢滿字裡行間。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於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認讀生字,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什麼快樂。然後,細讀課文,體會"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後,與同學進行交流。從交流中,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從"我"對有關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憶及母親的話裡表現出來的。最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應該說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生活美好的回憶,我除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外,還鼓勵學生把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誦,抄寫下來,以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

  五年級上冊桂花雨教學反思3

很榮幸在學校和教研組的關注下,十二月初我參加了三校聯誼研討課的執教。雖然課文上完了,但留給我的卻不僅僅只是一堂課後的感覺。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這課與預設的會出入那麼大?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為什麼我會接受不了這樣的教學?難道真的是我的教學理念不對嗎?等等疑問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直到最近才覺得有了些許明朗。

一、學生永遠是主角

首先我想我的課與預設的出入這麼大關鍵就是我沒有備好學生的課。雖然試教時分別上了四年級與五年級,感覺也不錯,但我沒估計到正式上課時學生的狀態是不一樣的。他們很緊張,而我恰恰沒有很好地舒緩他們這種情緒。在課始的閒聊中,學生談家鄉給他們留下的記憶時我就沒有很好地引導他們說具體說生動而是匆匆走了一個過場,以至於自己就開始對整堂課沒有底了。如果那時我能放鬆地引導學生好好聊聊,輕鬆聊聊,相信學生不但會徹底放鬆還會更容易進入整堂課的情景中。就如王紅校長點評時所說的“學生是活的,不可能與你預的那樣一成不變的。”是的,學生是鮮活的,怎麼可以用我試教時得來的經驗套呢?我真的忽略了這堂課的主角了,所以把學生永遠把在第一位,讓你的學生永遠是主角這對於上好一堂課至關重要。

二、散文的形散教學

其次《桂花雨》是一篇散文,從沒嘗試過散文教學的我現在想來那堂課其實可以用更開放的形式教學的。不管課前怎麼備課其實上的時候完全可以放開上,特別是本課,既然是散文,何不學學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呢?讓學生質疑,在解惑的時候抓住幹線──桂花雨為什麼能牽動我和母親的情思,這到底是是什麼?或許學生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理出那條線──我的搖花樂和母親的思鄉情。但很遺憾我只是在開頭讓學生質疑,然後又是走過場一樣趕緊引到我預設的步驟中來,我怕學生的開放會漫無邊際,會讓我點不了題結不了尾。說白了我不敢放手教學,依然是循規蹈矩地按教學設計上,所以才會上得連自己都感覺很生硬很牽強,感覺我在拉著學生走完整堂課。現在想來真的是慚愧啊!其實無論學生怎麼理解我只要抓住主線不就是讓自己的課也與文字結合起來了嗎?那才是真正的散文教學啊!

遺憾也是一種收穫,雖然這種收穫有些苦澀,但這樣的收穫會更長久,一堂研討課讓我看到了自己關於語文教學的薄弱點,也讓我明白了我的語文教學發展的前進方向,相信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研究會讓我在語文這條道路上成長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