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反思/列表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和已經系統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教學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1、從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數學。

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因此教學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奧運五環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接著讓學生照生活中的圓,再欣賞準備好的課件,這樣就會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絡,也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意識。

心理學家證實:思維往往是從活動開始的,切斷了思維和活動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學生們通過活動,發現了圓的特徵,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能歸納出概念,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功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學生親自體驗,自己歸納方法。

教學畫圓時,我們有想以前一樣,一邊講解一邊畫圓,而是在介紹圓規之後,讓學生姊姊試著畫,讓後說說是怎樣畫圓的,這樣藉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動態生成的資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根據情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歸納: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半徑決定了圓的到校,學生在民主,友好的氣氛中知識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不同型別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判斷,通過選擇,通過動手畫,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

1、畫圓的時候,教師知道的不夠,因此學生畫的不夠好,不夠快。

2、練習題的設計要靈活多變。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2

聽了張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張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的展示讓學生的注意力開始高度的集中,圖片的世界讓學生來觀察裡面的人像的個數,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為接下去的上課做好了準備。

二、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張老師就從學校到家的距離,讓學生自己來找一找家在哪裡,從而讓學生髮現了圓。在畫的過程中,學生也慢慢的瞭解到了圓的半徑,直徑和原點。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張老師沒有花很多的時間是強調,學生對於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清晰的,只要適當的指導就可以了,張老師處理的很到位。張老師讓學生指出這些之後,又迴歸到了小明家和學校,讓學生來找一找,說一說,從來加深學生對於圓的認識。

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麼樣把圓畫好。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學生也並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三、練習選取錦上添花。

張老師在練習的選取中,對於一個題目,一個圖形,幾個點展開這個習題,讓學生通過一個題目的不能變法,鞏固圓的知識,圓的直徑,半徑在不知不覺中就滲透進去了,而不是死板的教學,直徑是多少,半徑是多少,枯燥乏味的課堂就不存在了。幾個點變形的題目,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想象的空間更大了。

同時,張老師還引出了墨子的“圓一中同長也”。由這句話,又讓學生想,為了籃球場的中間是一個圓形的,怎麼樣來畫好這個圓形。一個開放性的題目,讓整個課堂更加的活躍,學生也在這中間對於圓的知識更加的瞭解和明白。

張老師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讓整堂課更加的有趣和形象。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3

《圓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直線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國小階段認識的第一種常用曲線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圓的例子引出課題“圓”,學生通過舉生活中圓的例子,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正確畫圓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掌握圓的基本特徵。

關於匯入的設計

數學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來上課的,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是課堂很好的教學資源,我們要會利用好這一重要的資源。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很多圓的例子,而且他們會判斷一樣東西是不是圓。我通過提問黑板上的圖形(一個圓)是什麼圖形以及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的例子引出課題。為了讓學生感覺圓無處不在,我讓學生舉生活中圓的例子,並提問說得完嗎?學生回答說不完。這環節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

關於畫圓的設計

我設計了兩個層次來教學生畫圓,第一個層次,藉助實物畫圓。學生可以藉助身邊圓形工具畫圓,由於沒讓學生準備一些畫圓的實物,所以學生大多是用膠帶和硬幣畫的圓。本課的後面我會介紹古時候的人畫圓的方法來擴充畫圓的方法。第二個層次,用圓規畫圓。我介紹了用圓規畫圓的三個步驟,鼓勵學生嘗試畫一個圓,和學生分析圓畫不好的原因,強調畫圓的注意點。缺陷是用圓規畫圓的操作要領沒有講,所以學生的圓畫得不怎麼好。改進的方案是下次要教畫圓的要領,針尖先釘一個小洞,畫圓時圓規要傾斜。

關於圓的概念和特徵教學的設計

我通過畫圓的操作過程講解圓裡的概念,學生通過我的講解建立起對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的表象。我安排了一條找直徑半徑的題目,瞭解學生理解的情況,結果學生都好找。但是學生對半徑、直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改進的措施是這邊要多花點時間,幫助學生有意義記憶概念。圓的特徵的教學時,我先讓他們猜想,然後再說明理由,培養學生猜想的習慣。這邊發生一個情況,學生不理解為什麼半(直)徑是無數條。我很是不解,以為他們沒有無數這一詞的表象,我讓他們在自己畫的圓中試著畫畫半(直)徑,看可以畫幾條。我再告訴他們圓上有無數個點,幫助他們理解,他們後來都想明白了。

關於課外延伸的設計

書本上的知識不夠全面,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無從感受,對於圓的歷史文化沒有了解。我設計了車輪為什麼是圓的拓展學習,學生看得很起勁。我還讓學生看了一些用圓設計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感受圓的美,並說所有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4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一種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的知識,無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特別是藉助直線圖形研究曲線圖形的思維方法。從空間觀念角度來講,對學生是一個學習飛躍,對於圓的特徵的學習認識,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以及今後圓柱,圓錐來說都是基礎知識。

1、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

本節課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學課本,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

1、運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的知識,建立清晰表象。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5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學生國小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教學的唯一一個曲線圖形。教材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接著讓學生用各種方法畫圓,從而得出圓的各部分名稱,最後引導學生藉助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體驗圓的特徵。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也為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及圓柱圓錐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圓心、半徑和直徑,在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能用圓規畫圓。

在教學中我充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下面先來反思一下這一節課的設計:

課前設計了欣賞套圈遊戲的活動,目的是拉近師生關係,活躍課堂氣氛,為同一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埋下伏筆。

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沒有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圓引入,而是在開篇點題之後,出示一個神祕的信封,問學生:你能把信封裡的圓摸出來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說“能”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信封裡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理解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區別,再出示不規則的曲線圖形和橢圓形,感悟圓形的規則和飽滿,本來想讓學生真實的摸一摸,但是由於時間關係就省略了這個環節。表面上看是遊戲,其實這一環節的真正目的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初步感知圓形的特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然後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上的圓,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原型,也為下面學生用物體描圓做了準備。

之後,讓學生嘗試畫圓,畫圓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圓形物體的輪廓描圓了,為什麼非要學習用圓規畫圓呢?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物體或工具畫一個圓,通過兩種方法的比較,學生自己就會發現用實物畫圓時大小是固定的,而圓規可以通過調整兩腳間的距離畫出任意大小的圓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圓規畫圓的需要。

至於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是在學生學習畫圓的基礎上給出的。因為這些就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這裡安排了自學環節,學生自學之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學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質就行了。

在本課還安排了動手實踐的環節,也是這節課很關鍵的環節,因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徵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畫圓,再把自己畫好的圓剪下來,然後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交流彙報的環節,儘量通過“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對於他們的回答,你還有什麼補充?”“誰能向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進行橫向交流,生生互動,爭取在大家的相互補充完善下獲取圓的知識,掌握圓的特徵。

因為數學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後,凝聚並積澱下了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這一切,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那麼我就在教學即將結束,適時向學生介紹墨子的“一中同長”、介紹古代的“畫圓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不斷積累感受、提升認識,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學生的心間。

在練習環節,先讓學生想辦法畫出半徑2米的圓,讓學生知道用圓規可以畫圓,用繩子也可以畫圓,從而掌握畫圓的本質,對理解圓的特徵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要這樣站,這正是圓內在的魅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最後課尾播放視訊,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感受圓給生活帶來的美,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維持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後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設計是本著這些意圖去設計的,但是實踐起來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學生探究的時間還是不夠充分,導致在發現圓的奧祕時顯得有些倉促,沒有達到人人都有所發現;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訊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早上第一節在4班上了《圓》這一章的第一節。效果很差。

首先是學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經回校上晚修,今天卻毫無精神狀態,有兩個趴臺,有兩個邊聽邊打瞌睡。

其次,我的講課邏輯性不強,這應該也是導致學生犯困的原因。這節課知識點零散,都是概念:圓的定義、弦、弧、等圓、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題,證明矩形的四點共圓。

我是講完所有的概念,才開始講這道例題,有點唐突。應該在講完圓的定義,就講例題。下面進行修正:

(1)用一條線段旋轉得到圓的第一種定義(板書)(符號)

——得出圓周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等於半徑——圓的第一個性質:同圓的半徑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過來,如果這些點到某個定點的距離都相等,那麼它們一定在同一個個圓上。如圓規畫圓。

例題:證明矩形的四個頂點共圓。

練習:證明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共圓。

高分突破第7題

(3)研究完圓周上的點,現在來研究線段。在圓上任意取兩個點,連線,這樣的線段就叫做弦。

問:這樣的弦有多少?直徑是弦嗎?

問:怎麼證明直徑是最長的弦?(提醒:關鍵是長度的比較)

(4)曲線——弧——優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點——直線——曲線的邏輯順序展開教學。下午到另一個班實踐下,看看是否會好一些。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7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國小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於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

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後,自主展開對於圓的特徵的發現,並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另一方面,我又藉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後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於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徵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摺、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於圓的基本特徵的豐富的動態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藉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在一般的關於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並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築、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誌設計等等。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控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8

一、明確目標的重要性

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我在制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時,對課標進行反覆研究,根據學生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我能學會用圓規畫圓,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理解並掌握其特徵。

2、我能通過操作、觀察、思考等探究活動,提升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我能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感受我國古代數學的博大精神。通過畫圓、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課件出示的“圓,一中同長也。”感受我國數學的博大精深。課件出示車輪為什麼製成圓形的突出圓與生活的實際聯絡。

二、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我設計了根據描述猜圓形物體的活動,學生在一次次提示,猜想的過程中,在大腦裡會形成不同大小的圓,會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會把一定大小的圓與實物聯想,從而豐富空間觀念。本節課猜出的摩天輪,是相對我們畫的圓來說很大的,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三、靈活突破重難點

在畫圓時我利用課件直觀演示了畫圓過程,使畫圓步驟清晰明白。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如何更好地理解圓的半徑和直徑呢?我在本節課設計了錯誤的半徑、直徑,讓學生說出錯誤原因,從而使半徑和直徑的定義清晰可見。特殊直徑、半徑的問題利用課件直觀形象的演示。

四、課堂教育機智

學生在展示畫圓時,一個學生上來之後,怎麼也畫不好,我及時給他幫忙,在黑板上找了一個小坑,固定住了有針的腳,既體現了畫圓的注意事項,又體現了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小坑”這個小坑成為本節課的一個小亮點。

五、系統的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板書,包括畫圓步驟、圓各部分的名稱、圓的特徵。本次板書排列整齊,非常有助於學生串聯知識。

六、達標檢測形式多樣、層次分明

每個學習任務完後,都有一個相對簡單的小檢測,讓學生及時鞏固,本節課全部完成之後,是一個課堂達標檢測。課堂達標檢測設計了基礎題、提高題、課外延伸題。不同層次的問題可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體驗收穫。

七、有待改進

本節課課堂語言不夠簡潔,雖然對圓的半徑和直徑讓學生有了較好的理解、但是在對定義的表述上不夠規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不斷錘鍊自己的語言,使自己的數學語言更精煉準確。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數學教學中曾經一直有個大困擾,課堂中教學學優生不怎麼聽,因為覺得簡單,學困生是聽不懂,因為太難,備課的時候我也總是盡心盡力備到每一個知識點,無論大小,可學生未必買賬。

直到看到奧蘇貝爾寫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忽然明朗了,基於學情的教學才會更有效。於是,《圓的認識》這節課,我有了新的想法:“圓的認識”是在六年級孩子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他們的周長、面積計算,也直觀地認識過圓的基礎上開始正式學習圓的有關知識,這是國小階段最後一個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也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對學生的認識發展是一次飛躍。

教材中通過各種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圓心、直徑、半徑,並探索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了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圓的認識》這節課前通過設計了5道題對我校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學前測試,題目包括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圓,球是不是圓,寫出對圓的瞭解,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以及畫圓。

在對孩子們的前測進行分析中意外地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釐清球和圓的區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不能正確區分,大多數學生不瞭解圓,有兩種可能,一是沒有預習的習慣,二是沒有上過輔導班;其中很多同學在老師要求準備圓規的基礎上能自覺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圓規畫圓,只是需要規範畫法。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想到的,一直自以為是地把知識點講給孩子們聽,其實,在不瞭解孩子的基礎上教學往往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前測,在課的伊始,利用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分類匯入,明確球和圓不一樣,球是立體圖形,圓是平面圖形,幫助孩子們釐清概念。在平面圖形中繼續分類引入新課,明晰圓是曲線圖形,讓學生從直線圖形過渡到曲線圖形。接著在學生自主畫圓的基礎上認識圓規,總結畫法,規範圓規畫圖的方法。在畫半徑、直徑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特點及關係,認識圓的特徵;在找圓心的活動中,理解直徑就是圓的對稱軸,並且它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課後,我對學生進行了後測,學生對圓的認識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能正確說區分生活中球和圓,能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係,能規範畫出圓。基於學情認識的圓,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效果定比以往只考慮知識點的教學更有效,讓優等生髮揮作用,幫學困生度過他們學習的困難點。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秉承“以學定教、活動導學”的理念進行教材重組,變被動的概念教學課為主動建構的探究課,突顯“學為中心”。本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提綱挈領,擁有全域性視角

圓的認識一課難點較多,內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塊教學而沒有互相關聯,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域性視角下,對本課進行相應的分析,並作出相應的教學整合。將圓的概念引入教學,聯絡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探索半徑與直徑特點等幾個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相應剔除“圓是軸對稱圖形、利用軸對稱找圓心”等關聯較小的內容,為整節課的合作探究提供時間上的保障。整節課學生能圍繞圓的概念建構知識,對圓的認識有整體上的把握。

二、辨析歸納,倡導自主探究

圓是用發生式定義方式生成概念的。圓的認識一課涉及概念較多,以往學生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效果堪憂。本節課特別重視每個概念的發生過程,通過提供一系列利於對比的素材,引領學生不斷辨析歸納、自主探究,把握圓的概念本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

三、基於操作,聚焦核心素養

從匯入“生活找圓”尋找運動形成的圓到“自主建構”對比辨析合作探究圓的概念,再到“畫圓”利用各種材料嘗試畫圓,以及“探索半徑與直徑的特點”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推一推發現特點,以及綜合練“圓的大小與位置由什麼決定”中通過對比與幾何畫板演示,整節課基於操作,結合想象,研究動態生成的圓,重視空間觀念的的培養,逐步實現直觀想象素養的發展。其中“自主建構圓的概念”強化了邏輯推理素養的培養。這一個環節中通過測量多個任意動點與定點的距離,引導學生髮現圓的概念,思維核心指向概念本質屬性,有效培養學科素養。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1

對於圓,學生在國小低段已經初步認識過。六年級學習圓,目的是為了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它的特徵,為後面的圓柱、圓錐的學習打基礎。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掌握圓的特徵以及如何正確的畫圓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課堂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一、注重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銜接,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複習平面上的直線圖形,通過生活中圓形物體的圖片引出圓,比較圓與直線圖形的不同,認識了圓是一種曲線圖形。通過學生舉例生活中物體上的圓,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讓他們懂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課後感覺這樣的匯入較缺乏新穎。可能用四驅車匯入更好,讓學生組裝四驅車,明白車輪組裝時車軸要裝在車輪中心點,從而引入圓的各部分名稱的認識和學習圓的特徵。

二、注重了對學習方式的關注

我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總是先獲得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讓學生先是通過摺疊找出了圓心,再講講對於圓的一些瞭解。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本,概括出半徑、直徑概念及有關圓的知識。再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階段,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比較順利,在後面的相應練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掌握的不錯。

三、充分的發揮多媒體及輔助教學具的作用

在自學課本後,學生對於圓已經有了認識,通過課件的展示,對於圓各部分的名稱的定義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而起到了對知識認識的深化作用。多媒體課件起了很好的把抽象轉化為直觀形象的作用。

四、體現了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其中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自學課本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畫半徑、畫直徑,動腦探究圓的特徵,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得、驗正課本上的知識。學習畫圓時,學生自己動手畫,畫不同大小的圓,提出遇到的困難,同學幫助解決。通過互相的交流、討論畫圓的方法,初步掌握畫圓的步驟。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營造出寬鬆、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但畫圓是有一定難點的,圓規學生也不曾使用過,所以有一部分學生畫得不好,主要是畫法還沒掌握好,這部分內容不應該太過放手,還是要以教為主,老師演示畫法,學生總結步驟,再嘗試畫一畫,相信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會更好些。整體來講,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難點突出,效果還好。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2

《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是小數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在本節課教學時,先讓學生完成了兩項任務:一是觀察生活中的圓,二是畫圓。這就首先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確的圓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上的準備。

2、教學中以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做為主線。

在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意義的基礎上,我將課本中圓的特徵這一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探究,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則真正成為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對於圓心——半徑——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這一系列知識的學習上都體現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時,用“折”、“畫”、“量”的方法得到了學生所需的知識。學生在探究中情緒高漲,強烈的求知慾,讓他們投入到探索活動中。當然,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又學會了

分工合作的先進方法,將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實後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當然,透過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我發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訊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篇13

《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出示一根繩子和一個小球,把小球甩起來,讓同學猜想:小球運動的軌跡會成什麼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過圓?然後欣賞了一組圖片,使學生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接著引導學生說一說圓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讓學生感知圓是一種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然後讓學生想方設法畫圓,先借助實物畫圓,接著用圓規畫圓,最後用釘繩畫圓,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感悟畫圓的方法。

二、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

1、學生掌握了用釘繩工具畫圓的方法後,緊接著利用板書中的圓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內、圓外、圓上三個名稱。進而理解圓上有無數個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部分內容教材裡沒有安排,但通過課堂實踐發現補充這一內容對圓的概念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邊學概念邊探討特徵,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徵: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3、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徵,有了探討半徑特徵的經驗,直徑的特徵便“水到渠成”了。

4、最後,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後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於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資訊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

3、這節課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徵以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不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教為主導的作用。

4、如果把這節課改成兩節課。第一節解決圓與其它圖形的不同,圓的半徑,直徑問題;第二節解決圓的特徵及欣賞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把節奏放緩,讓學生把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可能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