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反思/列表

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充套件而偏離學生的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於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根據高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定了三個目標:(1)學習並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2)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並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3)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鑑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我發現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超出了教學要求,於是我及時進行了調整:(1)知識目標:學習並積累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2)情感目標: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3)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鑑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一調整”,教學目標基本上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過去,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往往著眼於“精英”的培養,而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公民的意識不強,對教學內容常常喜歡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我在教學《秋水》時,課堂上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莊子哲學中的“萬物齊於一(事物沒有差別)”的思想,儘管引經據典補充了相當豐富的材料,學生仍是雲裡霧裡。通過反思,我發現問題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仍著眼於“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這恰恰是拓展型課程追求的目標。於是,在另一個教學班我及時作了調整,降低了難度,突出了“基礎性”,從而順利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最近幾年,我基本上是採用問題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補充一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滿堂問”。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滿堂灌”是異體同質的。第一,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生髮出來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仍然享受著話語的“霸權”,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於是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著力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變教師問為學生問。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營造良好的氛圍。如公開備課資料,鼓勵質疑權威,提倡師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對話空間。課前和課堂上要給學生閱讀文字留足時間,課堂上要給學生提問搭建平臺,課後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質量進行反思。再次,運用多元化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深或淺、或難或易,我都視提問者本身的情況而作出不同的評價。如對優秀學生儘可能客觀評價,對後進學生則多采用肯定評價,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些做法還有待於進一步“反思一調整”,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對“反思性教學”的反思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改進措施後的實際效果。可以說,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地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若發現又出現了新問題,則應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的改進措施。

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由於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教學活動豐富且複雜,加上其知識、觀念、動機、情緒、情感等個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反思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表現。

此外,教師反思能力結構中的自我監控能力與教學監控能力是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以教學監控能力的培養為切入口,可以進而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就可以應付自如。

語文教學反思2

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圖,豔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濛濛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後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吻說:“老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可以。”於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說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歡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讚許,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穫。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啟發,後面就接著有同學開始嘗試著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後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說:“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說說。”她說完幾幅後,聽著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讚賞。但是,因為時間關係,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機會,於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後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後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為鑑。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怎樣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鍾啟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受到以詩句註解的啟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認為這個時機不能錯過,於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交流,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我感覺遺憾的是,如果當時組織學生繼續依照文字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語文教學反思3

去年,我加入了課改的行列,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國小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方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絡。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絡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於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於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於學習階段,並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鉅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於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讓我用下面的文字鞭策和勉勵自己吧,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

——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的聲音觸動了我們的耳鼓,那就是音樂。

當孩子的行為觸動了我們的眼睛,那就是繪畫。

當孩子的故事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那就是戲劇。

雖然我們的工作很繁重,但她仍然可以成為一種樂趣,雖然我們的改革很艱難,但她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用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語文教學反思4

本週,我教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從整篇課文來看,《富饒的西沙群島》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介紹西沙群島的美景,學生對這四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這四部分開展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四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

二、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後評價。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海水的美,讀後請同學來評價,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這樣不僅進行了聽說能力的訓練,同時,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友誼。在知識和能力的維度上,強調綜合和整合。教學中分組討論後,集體交流彙報,由老師給出的知識提示,再整合,跳出過去強調語文知識系統性的老圈圈。

注重語文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整個課堂結構設定為研究彙報活動,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愉悅地學習語文知識。如學習海鳥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培養質疑能力

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核心。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空間,在集體彙報時,讓其他組員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學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同時教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的學習方法。

四、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老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自信心。由於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還很稚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

我真誠的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使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進步。

語文教學反思5

《豐碑》這片課文敘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然而長征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其感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這節課我力戒瑣碎的情節分析,抓住重點,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絡,採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成功之處在於:

一、 畫面再現,創設情景。

《豐碑》講述的是紅軍翻越大雪山時的感人故事。為了讓這些不見風雪,不懂何為冰天雪地的學生能體會到環境的殘酷。我一開課,首先播放《萬水千山》中成為冰坨的雲中山和紅軍爬雪山的片段畫面,同時播放狂風呼嘯的聲音。學生邊看邊發出驚歎 這雪太厚了 看樣子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這時我再滿懷激情地說道 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 從而學生情緒高漲,很快融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為學習課文做了好的情感鋪墊。

二、採用 變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學設計從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為主線,引導學生談最感動的地方,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句子以及這些神態變化所體現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軍需處長的高大品質,層層深入地領悟思想內涵。這種教法,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避免了串讀課文,過分分析情節內容的弊病。

三、 以疑導學,培養能力。

古人云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 常有疑點才能思考,才有創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後,讓學生提出疑問 軍需處長怎麼會成為一座豐碑? 為什麼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然後整節課都圍繞著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提問設計以力求鼓勵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釋疑,並以精讀、品讀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於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注意交給學生質疑、品讀、析句以及觀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讀為本。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被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整節課,我情緒飽滿,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去創造良好的教學意境,向學生傳遞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人人有讀的機會,人人有體驗情感的機會,在讀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讀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

總的來說,這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都比較滿意。但由於我擔心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是很充足,還應多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語文教學反思6

這段時間,發現學生的作業很多時候地一邊做不對,而當改錯時,則做得很快,只要有一個同學做的全對,很快全班就全都會了。而當考試考察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有很多同學不會,數學老師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經過調查,很快發現,學生有照抄作業的毛病,有的時候即使不照抄,也互相問,很快雷同的作業就出現了。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一翻,於是有了對這些抄襲作業同學調查的念頭。經過調查,發現學生抄襲作業原因有三:

一是這部分同學上課大多不喜歡聽課或者說聽不懂老師講的課,激不起他們的聽課的興趣,因而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就產生抄襲;

二是國小生正處於好玩的年齡,而部分學生往往迷於玩電腦遊戲或者無聊的電視節目,為了應付教師佈置的作業,騰出更多的`時間玩,他們就選擇了複製;

三是由於各科的作業太多,學生為了按時完成,就想到了節省時間的“copy”。

四,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目的性,完成跟會不會沒有多大的聯絡。寫作也就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調查完後,我突然覺得學生有太多的“苦衷”,學習也夠辛苦的,同時也讓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課程的環境下,在實施“減負”的今天,為什麼學生的學習還會如此辛苦?這固然有學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學習態度、自覺性等,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學生不喜歡聽課,激不起聽課的興趣,教師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呢?為什麼學生會不愛聽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老師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師好好反思,有些教師對教材研究得很透徹,語言點講得很仔細,可是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不夠,心中沒“裝”有學生,因而就形成教與學的脫節,學生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作業,也就難怪學生會想到“複製”了。K

反思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他們往往迷上電子遊戲等,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他們也就不會“複製”作業了。K

反思三:新課程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要求教師之間要互相溝通、協調發展,因此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要講究實效性,要求質不求量。教師之間在佈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會感到壓力很大,教師佈置的作業不一定都是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學生喜愛的一些動手製作、繪畫、上網蒐集材料等作業,這樣也就可避免某些學生“複製”作業了。K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努力改變教學方法,創造讓學生樂於學習的氣氛,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加以學法指導,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能自主合作學習,同時教師之間要加強協作,各學科之間要協調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會再出現部分學生 “複製”作業了。

語文教學反思7

【過程勾勒】

一、選用《海燕》原文,講解“鄭振鐸”名字的意思,“振鐸” 就是搖鈴鐺。引導學生說說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寫了怎樣的燕子?這是一種怎樣的鄉愁?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伶俐、湊”等詞語的意思,並通過與《海燕》中的原句比較等體會語句的情意及節奏特點。

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麼背景下來寫的?重點抓住“爛漫、千萬條柔柳”體會春天的美麗;理解、體味“唧、閒散、痕”等詞語的涵義,並指導朗讀,體會語句的節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師:伶俐什麼意思?我給你們注好了。

生:聰明、靈活的意思。

師:對,伶:聰明,俐:靈活。伶俐:聰明靈活的意思。還有嗎?

生:活潑、可愛的。

師:這是怎樣的一個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師:讀,書上是哪一句話?

生:“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

師:(手勢擺出剪刀形)“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看過嗎?所以我們就叫這樣的形狀為燕尾。還有嗎?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寫得多棒啊!語文書上怎麼寫的?

生: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

師:“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比較一下原文,“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好,為什麼?

生:這句話寫出了燕子的美麗。

師:(再讀兩句話,引導學生比較。)有節奏吧?你們喜歡扯著嗓子“嗚”地一下子?(做上揚的手勢)還是喜歡有起伏、有節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樣)

生:喜歡有節奏的。

師:我們要體現出這樣的節奏來,把這句話再讀一下。(師示範讀)

生:(齊讀。)

師:後面還有個詞叫什麼?

生:(齊聲)積伶積俐。

師:“積伶積俐”,讀這兩個詞,節奏怎樣啊?(師做手勢,高低起伏)我們再來讀,要像聽音樂讀一樣。(著重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

師:讀文章一定要讀出文章這樣的起伏節奏!故鄉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寫中顯得更加活潑,顯得更加可愛,這就是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麼背景下寫的?用作者的話說。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師:二月、三月是春天的開始?還是結束的時候?

生:(齊聲)開始。

師:開始的時候,叫什麼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師:春間二、三月間就是初春、早春的時候,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候呢?看看作者寫了什麼?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告訴我,體會一下作者的節奏,自己讀。大聲讀。

生:(自讀第一段中相關句子。)

師:讀後告訴我,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

生:爛漫無比。

師:爛漫無比什麼意思?

生:顏色鮮豔,明亮而美麗。

師:顏色鮮豔,明亮而美麗,爛漫無比。無比什麼意思?

生:沒有什麼可比的。

師:沒有什麼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顏色豔麗,明亮而美麗。這是怎樣的春天?

生:美麗。

師:怎樣美麗的春天?有什麼?

生:有花,有草。

師:作者怎麼寫的?讀一讀。

生: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

師:作者為什麼不寫“紅的白的黃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寫在一起,不是更簡潔嗎?為什麼這樣寫啊?

生:這樣寫體現出春天的美麗。

師:哦,體現出春天的美麗。你有什麼感覺?春天好像在哪裡?(師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師:這個春天還有什麼?看,作者還寫了什麼?

生: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

師:(示範讀這句話。)齊舒什麼意思?

生:一齊舒展。

師:一齊舒展是什麼意思?(師做舒展動作。)

師:是很緊張地展開?還是很輕鬆地展開?

生:輕鬆地展開。

師:輕鬆地、放鬆地展開,一齊展開了。咦?柳樹有眼睛嗎?

生:(齊聲)沒有。

師:作者怎麼說它有眼睛呢?

生:這是它的嫩芽。

師:哦,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齊聲)眼睛。

師:齊舒了,就像人睜開眼睛,這又是什麼手法?

生:(齊聲)擬人句。

師: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擬人。千條萬條的柔柳,為什麼不說千萬條柳?多簡潔啊!為什麼不這麼說?你們聽,千萬條柳絲,千萬條柳條,千條萬條柔柳,感受到了什麼?

生:因為這樣寫說出了柳樹的美麗。

師:怎樣美麗?

生:非常地柔軟。

師:非常地柔軟,對,非常地柔美。好,我們再來讀,讀出作者那種溫柔的感覺來。

生:(齊讀)“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熳無比的春天。”

師:在這樣的春天,這樣的燕子,這樣的故鄉的可愛的、活潑的燕子,它們怎樣呢?把春天中故鄉的小燕子的樣子那些句子找出來,自己讀,然後用自己的話說給我聽,行嗎?

生:(自讀課文。)

師:讀好了,想好了,就舉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學想好了。春天裡的小燕子怎麼樣?它們都在幹什麼?

生:小燕子在飛來飛去。

師:飛來飛去,在哪兒?

生:在天空中飛。

師:它是怎麼飛的?在哪兒飛的?讀出來。

生:小燕子帶了它的雙剪似的尾,在微風細雨中,或在陽光滿地時,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聲,已由這裡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你們滿意她這樣讀嗎?能不能讀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這樣輕快地、飛來飛去的感覺讀出來,每個字啊,它都有節奏。

生:(重讀一遍。)

師:滿意嗎?有點意思了哦!是嗎?

生:(齊聲)是。

師:陽光滿地什麼意思?

生:陽光照在大地上。

師:大地到處都是陽光,晴朗的春。好,微風中的細雨是什麼意思?

生:天空中吹著微風,下著毛毛雨。

師:哦,那是春天吹著微風,不是颳風;下著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嗎?

生:(齊聲)明白了。

師:在這個時候,它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曠亮什麼意思?

生:寬闊,明亮。

師:無比呢?

生: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

師:哦,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沒有再比這個明亮了,在這樣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個什麼字來寫它的飛?

生:唧的一聲。

師:唧的一聲,寫出了小燕子的什麼?

生:小燕子的叫聲。

師:飛的速度怎樣?

生:(齊聲)很快。

師:然後又停在了?

生:(齊聲)停在了高柳下了。

師:對了,所以第一句話寫得特別短,後面這句話寫得特別長。前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快一些。後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讀讀看。

生:(齊聲)“唧的一聲,已由這裡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示範讀。做手勢,飛出去了):飛出去了,這種聲音飛出去了。再讀一遍。

【教者感言】

這次之所以這樣來上《燕子》緣於我四五年前對另一篇課文《珍珠鳥》的印象,讀了馮驥才《珍珠鳥》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評論是多麼的妥貼,這從做過修改的課文《珍珠鳥》中是無法獲得的感受。因此我便開始以一種審慎的目光看待經過改編的課文了,這些年比較對讀的結果是——最好(說話還是留有餘地些,)使用原文教學,經過改編的課文往往會讓語文老師身處尷尬。

儘量使用原文進行教學,這是我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一種認識。我以為國小語文教育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教材問題,教材改編原文之後的不忍卒讀絕非一篇兩篇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用糟糕的語言改寫了優美的語言,翻譯文字病句連連,不恰當的斬頭去尾,莫名其妙的應景時文,這些都成為現在國小語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礙。國小生的母語學習不同於外語學習,過分的擔心國小生的理解力實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為用原文進行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嘗試,同時也應該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趨向。其實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語文(國小生的國語或是中學生的國文)教材的課文基本未做過修改,上世紀之前的傳統語文教育就更沒有過修改的課文了。

就課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個未必恰當的比喻,經過修改後的課文《燕子》幾乎是生物課老師講鳥類“燕子”時的一幅掛圖,沒有背景沒有情感的生物課教具圖。當然原文很長,似乎不適宜國小課堂教學,但是否一定要在課堂上將一篇文章每個字都交給學生呢,這似乎是我們的一個誤區,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應該教什麼,這應是個重要問題,似乎在這短短千字中無法闡釋清楚。所以我嘗試選擇原文,提前一天讓學生預習。為了幫助學生讀通原文,我為原文《海燕》作了34個註釋,有這樣一些的註釋,學生讀通這篇文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在註釋時我非常仔細地核對原文,比如後來選這篇文章一直出錯的一個字“(xùn)”,就連《鄭振鐸全集》也弄錯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糾正。

用了原文,學生有了整體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鄉的燕子,帶著鄉愁的燕子,學生的情感才能被調動起來。雖然學生未必理解這樣鄉愁的燕子是故鄉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湊成”的,但學生知道這樣的燕子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被說明的物件,於是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單純的說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當然沒有放過經過修改的課文,我讓學生比較“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和“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這兩句話,顯然原文的節奏感是多麼的強烈生動而改變後的課文則很是平直,“烏黑的一身羽毛”,節奏緩緩一起,“光滑漂亮”,節奏略略一頓,“積伶積俐”,節奏又是一伏一頓,這是多麼美麗的句子啊!漢語文學文字很重要的特點是聲音美,這樣的音律美就是應該在母語教育的開始階段就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用原文,在課堂上我試圖領著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靠近作者,通過文學審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為用心地去讓孩子體會文中“湊成”的意味,甚至讓學生去想象作者在寫下這樣一個得意的詞的時候臉上露出的淺淺的笑容。在這一環節上我花了很多的時間,雖然結果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那樣完美,但我至少讓孩子有了一個自己去文學地體味文章中一些關鍵詞語的意識,不是簡單的記住一個詞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讓這個詞在閱讀中有了活力和溫度。

通過原文,我試圖讓學生去靠近那位被迫遠離家鄉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極像家鄉春燕的海燕時生出驚喜和愁思的作者,為什麼把春天寫得如此的爛漫無比,為什麼把燕子寫得如此的伶俐可愛,不靠近作者這樣的一種特定的環境是無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當時的情緒才能讀“活”文章中的那種輕鬆的筆調和浪漫的氣息及溫馨的情味,學生才能理解那個“唧”字的速度和輕盈,才能理解“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盪漾了開去”的舒緩而優雅的節奏。

最後說說我之所以這樣呈現《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學作品——作為文學的文字——進行文學教育。我以為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分家”是語文教育將來的方向,是語文教育的迴歸和必然!語文教育走到今天這樣一個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說“壞到極點”的地步)根本不是什麼“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問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論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歸因錯誤的假命題!這是一個漫天迷障!

語言和文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將有另文詳論)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觀現實,兩者在不同語文教育的階段當然會顯現出有所偏重的狀態。張志公曾提出過兩種分開:寫字和識字分開;語言和文學分開。這是一種睿智的構想!此問題非本篇主旨,不贅。

我在課堂上基本採用的是文學賞析貫講的方法,雖然失之瑣碎,但文學教育的嘗試還是比較成功的,如“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得樹葉”處的賞析學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當然,那時已經是課堂的“下半時場”了,看來到半節課時學生就已經從語言教學的頻道換到文學教育的頻道上來了,我當時很是高興的,而我真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個軌道單行也儘快轉換成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雙軌並行!那將是更高興的事情,因為漢語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漢語文學文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樂章!

語文教學反思8

在本課中,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重在優化閱讀教學過程。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突出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學習的過程,本案例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俗學習,自得學習”,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找出描寫“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裡很窮,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閱讀過程,引導學生沿著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閱讀理解。

二、語言和精神統一觀

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丟開課文語言搞騰雲駕霧式的內容分析,也沒有脫離內容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起來,教師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溫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絡生活理解“溫暖、舒適”,然後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溫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溫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是孤零零的描寫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寫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湧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心不窮。這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朗讀訓練,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解讀。”

《窮人》的教學中,教師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讓學生自讀,比賽讀,評讀。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說出感受,讀出感受,有的說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說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治,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自由飛揚。

語文教學反思9

我擔任的是四年級語文課。我認為理想的語文課應該是老師一遍遍的引導感化孩子,孩子們一遍遍的朗朗書聲及潛移默化的理解文字。可是當前的教學改革"大單元"教學。讓我對自己對語文這一學科徹底失去了信心。我四處碰壁,就算頭破血流也還是找不到北。毫不誇張的說,我日日忍受著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折磨。因為白天事物較多,沒有安靜的環境,靈感不會來找我。我常常半夜三更起床備課。

實施"大單元"教學中,每個教學環節都會讓我覺得不完美。

第一課時:生字過關課。

一單元的詞語在一節課過關,不是不理解詞意,就是不會書寫……

第二課時:課文誦讀過關課。

孩子們在小組朗讀後老師不能有效點播,我總採取賽讀的方法,這個方法雖能調動孩子積極性,但從本質上來說孩子們第一次讀跟第二次讀沒有質的`變化。

第三課時:重點段落賞析課。

重點段落賞析課是我最喜歡我一節課,因為能從文字中讀出孩子們對文字的味,對教學的道。一個有味道的課一定一節耐人尋味的好課。但有時即使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第四課時:課內課外名篇鑑賞。

從題材或表達方法等入手,對於我來說比較棘手,因為有的單元寫作方法或表達方式我也是模糊不清。除了查資料外,覺得授予孩子們的東西少之又少。

至於平時的書寫我是節節說,對於書寫不過關的,我通常分兩類:1有作業負擔的,遇到該重寫的作業時想想孩子還要需要欠的賬,除非太髒的,其餘情況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2沒有作業負擔的就毫不猶豫的選擇讓其重寫。這是對寫不好字的同學的一種放縱,以後必須給他們肩負,寫就寫精。

不知不覺中又度過了一個學期,回顧這一學期的工作,有成績,也有失誤,有經驗,也有教訓,新學期一定要整裝待發,嚴於律己,爭取在教學上做到精益求精。

語文教學反思10

教學要注意細節

一,題目要讀,題目與正文關係密切。二,作者不可忽視。三,課前導語不可少。四,即使課前五分鐘的內容,也要與所講正文內容緊密銜接。五,語言要生動形象提問問題要針對考點,問題指令清晰易懂。六,多媒體使用,要與板書配合,課件內容不宜過多,主要進行關鍵問題展示,答案展示即可。具體內容要有:教學目標,疑難字詞,文字理解相關問題設定及答案,小結,作業等。

課堂教學,高效提問的策略總結

一、適度,問題多少、難度深淺,要是學生情況而定,一般依據學生回答狀況適當調整。二,問題設計要由淺入深層層追問,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的獲得更多收益。三,激發學生提問是提升批判思維能力的.關鍵。學生學會不斷髮問,比學會作答更重要。

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探究何以走偏?

一,學科重點不清晰,課時重點不清晰是重要原因。二,探究未考慮學情問題難度過高、過深。三,探究缺少鋪墊或割裂文字。四,探究缺乏知識整合,目標隨意散亂。

綜上,總結如下:

1、問題設計必須切合語文學科特點和文字內容特點,有明確恰當的目標,並與具體的學習課題、學情吻合。

2、問題要避免零散,力求集中、精緻。

3、問題要著力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4、問題要適合文字的寬度和深度,要把握火候兒。安排在課堂的關鍵節點上,在探究之前。要為問題丟擲蓄勢,而不是機械的,唐突地安置在某一個環節上。

5、探究要完整,有序。探究必須面對具體的語言材料,不能大而空。

6、問題探究要有穩健靈活的操作機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點撥,引領,示範,評價,反饋。

7、要保持導學究結的四部策略。

語文教學反思11

展示課程:《雨巷》

不足之處:

1、板書過於簡單,未給學生一個詳細的板書展示,對本節課的內容未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2、PPT背景顏色和字型顏色對比不明顯,對同學們觀看PPT有些影響。

3、講課語速有點快,未達到讓同學們對知識有很好的接收效果。

4、教學設計在辯論這一環節中未能全面考慮到時間因素,設定時間過長,可能會使自己其他的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5、講課一開始有些緊張,講課手勢有點多,有時還會重複前面剛說過的話。

6、前面的內容過多,給結尾留下的'時間不多,顯得結尾很匆忙,本節課想強調傳遞的主旨的可能會有所影響。

優點就不再多說,我覺得講完一節課,好壞似乎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在這節課中成長,找到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當然,好的方面還是要保持下去,然後補足不足之處,這樣你就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講課中學到很多。

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課學的是語文基礎知識,主要培養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如果具備了這種能力,就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要按《教學大綱》要求,以教材為依據,循序漸進的輔導孩子學習,不要隨意提高要求,加重孩子的負擔,更不能超越大綱的範圍和教師的教學進度。否則會使孩子上課不專心,無興趣和盲目自滿,並易養成只聽家長的“教”不注重在校“學”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學有餘力,可指導孩子讀些課外書籍,或寫點日記,做點“小作文”等,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差,學得較吃力,要多鼓勵,多指點方法,不可一味指責,甚至打罵,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作業。只要耐心地幫助、啟發,孩子是可以闖過學習難關的。家長還要注意防止孩子學習上的偏科,應該把各門學科的基礎打好。同時,要注意教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要把著力點放在學習興趣的調動、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以養成孩子良好讀書習慣。一是愛護書本,不亂扔亂畫,更不能丟失;要有天天讀書、天天寫字的習慣;二是要求孩子坐姿、寫字姿勢做到眼睛離桌面一尺,胸離桌面一拳,手指捏筆離筆尖一寸。

堅持長期訓練下去,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三是複習功課後再寫字,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四是有聽少年兒童廣播節目和看課外書籍的習慣。

此外,家長輔導孩子學習語文要有堅持性。輔導學習語文要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想起來抓一陣,工作一忙,家務事一多就丟下不管。還有家長以考分為準,孩子考分高,不聞不問,孩子考分低,才慌了腳手急著抓,時冷時熱是抓不好的。要做到輔導孩子學習語文統籌安排,相互兼顧。古人曰“積沙成塔,積腋成裘”,“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同樣,要學好語文,建構成語文知識的大廈,形成語文知識的汪洋大海,關鍵也在於平時多“積累”。

一、多讀書。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使人頭腦充實”,可見,讀書對人們來說是多麼重要。就學習語文而言,廣泛的閱讀,更能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大大擴大我們的知識面,拓寬和活躍我們的思路,而且,通過大量閱讀,我們將學會分析和鑑賞,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還可開創我們寫作的源頭活水。二十多年前,呂淑湘先生曾在《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一文中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的說是得益於多讀書。”時至今曰,搞學情調查,經常讀書的同學不但寫作水平高,而且語文成績大多名列前茅。事實證明,要想學好語文,不讀書是萬萬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同學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

二、多動筆。

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多讀書的基礎上還要多動筆,養成記曰記和摘抄讀書筆記的習慣。把平曰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記錄下來;在閱讀過程中,把書中優美詞句和精彩片斷翟華抄下來,建立起自己的語文知識倉庫,時間久了,語文能力就會在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說起來就“出口成章”,寫起來就“下筆成文”。不會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望同學們不僅要做“讀書”的典範,而且要做“動筆”的楷模。

三、多實踐。

“生活是個大課堂”,“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大家都知道,語文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別近幾年來,隨著“大語文教學觀”的建立,語文試題多元化、開放性,我們要學好語文,再如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單純依賴語文課堂是絕對不夠的。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曰要多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視聽媒介,瞭解國內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會資訊,並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來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鞏固、加深和擴大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我們只有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留心學語文的觀念,才能把語文學活、學好。

總之,學習語文是慢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於朝夕,正如荀子所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同學們,要想學好語文,請從“積累”始。

語文教學反思13

《我為你驕傲》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很生活化的小事,故事雖小,卻真實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文中的孩子“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愧疚的心理始終伴隨著“我”。內心的懊悔,擔心“做賊心虛”似的心理及自我解脫的辦法描寫得細緻而動人,而老奶奶回贈的那句包含著疼愛寬容和鼓勵的話更是出乎意料。

教學中,我以小男孩的心理變化為線索,讓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情感。在出示課題後,我採取的是從問題入手的方法。引導學生先整體朗讀課文,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先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小男孩的感情線索。這一環節,既符合二年級國小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抓主要內容的意識。然後再逐層深入研讀。抓住小男孩“開心——害怕、擔心——不自在——一陣輕鬆”的句子,再讓學生從句子中找出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和體會情感,並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

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按照理清的先後順序來自主交流,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通過學生髮言,抓住學生所說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如在理解小男孩擔心的內心世界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此時你就是那位小男孩你會擔心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我會擔心老奶奶批評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打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討厭我”,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以後不讓我給她送報紙”,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去我家告訴爸爸媽媽”,有的說:“我擔心老奶奶讓我陪錢”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真正做到了與文字對話交流。並啟發學生談“不自在是什麼感覺”“你遇到過像課文中的小男孩這樣的事嗎?你是怎麼做的?”,這樣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轉移到學生自身上,表裡結合,自然宣洩。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數星星的孩子》是新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是一篇融描寫人物、科學知識、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優秀教材。課文通過對小張衡與爺爺、奶奶一同觀察天上星星這一故事的記敘,突出表現了張衡從小就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著童趣,顯著童真,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科學知識介紹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絡。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字,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1、鼓勵多種方法識字,充滿情趣,體現識字效率。

新課程背景下,二年級的孩子的識字量已有近兩千字,他們有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但已不是難點。故在課堂上要提高識字的效率,力求紮實有效。在初步感知課文時,要求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交流時讓學生充分觀察生字,談談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有什麼好方法記住它?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不但能談到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識字方法,而且談到了在生活中是怎樣識字的:如:在象棋盤上有“楚河漢界”就認識了“楚”和“漢”,在冷飲包裝紙上認識了“傻”···還有通過查字典認識了“衡”···

2、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灑在碧玉盤裡。”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接著我又請孩子們看圖自已感受星空的。美,融入孩子們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說話,“滿天的星星像”。有的學生說像眼睛,有的說像螢火蟲。最後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將文字內化的同時,又引領學生們產生新的感受。讓學生對星空的美感受得更深刻,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

3、情境中體驗,讀讀悟悟,深化學生的感受。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裡,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驗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自己做一做、自己數一數,在情境中體驗。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情境體驗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們表演讀,數完星星之後對張衡數星星體會得更深刻了,他們不僅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中體會到了張衡的認真,耐心,甚至於還體會到了他對星星的喜歡,他數星星時的困難,星星不停地在動,眼都看花了,手都酸了……接著問孩子們想對張衡說些什麼?孩子們就有話可說了,因為他們有了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這種感受也就深了。

4、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著奶奶的語氣笑著勸勸張衡。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為星星是數不清的。讀讀張衡的話問問學生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讀中去感悟張衡數星星的決心之大。讀懂他已經知道了一些關於星空的知識,這與他不停地數星星,認真地數星星是分不開的。最後讓孩子們進行角色體驗,分別讀讀奶奶的話和張衡的話。

語文教學反思14

本學期,剛剛接手四五班,對於班級整體的一個情況有了簡單的瞭解,孩子們基礎方面略微有些薄弱,加上孩子們原來沒有預習的習慣,有些懶,不想付出努力,不愛寫東西的特點。我也慢慢調整我的課堂模式:

1、基礎知識嚴格抓

首先我覺得基礎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就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牢固的根基不能為上面的建築做好穩固的工作,所以在我的課堂,我喜歡每天的聽寫、默寫。日積月累的過程是能夠提升語文基礎能力的根本。

2、每日閱讀不放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是孩子們還是對於讀書有些應付,讀書少,自然而然理解能力成了一個問題。閱讀理解不能夠按照出題人出題意圖去答題而擔憂。

我們也在利用一些插空時間,儘量讓孩子們班級一起讀書,共讀時間的約束,會慢慢改變一些孩子的閱讀習慣。可是出現的問題是沒有辦法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夠有閱讀時間,導致一些孩子就會和別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

3、課堂筆記記起來

我一直覺得課堂的參與度是希望全員參與,理想是好的,可是現實就是那麼“骨感”。總有一些孩子進入到課堂,一節課,雖然參與,再次複習時學了什麼?講了什麼?不記得,忘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課堂當中對於一些關鍵點做筆記,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慢慢學會學習方法。方法的運用,對於孩子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事情。我覺得寫字速度也會有所提升!可是出現的問題是,為了做筆記,字型的.美觀度不再考慮,這也是目前困惑的地方,需要慢慢看看怎麼改變的問題所在。

學習的事情真的是需要一點一點去摸索,慢慢改變的事情。在新接手的班級中,慢慢實踐,找到更適合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才是我接下來繼續努力的事情。

語文教學反思15

匯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好的課堂匯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並積極地參與思考。這節課我注意導課的針對性,導課的趣味性,導課有趣味才能吸引學生。導課的簡潔性,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我還注意閱讀的指導:

一、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

1、帶著題走進課文。通過讀找出課文中的答案,使學生有興趣走進文字,使閱讀帶有目的性。閱讀課文暢談感想。給孩子表達獨特感受的機會,引導他們發現閱讀的樂趣。

2、提出質疑加深對話。引導孩子抓住文章重點,提出疑問,激發學生進一步與文字對話、探究課文的興趣。

3、邊讀邊想探索答案。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疑問再次走入課文,邊讀邊想象彷彿看到的景色,並從中尋找答案。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學會閱讀。

二、重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充分相信學生,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並根據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老師適當提出或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方法與步驟。如:在探究學習時通過“讀、想、說”理解課文的重點段,使自主學習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TAG標籤:語文 優選 教學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