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報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黑板報/列表

節氣小常識:大暑代表什麼

  大暑代表什麼?

節氣小常識:大暑代表什麼

古文記載“六月中,解見小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農曆每月十五)後為大也。”因此,好多的古文中對大暑節氣都有過講述。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因此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就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相信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是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不是有句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大暑對於小暑來說,天氣更加的炎熱。在《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中,從30年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統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在7月下旬,絕大部分省區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都是出現在8月上旬,正好都出現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時期。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俗話說:“東閃閃無半滴,西閃閃要來雨”意思是說在夏天的時候,閃電若是出現在東方出現,雨一般都不會下的,但如果閃電出現在西邊,那麼雨馬上就要來了。

因此,大暑代表一年中最熱的時刻到來,而且天氣多雷陣雨,開始向立秋過渡。

  延伸閱讀:大暑諺語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大暑不暑,五穀不起。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晒開石頭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

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人在屋裡熱得躁,稻在田裡哈哈笑。

不熱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六月連陰吃飽飯。

伏裡多雨,囤裡多米。

伏天雨豐,糧豐棉豐。

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