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言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贈言/列表

古文禮品贈言

導語:中國講究禮尚往來,對於這一傳統,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古文的禮品贈言,歡迎閱讀。

古文禮品贈言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譯:評估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差錯就扼殺他的功績。)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恐怕來不迭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惟恐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即分開,避得遠遠的。)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譯:想看到更遠更遼闊的風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常識,你就要比本來更盡力。)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來往,像水一樣的平庸、汙濁,這樣的友情才會長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久長。)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mdash,搞笑語錄;《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瀕臨智,做任何事件只要努力就靠近仁,懂得了長短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酷寒中也倍感暖和;相反,尖酸苛刻的狠毒語言,損害別人的情感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感到嚴寒。)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情理,孝順父母,友好兄弟是最應當先做到的。)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害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出色的能力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誇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幹或技能發揮出來。)

學而不厭,不厭其煩。——《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知足,教誨別人不感到厭倦。)

學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划子,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撤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我的性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窮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尊重、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惜自己的兒女一樣。)

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受到凌辱、欺負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羞辱的表現。)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由於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而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不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駁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奉勸。)

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讒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告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言必信 ,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取信用;斷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定果敢地幹下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想;遇事不獨斷,不率性,可行則行;行事要機動,不呆板;凡事不以“我”為核心,不自以為是,與四周的人集思廣益,獨特完成義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恰當的時候去溫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意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經常複習已學過的知識,()一直地學習,溫習,學識和涵養一定會很快得到進步,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譯:讀書讀得多,寫起文章來就會筆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樣。)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邁了只能懊悔、嘆氣。)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錯誤自動承當重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體諒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相互惱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仁慈的或有利於別人的慾望動身,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志願和合法的要求,不會用冷淡的目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疼痛時火上澆油。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就虛心求教,當真學習,想措施遇上他,跟他到達統一程度;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陷或不足,就要沉著檢查,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毛病或不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苦楚、災害、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碰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當機立斷,即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沉默寡言,做起事來卻迅速靈活。)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為國家分憂時,比別人先,比別人急;享受幸福,快活時,卻讓別人先,自己居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譯:活著的時候要做好漢,死後也要當豪傑。)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年齡》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情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恨它,闊別它。)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譯:讀書的目標應該是控制了知識後為社會和民眾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工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把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確定會掌握的。)

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英勇的好表現。)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貴、仁義的心去看待別人。)

人皆可認為堯舜。——《孟子》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不積跬步,無甚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聚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處所,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構成江河大海。)

報國之心,逝世而後已。——[宋]蘇軾

(譯:報效祖國的志向到死都不會變。)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譯:憂愁國度大事忘卻小家庭,為救命國家危難而就義獻身,這都是忠臣的抱負。)

大丈夫處世,當打掃天下,安事一室乎?——[漢]陳蕃語

(譯: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於跟各種不利於國家的行為作奮鬥,哪能只滿意於處置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譯:從小就想著報效祖國,而不是想著要封侯當官。)

有利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捲上》

(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要大膽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險也不躲避。)

一寸江山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譯:祖國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黃金還要可貴,是絕不能讓給外人的。)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譯:如果想樹立個人幸福的小家,必須先讓國定安定,繁華起來。)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譯: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要敢於挺身而出,把死當作回家一樣。)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動聽;家事、國是、天下事,事事關懷。——[明]顧憲成

(譯:風聲、雨聲、琅琅讀書聲,都進入咱們的耳朵,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家事、國事,天下的事情,各種事情都應該關心,不能只是死讀書。)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譯:普遍瀏覽,多懂得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區域性緊緊記住;積累了大批的知識資料,到須要用時便可以很自若適當地抉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