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小故事/民間故事/列表

經典民間故事《賦詩教子》大綱

早年,淄河岸邊一村子裡,有一個劉姓錮爐匠,人稱劉錮爐,專為人做些補鍋修理農具之類的活計,常年走街串巷不著家。劉錮爐妻子去世早,兒子歲數小,他不得不一頭挑著兒子一頭挑著工具走街串巷,又當爹又當娘地奔波在求生路上。

經典民間故事《賦詩教子》

劉錮爐文化不高,但有點小才,很愛面子。

他精打細算,處處節儉。等兒子鎖柱十八歲時,體體面面地把兒媳娶進了門。兒子成家之際,也是劉錮爐年老體弱之時,他不得不拋棄本行與兒子、媳婦一起生活。鎖柱自從娶了媳婦生了兒子,卻把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拉扯成人的老父親忘在了腦後。由於兒子對父親輕視,兒媳對公爹也是不冷不熱,吃飯經常忘了父親,劉錮爐時常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忍飢挨餓成了家常便飯。由於愛面子,劉錮爐不好當面指責兒子兒媳。這天又早已過了吃晚飯的時間,可兒子兒媳又沒有來叫自己吃飯。

劉錮爐隔著窗子看到兒子又是哄又是嚇地勸孫子吃飯,便寫了首打油詩從窗戶眼裡投給了兒子。兒子看到詩是這樣寫的:“曾記當年養我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憑他餓,莫叫孫兒餓我兒。”在這首詩後還附有一首,即:

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今日我兒來餓我,明日他兒餓我兒。兒子鎖柱看到父親的詩非常慚愧,想到父親到現在還沒吃上晚飯,自己卻不聞不問,而兒子不好好吃飯自己卻千方百計地喂他,自己為人之父,也為人之子,怎麼對父親和對兒子的關心有天壤之別?

鎖柱立即將兒子交給妻子,到廚房做好飯菜給父親送去。

兒子鎖柱雖然改變了對父親的態度,但卻經常不在家,操持家務的是兒媳,兒媳對待公爹不抵對丈夫兒子的一半。這天兒子、媳婦、孫子、劉錮爐一家四口吃午飯,飯食是當地人愛吃的麵皮湯。兒媳首先給丈夫盛了一滿碗稠稠的麵皮,又給孫子盛了一小碗,而給公爹劉錮爐盛的卻是僅有幾片面皮的麵湯。劉錮爐端起碗又放下,放下又端起,吃也不好,不吃也不好,暗想真是好兒不如好兒媳,好閨女不如好女婿。兒子雖然轉變了做法,但兒媳卻是家裡的掌勺人,兒疼媳不疼等於無人疼,最後再三斟酌又給兒媳寫了一首詩,詩中寫道:“今天午飯吃麵皮,端起碗來淚欲滴。要是當年老伴在,我碗也是稠稠的。”然後飯也不吃就回自己屋裡躺下了。兒子、兒媳看到父親寫的詩,知道父親生了氣,因為愛面子不好當面批評,只好寫詩表明心跡,實在難為他老人家了。兒媳讀罷痛悔不已,不等丈夫明說立即到廚房重新做好飯菜親自給公爹端到了房裡,並一再承認錯誤,請求原諒。

劉錮爐賦詩教子的做法為後世為人父母者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典範,這種方法雖沒有雷霆萬鈞之力,卻能收到潤物無聲的絕佳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雷霆萬鈞不是更有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