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小故事/民間故事/列表

化州何仙姑的故事大綱

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有個何仙姑,她是廣東化州人。位於化州石灣的南國名山中火嶂,就是她得道成仙的地方。傳說化州城南三裡有個石牛岡,是一片草坡,常年綠草萋萋,這是牧童放牛的好地方。有牧童二人,男的叫愛廉,女的叫曉雲,均為州地人。他倆青梅竹馬,年當長成,感情甚洽,天生一對,暗訂鴛盟。有一天,他們言談正歡,突然陰雲密佈,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牧童們爭相躲避,在紛亂中,頓失曉雲,風雨過後,愛廉四處尋覓,芳蹤毫無。他驚駭之餘,不勝傷感,歸告曉雲父母。唯事已如此,無可奈何,他便在曉雲失蹤處建起一座墳墓作紀念。愛廉牧牛,每至其處,觸景傷情,嚎啕大哭,如是數月。

化州何仙姑的故事

一日黎明,愛廉牧牛至此,見土墳洞開,便縱身跳入墳中,不能復出。後人稱奇,在其墳前立碑 “美女攝夫墳” ,是為化州 “三奇” 之。其實曉雲並沒有死,那天風雨大作,她被天龍(龍捲風) 攝至中火嶂腳。當地一戶人家,主人姓何,見飛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氣息奄奄。善良的何老漢和他的老伴將小姑娘抱回茅屋裡,灌上山草藥,不久小姑娘醒來了。何大嬸問:“小姑娘,你是何方人、何氏女?”小姑娘惶惑不答,她已失憶,忘卻了往日的一切。何大嬸再次盤問,她含糊答道:“我是何方人、何氏女。”何大嬸沒兒沒女,便決定收養這秀麗可憐的小姑娘;此後曉雲便叫何氏女了。何老漢家周圍滿是青竹,他以編織竹器為活,如竹罩、竹箕、竹篩、竹帽等。何氏女也學著編織,她心靈手巧,編出的竹器在圩場上格外好賣。

冬去春來,山水育人,何氏女長得更是美麗,眼含秋波,仿若天仙。初夏的一天她到溪邊砍竹,累了渴了便到溪中喝了幾口水。她發現河中漂流著一片片紅色的花瓣,她認得是山稔花。她抬頭向上望,眼前便是中火嶂,山青溪秀,稔花燦爛,紫氣縈繞。她順著溪流向山上爬登,到半山只見一口月形天池,碧水見底。這時一個牧童正在給一頭壯實的白水牛沐浴。何氏女眼前一亮,似憶起什麼,頓時如閃電一擊,昏了過去。那牧童忙從背囊裡取出一包藥,用天池的水,給她灌入喉裡。她很快清醒了,卻似脫胎換骨一般,渾身輕飄飄的。原來這牧童是羅辨大仙的道童。羅大仙曾為化州地種植治咳寶藥橘紅、如今剛好雲遊到中火嶂。道童剛才給何氏女服的是萬母片,這是一種仙藥。接著何氏女跟牧童上了山頂。

這時何氏女看到了山上秀美神奇的景色,看到了一個白髮白眉白髯的老道人,這老人正是經常騎白牛雲遊各地的羅辨大仙。道童對師父說:“這是我新收的師妹!”羅大仙笑著說:“天道之緣!天道之緣!”從此,何氏女拜羅大仙為師,在山上學道家仙術。過了七日七夜,師父對何氏女說:“我要到別處去了,你也得道功成了,你下山為民造福去吧!”說完羅辨大仙便與道童一塊騎著白牛騰空而去。何氏女飄飄下山,她發現山下一切都變了,她再也找不著她的養父母何老漢和何大嬸。茅屋也不復存在,只有一個竹罩扣在地上。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啊!何氏女慨嘆著,撿起竹罩,開始行走鄉里,雲遊四海。而此竹罩,後經何仙姑點化為蓮花狀寶物。

這何氏女便是何仙姑。她能預測未來,知人禍福,給百姓消災解難。她為化州鄉民做了許多好事,鄉民都尊她為神。後來她雲遊去廣州增城,和鐵柺李、呂洞賓、張果老等眾仙人會聚。她又吃了其他仙人送的仙挑、仙棗,從此永不飢餓,道行更高。據說,在增城西園寺(今掛綠園) ,她在一棵荔枝樹下乘涼。自己的 一條綠衣帶順手掛在樹上,荔枝樹便感染了仙氣,此後結出的荔枝果又大又甜又小核,而且白嫩的果肉上都有一道自蒂至頂的綠色線痕。這種荔枝便叫 “掛綠” 。

何仙姑和其他仙人曾同來化州,為化州的山水點化靈氣。據說當初羅辨大仙種植的橘紅果皮表面是沒有絨毛的,何仙姑將自己的一撮頭髮披掛在橘樹上,從此化州橘紅果便身披絨毛了,此乃橘中之正品,功效倍增。

化州民間關於仙人的傳說很多,並建有何仙姑廟、仙娘廟和八仙廟等多座,中火嶂下有間 “琉璃庵” ,庵裡就格外供奉有何仙姑。庵前有口井叫“琉璃井”;又稱“仙姑泉”,是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當年李宗仁帶兵從桂入粵途經此地,曾進琉璃庵拜謁並以仙姑泉泡茶暢飲。為紀念何仙姑,人們把農曆三月初七定為何仙姑誕。傳說“化州三奇”所說“黃蜂為媒”中的王氏仙姑,與“美女攝夫” 中的何氏仙姑,成為化州地很受民間尊敬信奉的兩位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