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小故事/成語故事/列表

高山流水和一葉障目範例

這篇文章講述的成語高山流水和一葉障目的故事,故事情節精彩,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故事,僅供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

高山流水和一葉障目

  (一)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二)一葉障目

出處 《歐冠子·天則》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釋義“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細小的事物所矇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實情況以及主流和本質。

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書呆子,家裡很窮。

[-(@_@)-]

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

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裡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他呆了一會,拿來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裡他想:“怎樣從這麼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

他決心一片一片試驗。於是,他舉起一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呆子一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呆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