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詞

當前位置 /首頁/詩詞歌賦/唐代詩詞/列表

權德輿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的詩全集 唐代詩人權德輿
權德輿詩詞全集

玉臺體、 與故人夜坐道舊、 和河南羅主簿送校書兄歸江南、 冬至宿齋時郡君南內朝謁因寄、 發硤石路上卻寄內、 舟行夜泊、 棲霞寺雲居室、 題雲師山房、 宿嚴陵、 次滕老莊、 酬裴傑秀才新櫻桃、 酬南園新亭宴會璩新第慰慶之作,時任賓客、 題邵端公林亭、 奉使豐陵職司鹵簿,通宵涉路,因寄內、 玉山嶺上作、 河南崔尹即安喜從兄宜於室家四十餘歲…因成絕句、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輓歌二首(一作劉禹錫詩)、 元和元年蒙恩封成紀縣伯時室中封安喜縣君…聊申賀贈、 敕賜長壽酒因口號以贈、 縣君赴興慶宮朝賀載之奉行冊禮,因書即事、 中書送敕賜齋饌戲酬、 七夕、 中書宿齋有寄、 新月與兒女夜坐聽琴舉酒、 朝回閱樂寄絕句、 桃源篇、 太常寺宿齋有寄、 和九華觀見懷貢院八韻、 七夕見與諸孫題乞巧文、 上巳日貢院考雜文不遂赴九華觀祓禊之會以二絕句申贈、 秋閨月、 和九日從楊氏姊遊、 自桐廬如蘭溪有寄、 渡江秋怨二首、 酬九日、 夜泊有懷、 古樂府、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祗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 相思曲(一作長相思)、 病中寓直代書題寄、 雜興五首、 雜言和常州李員外副使春日戲題十首、 中書夜直寄贈、 舟行見月、 清明日次弋陽、 贈友人(時友人新有別恨者)、 古意、 黃檗館、 玉臺體十二首、 廣陵詩、 斗子灘、 旅館雪晴,又睹新月,眾興所感,因成雜言、 雜詩五首、 石楠樹、 放歌行、 小言、 相思樹、 薄命篇(一作妾薄命篇)、 大言、 危語、 星名詩、 安語、 數名詩、 三婦詩、 五雜組、 六府詩、 春日雪酬潘孟陽迴文、 建除詩、 離合詩贈張監閣老(一作以離合詩贈祕書監張薦)、 八音詩、 馬秀才草書歌(大理馬正之二)、 州名詩寄道士、 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 古人名詩、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藥名詩、 奉和張僕射朝天行、 卦名詩、 奉和禮部尚書酬楊著作竹亭歌、 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輓詞、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輓歌詞三首、 工部發引日屬傷足臥疾不遂執紼、 故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西平王輓詞、 題亡友江畔舊居、 張工部至薄寒山下有書無由馳報輤車之至倍切悲懷、 贈樑國惠康公主輓歌詞二首、 哭張十八校書(數日前辱書,未及還答,俄承凶訃)、 哭劉四尚書(勒於碑陰)、 贈魏國憲穆公主輓歌詞二首、 題柳郎中茅山故居(一作柳谷汧故居)、 徐孺亭馬上口號、 贈鄭國莊穆公主輓歌二首、 蘇小小墓、 題崔山人草堂、 贈文敬太子輓歌詞二首、 周平西墓、 與沈十九拾遺同遊棲霞寺上方於亮上人院會宿二首、 惠昭皇太子輓歌詞二首、 成南陽墓

權德輿介紹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仕宦顯達,並以文章著稱,為中唐臺閣體的重要作家。《舊唐書權德輿傳》說他“於述作特盛。六經百氏,游泳漸漬,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將相洎當時名人薨歿,以銘紀為請者什八九,時人以為宗匠焉。”渾、馬燧等名將功臣的碑銘、行狀都出自他的手筆。所作《兩漢辨亡論》,譴責張禹、胡廣貪圖祿位而敗壞兩漢政治,史家以為“大指有補於世”(《新唐書·權德輿傳》)。由於他沒有經歷過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變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風度、恢巨集的氣派,但缺少深切的內涵、創新的格局。與他同時代的皇甫《諭業》說:“權文公之文,如朱門大第,而氣勢巨集敞,廊廡廩廄,戶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規勝概,令人竦觀。”南宋嚴羽滄浪話對其詩作評價頗高,稱為大曆以後值得“深取”之作者並說:“權德輿之詩,卻有絕似盛唐者,……或有似韋蘇州、劉長卿處。”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慶時朱刊《權載之文集》50卷,《四部叢刊》本即據此影印。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

(759-818) 唐朝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幼穎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年十五,為文數百篇,見稱於諸儒間。建中元年受闢為淮南黜陟使韓洄從事,官試祕書省校書郎。同年改任試右金吾衛兵曹參軍。先為杜佑淮南水陸運環衛掾曹,繼為汴東水陸運鹽鐵祖庸使包佶從事。貞元二年,以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充江西觀察使李兼判官。八年,入朝為太常博士,遷左補闕。十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後歷駕部員外郎、司勳郎中、中書舍人,均掌誥命。十八年拜禮部侍郎,三掌貢舉,號為得人。永貞元年七月,改戶部侍郎。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元和五年,自太常卿拜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政以寬厚為本。八年罷為禮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刑部尚書等職。十三年卒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所,年五十八。《舊唐書》本傳謂享年六十,誤。贈左僕射,諡文。權德輿於貞元、元和間執掌文柄,名重一時。劉禹錫、柳宗元等皆投文門下,求其品題。性直諒寬恕,蘊藉風流,好學不倦。為文“尚氣尚理”(《醉說》),主張“體物導志”(《唐故漳州刺史張君集序》),“有補於時”(《崔寅亮集序》)。不滿於“詞或侈靡,理或底伏”(《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風。其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公卿侯王、碩儒名士之碑銘、集紀,多出其手,時人奉為宗匠。其詩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贍縟渾厚,頗多佳什。張薦稱其詩“詞致清深,華彩巨麗,言必合雅,情皆中節”(《答權載之書》)。嚴羽《滄浪詩話》謂其詩“有絕似盛唐者”。《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文集五○卷、制集五○卷、 《童蒙集》一○卷、《元和格敕》三○卷(與劉伯芻等合編)。今傳《權載之集》五○卷,楊嗣復為之序。其餘並佚。《全唐詩》編其詩為一○卷,見卷三二○至三二九,《全唐詩補編·補逸》卷六補詩一首,《續補遺》卷五補七首,《續拾》卷二三補二首。《全唐文》編其文為二七卷,見卷四八三至五○九,《唐文拾遺》卷二四補其文一篇。生平事蹟見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碑文所記享年六十,誤)、《舊唐書》卷一四八、《新唐書》卷一六五本傳、《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校箋》卷五等。

權德輿生平

權德輿(759-818年9月30日),字載之,天水略陽縣第七溝(今秦安縣王尹鄉包全村)人。其家世源遠,自十二世祖前秦僕射安邱公權翼以來,數代為宦。父親權皋,曾為安?山的幕僚,“安史之亂”爆發前,他當機立斷,以逃離叛逆的義勇行為而受到時人的稱讚。權德輿就出生在這樣祖德清明家風雅正的仕宦家庭。

權德輿自幼聰明好學,“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15歲有文章數百篇,開始有了名氣。之後,任江西觀察使兼判官,遷監察御史。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徵為太常博士,“朝士以得人相愛”,轉左補闕。當時關東、淮南、浙西20餘州縣發生大水,毀壞了良田和房屋,沖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議德宗皇帝派遣能幹的使臣趕赴災區,救濟災民,並提出“賦取於人,不若藏於人亡為固”的主張,以減輕災區人民的賦稅。同年七月,司農少卿裴延齡因巧幸恃寵,判度支,兼管國家財政收支。針對此情況,權德輿不顧個人的安危,先後兩次上疏唐德宗,義正詞嚴,直言不諱地反對裴延齡任職,陳述度支要職,個人必須慎重。貞元十年(794),權德輿轉起居舍人,知制誥。貞元十八年(802)以中書舍人典貢士,後拜禮部侍郎,轉兵、戶、吏三曹侍郞、太子賓客,遷太常卿。此期間,他大力選拔人才,主張“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他“舉賢類能”,不管門第等級,只要有德,一律任用,並反對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舉,凡“舉士於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雖大官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在他的主持下,發現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後考第進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躡為宰相、達官與公相先後,其餘布處臺閣外府,凡百餘人”。

權德輿在治理國家方面,主張德治和法治並用,對不法行為的貪官汙吏堅決嚴懲。他始終認為“民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賦稅減,賦稅減在經費省”,對人民的疾苦,備加關注。貞元十九年(803),自春至夏及秋,關中大旱,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德宗反祈於宗廟,禱於天地,忙於求雨而滴雨末降。權德輿見此情景,十分焦灼,大聲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議, 下詔各縣裁留經費,把節約下來的錢物救濟災民,免除當年租賦及往年負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園,並遺責了當時“四方守宦,銳於上獻”,剝削百姓的卑劣行為。

元和五年(810),權德輿以“陳說謀略多中”,拜禮部尚書,同中書讓門平章事,參與朝政。憲宗元和八年(813),權德輿免去宰相職務,以逼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轉刑部尚書,出鎮山南西道節度使,後因病求還,818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30日)卒於途中。贈左僕射,諡日文,著有《權載之文集》50卷。

權德輿軼事典故

權德輿秉性耿直,為人寬和,言語質樸自然,風度甚佳,為時人所稱道。他辦事光明正大。有一次,運糧使董溪、於皋謨盜用軍費,案發後,被流放嶺南。憲宗感到量刑太輕,很後悔,又暗暗派宦官趕去將兩人殺死於流放途中。權德輿就立即上疏說,依據這兩人的罪名,本當公開處死的,但既然已經宣判了流放,就應當遵照執行,如今卻又暗暗地將他們處死,這是名不正,言不順,有損朝廷信譽,勸憲宗今後再也不能如此幹了。這足見他為人之耿直。

權德輿好著述,善寫銘文表章,文辭雅正而又弘博,當時,王侯將相的銘志十有八九都請他撰寫。他尤其喜歡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作有文集50卷,稱《權文公集》,流傳後世。

憲宗曾詢問權德輿:“宰相為政,寬猛何先?”權德輿對答說:“秦朝以嚴酷而亡國,漢朝以寬大而興盛,為政該以何者為先,由此就可知了。”

權德輿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絳又先後被拜為宰相。李吉甫好逢迎憲宗心意,而李絳為人梗直,兩人常為政事在憲宗面前爭論。每當此時,權德輿總不表態,並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責,也引起了憲宗的不滿。元和八年 (公元813年)正月,他被罷去相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後又拜為太常卿,改刑部尚書。公元816年,他又以檢校吏部尚書外出擔任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節度使。二年後,以病乞還,卒於途中,享年60歲。贈尚書左僕射,諡曰文。

權德輿寓居陽羨期間,曾遊覽玉女潭,稱玉女潭為“陽羨勝境,以此為首”。另有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陳跡對崇丘。壯志清風在,荒墳白日愁。窮泉那復曉,喬木不知秋。歲歲寒塘側,無人水自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