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當前位置 /首頁/詩詞歌賦/古詩/列表

《寄陳伯璣金陵》古詩答案及賞析

寄陳伯璣金陵

《寄陳伯璣金陵》古詩答案及賞析

王士禛

東風著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

欲折一枝寄相憶,隔江殘笛雨瀟瀟。

注:蕪城:古城名。即廣陵城。故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境,在金陵附近。作者當時在揚州為官。

1: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試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的前兩句。(4分)

2:本詩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抒發感情,請選擇其中一種進行賞析。(3分)

參考答案

1:答:“東風”情意綿綿地吹拂著青青的“楊柳”,對友人的綿綿情意也寄寓在這“東風”和“楊柳”之中,作者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還原詩境2分,表達的情感2分。)

2: 答1、借景抒情。作者描繪東風、楊柳這些代表優美春光的典型景物,正襯出與友人的美好情誼及其給予心靈的慰藉,同時反襯出思念之深切。一江春水,瀟瀟春雨的景緻,也烘托出詩人的悵惘之情及對友人的思念。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對於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東風、楊柳、隱隱笛音、瀟瀟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與清麗而優美的景物融為一體,蘊意綿長,言近旨遠。

3、反襯(以樂景寫哀情)。和煦的春風情意綿綿地吹拂著青青楊柳,在這柔柔春光中,綠意鋪展開來。優美的景緻反襯出思念之情的憂傷,而這憂傷中又帶著絲絲甜意,這真是“甜蜜的憂愁”。

4、烘托渲染。東風楊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種美好的氛圍,綠滿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種曠遠的境界。笛音嫋嫋,春雨瀟瀟,春水渙渙,江流渺渺,作者對於友人的那種綿綿脈脈的情誼對景物的渲染更加委婉動人。

5、象徵。楊柳歷來是傳統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類的笛音也常用來表達相思相憶,“楊柳”“殘笛”實際是情誼的象徵。

6、虛實結合。第一句實寫眼前春風吹拂楊柳的情景,第二句由實轉虛,想象春風將綠意染上了蕪城亭橋之上,從而引發了對友人的無限思念之情;第三句寫折柳是實事,寫寄懷又是虛情;第四句寫隔江吹來的飄渺笛音,又將想象著於實景之上。綜其筆法,作者將虛實結合的技巧運用到了極致。這正是少為現代人關注而恰為古詩人嫻熟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7、想象。參見“虛實結合”。

8、擬人。春風著意,楊柳寄懷,皆為擬人筆法。

9、用典。楊柳、折柳即為用典。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友詩。陳伯璣名允衡,江西建昌人,與作者稱得上知音。當初春時節,“東風作意”吹綠了楊柳枝條,王士稹見柳而思人,遂有此作。

此詩感情變化曲折而有層次,懷友之情並不和盤托出,而是蘊含在東風、楊柳、殘笛、雨瀟瀟幾個鮮明可感的意象之中。初春了,東風似也解人意,著力有意地催綠了楊柳,提醒人們該是相思的季節了。“綠到蕪城第幾橋?”以設問句式提出,顯得別有情趣:楊柳該是綠到當年話別的橋頭了吧?“蕪城”即指揚州。詩之所以不寫“揚州”而用“蕪城”又別有深意。揚州曾有過“白楊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氣,簌簌風威”(《蕪城賦》)的荒蕪景象,而眼前“蕪城”綠柳飄拂,碧玉雕成,永珍復甦,詩人思友之情亦隨草木一同復甦、萌發了。於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憶”的念頭。折楊柳贈別是古來風俗,詩人循此古風,欲折一枝而贈與友人,以寄相憶之情,這是很自然的,未足稱奇。但本句的意義承接和構思之所以顯得平平,正是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來之筆。“隔江殘笛雨瀟瀟”,這是本詩的精華所在,最能體現詩人所標舉的“神韻”究竟為何物,最耐人尋味:正當詩人動起相憶之念時,從長江的對岸,也傳來了斷斷續續的笛聲。這笛聲在此際出現,顯得多麼發人遐思!或許,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雖然為大江所阻,但他們心氣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詩人正在憶念自己,故雖然東風還只綠到蕪城,楊柳還未出現於金陵,他也為了回報詩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長笛。若確是如此,詩人自該是激動萬分了,但在末句中,卻沒有絲毫激動的情緒,只有一片惆悵的煙霧:畢竟這笛聲是“殘笛”,被瀟瀟的江天細雨吹打得零散不成樂章了,詩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慣吹的曲子,也聽不分明笛聲裡有怎樣的心曲包含著,他聞笛時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悵。這樣的結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隱一現,整首詩也顯得縹緲空茫,意境高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