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小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小故事/列表

自信而不自傲求強而不逞強勵志人物故事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修身養性,他的道德文章,他的處世哲學,他的為官之道,他的治家教子格言等等,可供古代人研討和鑑戒的貨色良多許多。

自信而不自傲求強而不逞強勵志人物故事

比方曾國藩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信,但不能自傲。

自信是事業有成的基本。弘遠的幻想源於自信,不懈的追求也源於自信,造詣光輝的事業更須要自信。自信是對自己能力、潛力和力氣的準確估量,也是超越自我、尋求人生價值的能源源泉。曾國藩在兩次赴京會試都及第的情形下,發出了“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的豪言壯語。這不凡的雄心壯志正是源於他的自信。也恰是這種自信,才成績了他後來大張旗鼓的事業。

但是,自信過了頭,就是自傲。自傲等於過高地估計自己,自視高傲,自高自大。東風自得、學業有成或者仕途順遂的人,往往輕易犯自傲的過錯。在曾國藩中進士、點翰林的那年,他的祖父星岡公就苦口婆心地對他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便全好了。”

自傲不僅是個人事業有成的絆腳石,也是處置人際關係的絆腳石。自傲的人往往瞧不起四周的人,因此別人也不樂意和他瀕臨,對他敬而遠之。曾國藩在給他弟弟國華的信中曾經這樣說:“自古以來,失德致敗的起因有兩條,一是自豪,二是多言。溫弟與我相似,話語多為尖刻,常傲氣凌人。應當剋制自己……否則,大家都會厭惡你,鄙視你,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曾國藩的這段話堪稱是情真意切,很值得那些因為自傲而導致人際關聯阻礙的人當真反思。

要想戒除自傲,首先眼界要寬,胸懷要廣;第二,要多一點自知之明,善於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後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然而各人有各人的長處。一個人的智慧與能力畢竟有限,集世人的智慧才幹辦成大事。有了這種意識,才會從善如流,謙遜待人。

一個人如果能以謙虛和真誠的態度看待人家,人家也會以謙遜和真摯的態度對待你。尤其當你位置高了、聲譽多了、奉獻大了的時候,假如還能堅持謙遜平易的立場,那麼就更能贏得別人的敬佩和欽佩。

曾國藩還認為,人須求強,但不可逞強。

不甘平淡,敢於進取,這就是求強。求強的實質是追求自我超越,追求人生價值。它是實現遠大抱負、成就巨大事業所必須具備的良好品性。然而,曾國藩認為,求強與逞強是不同的概念。逞強鬥狠,說到底就是要失掉對他人的超越和優勝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確定、遵從或者尊重。然而這種優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制他人、損害他人為代價。在某一時光、某一場合或某一範疇內,你確切征服了他人;但是在另一時間、另一場所或另一規模內,你卻未必能馴服他人,結果你就會把自己陷入一個孤立的地步,最後你會察覺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難。

同逞強的概念類似的是逞能。逞能就是矛頭畢露,好表示自己。它的本質同逞強一樣,勵志書籍,也是打算取得對別人的超出跟自卑感。曾國藩說:“人不可無能,但也不可逞能。”好逞能的人老是恐怕別人不懂得自己的才幹,於是便處處鋒芒畢露,認為別人都無能,本人最有能耐。因而好逞能的人往往會引起別人的惡感和嫉妒。所以曾國藩提出,理智的人要擅長“藏鋒露拙”。當然,也不是說凡有才華都不能露出,問題是必需露得適時、恰當、恰到利益。曾國藩還以為,藏鋒的最好措施是“少談話,多做事”,至於做得好不好,讓別人去評說。此外,還要多看到別人的優點,讓大家的踴躍性都施展出來。由於事件是靠大家做的,一個人的才能究竟有限。逞強逞能者往往單獨苦幹、蠻幹,成果是吃力不諂諛,反而孤破了自己。

自負而不自負,求強而不逞強,在當今也不失為咱們走向勝利的必備之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