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小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小故事/列表

幾則有關教育的勵志小故事和感悟

導語:一個人總是會有失敗的,但關鍵是要鼓勵他能夠迅速爬起來。分享幾則有關教育的勵志小故事和感悟,歡迎參考。

幾則有關教育的勵志小故事和感悟

  1、蘋果原理與價值觀

美國《時代週刊》調查過兩組人,一組有犯罪記錄,另一組事業有成。面對同樣的問題:“在小時候,母親做的哪件事情對你一生影響最大?”有兩人講到同一件事。

有犯罪記錄的人說,母親端來一盤蘋果,其中蘋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紅。弟弟搶著說要大的,遭到母親批評。其實我也想要大的,但這樣說會挨批評,就反著說。結果母親很高興,把大蘋果獎勵給我。那件事給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說假話。

另外一組有人卻說:母親端來蘋果,我想要大的,可母親說:你們都去除草,誰除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蘋果?最後,我除草最多得到大的。那件事給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勞動。

這是個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不能說講假話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教育價值的最重要體現,教育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過去,我們重視對知識點的把握,而對於加強德育體系中的德育點和德育場的研究不夠。往往在有意無意間扭曲了學生價值觀。有一些孩子學會了看教師臉色行事,回答問題時看教師,教師微笑就是答對了,瞪眼睛就是答錯了。當學生的回答接近教師所期待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就表現得特別高興。這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

實際上,價值觀是我們的一個教育目標,不是一個教育工作。一提到德育就會想到班主任、德育幹部,這種想法還是把德育看成工作,沒有看成正確目標。看成正確目標,就要增強進行價值觀教育的自覺性,讓全體教師成為德育的骨幹力量。

  2、木碗原理與德育觀

  這是個阿根廷的故事。一家人吃飯,父母、孩子和爺爺。因為爺爺手指顫抖,經常把碗摔在地上,父母不耐煩了,就弄來一個小木碗,讓老爺爺在旁邊小木桌上吃飯。

一天,父母回來看到孩子正拿一塊木頭刻著什麼。他們好奇地問孩子,孩子回答說:“我在刻木碗,將來給你們老了用。”孩子的話讓父母很震動,晚上又重新把老爺爺請到大桌上吃飯了。

故事中,父母一句話沒說,但孩子從他們的行動上學會了父母的價值觀。

我們講教育過程,特別是德育過程,要避免出現言行不一的情形,尤其在現在社會上誠信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必須重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體驗環境。

北京某所國小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家長向校領導反映一位教師推孩子,還把桌子推倒了。校領導開始調查時,那位教師馬上對班裡的孩子說:“你們是不是看到我無意中推倒桌子的?我是不是當時向那位同學道歉了……”

事實面前,這位教師不肯承認錯誤,還在掩蓋。

我想,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教師有勇氣承認自己不懂、不會或者做錯了,那麼對孩子來說,教師對自身的矯正行為是具有巨大教育震撼力的。

 3、釘孔原理與師生觀

一個人脾氣不好,問父親怎麼改。父親說:“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院子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過了幾天,這個人告訴父親:“我已經好幾天沒釘釘子了,這些天都沒發脾氣。”父親很高興,又告訴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那麼就去拔掉一顆釘子。”

過了些日子,這個人又來告訴父親:“我把釘子拔完了,現在壞脾氣改掉了。”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說:“你看,雖然釘子被拔掉了,但是釘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記住,你傷害了別人的情感是會在別人的心上留下傷痕的。”

中國心理學會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3.4億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約3000萬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中國小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心理健康是必須重視的問題,我想其中可能就有來自教師的師源性傷害。

我之前參加過一次聚會,來的都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一個學生問現在某某老師在哪,很想見他。我問為什麼?他說:“二十年前,那位老師發現有人把他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後,非常氣憤,質問是誰寫的?在場沒人承認,他就認定是我寫的,還說別辯解,回去寫檢查,要不不許上課。我現在只想告訴那位教師,名字真的不是我寫的。”

這是個埋藏了二十年的委屈,我們不能輕視啊!現在常說建立師生平等的關係,說著容易,做著難。教師要特別注意在情感上不要傷害學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師源性的心理傷害。

 4、根雕原理與教育觀

  棄之荒野的樹根是無用的廢料,然而到了根雕藝術家手裡,經雕琢卻成了藝術品。這種加工,不僅使樹根的藝術價值得到挖掘,它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也提高了。

從某個側面說,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藝術家加工一個根雕藝術品的過程。對教育來說,好的教育要體現在教育能力上。

以前,我們看一個學校的好壞,大都看它的畢業生情況。其實畢業生只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結果,它不一定能完全體現一所學校的教育能力。

優質教育的重要特徵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具有高水平促使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眼光。

根雕藝術家拿到樹根,會先看它的優點。可我們看待學生時,往往先看學生的缺點。缺點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發展的起點。

教育任務是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要樹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學生觀,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缺點。

 5、 蛙跳原理與動力觀

兩隻青蛙掉到一個坑裡,因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們就對它們喊:“別跳了,坑太深了。”

一隻青蛙果然沒跳,趴在坑底,太陽出來時被晒死了。另一隻青蛙卻一直跳個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歡,最後一躍出了坑。

青蛙們問它為什麼能跳出來?這隻青蛙回答:“我誤會了。因為我的耳朵有點聽不清,以為你們這麼多人給我加油呢!”

我想,最能給孩子前進動力的是“形成一個激勵機制”。

幾個月前,我接待過一位澳大利亞中學的校長。他談起學校有個殘疾學生一直努力學滑雪,在一次有名的比賽中得了冠軍。這個學生上臺講自己的體會時說:“我和其他人在比賽中都不只一次地跌倒過,但我的成功在於不是滑得最快,而是爬起來最快。”

一個人總是會有失敗的,但關鍵是要鼓勵他(她)能夠迅速爬起來。

 6、過河原理與主體觀

一個學者要過河,當小船來到河中央。學者詢問船伕到對岸的距離時,他發現船伕的語言有基本的語法錯誤,就很看不起船伕,說:“你這半輩子白活了!”船伕沒說話。

船繼續往前走,忽然狂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伕問學者:“你會游泳嗎?掉在水裡能辨別方向嗎?”學者回答不會。船伕說:“我的船就要翻了,你這輩子真是白活了!”

現在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注重的是“解答”問題的能力,而實踐中,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設想,如果讓那個學者坐在教室裡設計游到對岸的方案,我想他能設計出十幾個來,但這並不意味著能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現在提多元智慧論,我想各種智慧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好壞之差。因此每個人都有可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所以,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應該說,那個學生在哪一個領域裡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