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文章/列表

職場勵志文章: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輕易批判

每個人思維裡都有一面牆,年紀越大可能這堵牆越堅硬,但你卻不自知~小編遇到很多人,他們碰到好多事情都會覺得,這個好有趣呀,這個東西怎麼做出來的,那些看似已經被我們知道的東西,經過認真瞭解和回答之後,發現原來並不是那樣~好奇心真的是一個好東西,讓你更有趣,讓你發現這個世界更有趣~

職場勵志文章: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輕易批判

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輕易批判

  文 | 閆曉雨


“你知道嗎?當我自己進了投資圈之後,再回頭重新看當年採訪那些大佬們的問題時,才明白,那些問題有多白痴”,坐在我對面的姑娘,如今褪去媒體人的身份,跨行加入了一家做VC的公司現在做投後管理,整個人看起來倒顯得更平實。少了從前做主持人時那股言語間端著刺探的壞習慣,如今的她,談笑風生間滿是平衡之下的同理心。

冰小銀,是我在介面時的同事,分屬不同部門。

她手裡有一檔熱播的財經類視訊節目,是專門用來對話國內各大公司CEO、投資人的,當下大眾叫得上名字的產品背後的大牛,幾乎都上過那檔節目。

從邀請嘉賓、策劃選題到落地執行,冰小銀單帶著自己的一個實習生,幾乎就把整場節目裡外打點包了圓兒。小小的身子,短髮,軟糯嗓音發起聲來大有銳不可擋的架勢。做主持時,她發起的每一個問題都夠分量,又恰巧相契在合理範圍之內,總體看來還算是同類視訊中可圈可點的模範節目,經常流連於各大視訊平臺的首頁推薦。

可不知怎麼,我看過幾期,卻有種不痛不癢的感覺。

太順暢,太完美,太天衣無縫了,每一個坐在鏡頭面前的大佬在應對提問時,都娓娓道來,從來沒有出現過面露難色的片刻。創業故事信手拈來,產品理念絲縫合扣,在越往後的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的資訊傳遞就越找不到任何突破的空間。

這可能也是很多『內容創業』者會遇到的問題,前期新鮮、走心,後面打通了商業模式的任督二脈,就開始踏上套路這條不歸路。

回頭看來,冰小銀對自己最不滿意的地方在於:尚未全面瞭解,先行蓋棺定論。在做這檔財經節目的過程中,冰小銀接觸了很多創業公司的CEO以及給創業公司投資的投資人,她很簡單粗暴的把她們分為兩類。一類是創業者,苦逼,力博,是身處資本和市場夾縫中的可憐人。另一類是投資人,優渥,高大上,手握眾多BP的絕對權力者,身處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金字塔頂尖,有著高人的洞察和恢弘的衡尺。

所以每次在面對這兩類人時,她都會下意識的,以自己所掌握的切入點進行採訪提問。

觀點和事實之間,視角和真相之間,隔著的,已經不僅僅是談資。

今年年初,冰小銀正式告別媒體,加入一家做VC的公司。置身其中和作為旁觀者的角度有著天壤之別,《老子》說,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真實的境況往往令人更易清醒。

永遠不要對這個世界先入為主。自從進了投資圈,冰小銀才看到那些所謂高大上的投資人背後的苦惱:苦苦在一堆形式化的計劃書中甄別產品、幫創業者找團隊找資源找辦公地點,就差僱個保姆24小時待機服務,撕逼是常有的事兒,因為意見不合而一拍兩散的故事早已屢見不鮮。

“原來,投資人根本就不是我之前想象中那樣子……”

在華美包裝下的投資圈裡,創業者和投資人並不是單純甲方乙方的設定,大家不過都是這個時代用來粉飾社會階層的一個幌子,該實打實做的事兒,誰都沒得跑。

我很喜歡的香港作家馬家輝,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在大學裡做講座,所述之言無人質疑,所問之題同樣也無人敢敞開懷去回答,同學們習慣了在課堂上以接受和學習的姿態出現。這天,馬家輝在講課過程當中提了一個問題,照樣回答者寥寥無幾,正當教室裡被百無聊賴這種奇怪氣氛充斥著的時候,馬家輝突然蹲坐在了地上,開始抬起頭,仰望面前的同學,並誠懇邀請他們發言。

可能因為我站你坐,這種相對位置令我變成“權威”,你們便不敢表達意見,或只願被動的接受意見。

現在,我蹲著了。

你尊我卑,你們才是權威,你們擁有了“身體位置”上的話語權。那麼請吧,請放心說話。

在讀到這段故事的時候,我的內心非常震撼。關於『站在什麼位置上,能看到什麼,能說什麼話』,這是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仔細思考的問題,馬大叔能如此通透的解釋出來,實屬玲瓏剔透。

當我們今天放肆發表一種觀點的時候,應該思考,但不僅限於思考的有:觀點的來源、觀點的去處、觀點所造成的影響,和能夠支撐起或毀滅掉它的衍生細節。看待事物,不應該只去觀察它和自己的關係,也要學會開啟視角,從不同的逆向的理解方式去走近真相。

不要點開一個人的朋友圈,就斷言人家的性格三觀。

不要看到一個職業的形式,就妄圖推測出整個行業的鏈條運作。

不要追上一個新聞的熱點,就整天跟風刷屏,全然不去試著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語言的叛亂,觀點的喧譁,都太容易混淆時代本來的模樣。

事實上,我們所接受到的表面資訊,不過只是這真實世界的冰山一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疊加的社會角色,一個好老師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一個優秀導演可能不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一個看起來酷酷的少年可能很脆弱,一個人人都罵過街老鼠的死小偷可能會在深夜裡幫老人撿塑料瓶。

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輕易批判。

對於沒有經過全面瞭解的人、事、職業、現象,學會換位思考,這是起碼的尊重。

作為寫作者,這更是起碼的職業道德。

分清楚自己是想要記錄,還是分享,是極其有必要的。記錄和分享二者本身的切入點不一樣,記錄是時間軸上單線條的軌道,誠實,樸素,清湯寡水,供養出的情緒只需輸送給自我。而分享是需要回應的,是含有引誘行為的誇張,最終形成能夠引起外界共鳴的閉環鏈條。

這天下午,我和冰小銀在咖啡館裡聊起這個話題,唏噓之間,不免感嘆於碎片化媒體內容上的劍走偏鋒——盲從,煽動,以過激的情緒化去操控輿論導向,這就是可悲的現狀。

近半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想寫些什麼樣的內容,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裡如何儲存獨立性。這個話題,也和身邊各行各業的朋友都有聊過,最終大家把它總結成了四個字,好的內容。可是,什麼內容才是好的內容?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

直到週六晚上回到家,坐在電腦旁前,我寫下這兩句不置可否的話:

好的內容,不含作秀色彩。

好的內容是有能量的,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抑或是其他的一些什麼,但終歸能夠客觀作用還給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