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文章/列表

關於人生哲理的文章

  細節決定成

關於人生哲理的文章

據報載,日本某專門生產體育器材的小公司想與一傢俱有相當規模的貿易公司合作,老闆田中多次前往遊說均未能如願。這天田中又去遊說又被趕出,其傷心的滋味難以言表。他走到該公司的一樓大廳,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風從無遮擋的入口處直往大廳吹,把前臺桌面上的一份報紙吹到了地上。田中撿起報紙放回原處轉身要離開,又想:風還會把報紙吹到地上,於是他找來一塊石頭壓在報紙上,這才安心離開。田中的這些舉動恰被站在保安亭裡的總裁看得一清二楚,他被田中的行為打動,認為田中是一個辦事認真負責的人。於是決定與田中合作。後來的事實證明,兩家公司的合作是成功的,田中的小公司不斷壯大,如今已在世界各地設立了許多子公司,客戶遍及全球。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我國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異曲同工,都道出了“細節決定成敗”的真諦。人的形象是由許許多多行為細節組成的,任何大事也是由許許多多的小事構成的。各級領導者如果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意行為細節,並持之以恆地做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完全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態度決定一切

某新員工到銀行上班,擔任出納。一次上司問他:“你手中數的是錢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這當然是錢。”過了一段時間上司又問他:“你手中數的還是錢嗎?”他仍然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還是錢。”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上司再次問他:“你手中數的就是錢嗎?”這時這位已經愛上銀行工作並天天和錢打交道的員工說:“不,這不是錢,這是我的工作。”上司樂了,對他說:“你已經‘目中無錢’了,我可以放心了。”這個員工從“目中有錢”到“目中有工作”的轉變,其實是工作態度的根本性轉變。

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人們對待社會事物的心理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工作行為和生活方式。一個人有了正確的態度,在工作上就能夠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其人生也將有精彩的篇章和完美的結局。因此,領導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採取各種措施端正下屬的工作態度,引導他們視工作為事業,並在工作中體驗成就、享受樂趣,從而激勵自己不斷挖掘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人人都是被管理者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特別是他鼓勵臣屬直諫的做法,頗受後人讚頌。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弄一隻小鳥,聽到魏徵來了,生怕他批評自己不務正業,就趕緊把小鳥藏在袖筒裡。可是這一切都被魏徵看見了,卻裝做不知,和唐太宗談論國家大事,故意拖延了很長時間才告辭。當唐太宗從袖筒裡取出小鳥時,小鳥早被悶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有一種思維定式:只有上級才能管理下級,下級不能管理上級。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式。管理學家認為:在一個管理系統內部,人人既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我們現在經常強調上級要接受下級的監督,這裡所說的“監督”就有“管理”之意。上級接受下級的管理(更多地體現為監督),不但不會損害自己的領導權威,而且還能保證決策的正確性,防止濫用權力。

  防患於未然更重要

有一天,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哪一位最精於醫術?”扁鵲答道:“大兄最佳,二兄其次,我最差。”魏文王頗感奇怪:“既然你最差.可為什麼你卻最有名氣?”扁鵲回答說:“我的大兄治病,是治病症於未發生之前。別人根本察覺不到病症,所以他的名氣只有我們家裡人知道。我的二兄治病,是治病症於初起之時,一般人都以為這只是小病很容易治,所以他的名氣也不大。至於我治病,是治病症於嚴重之後,別人看到我時而割肉切骨,時而又皮膏敷上毒藥等一系列大動作,自然以為我醫術精湛,因此,我聞名於天下。其實,比起我大兄和二兄,我的醫術是最差的。”魏文王恍然大悟。

由此給我們的啟發是: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真正高明的領導者是能夠採取多種措施防止問題的出現,或將已經出現的問題解決於萌芽之時。所以,各級領導者在管理工作中要秉承這麼一種理念:防止問題出現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平時常說的凡事都要“預防為主”就是這個道理。

  善用人之短

據記載,清朝有一位將軍叫唐時齋,他認為軍營中每個人如果使用得當都是可用之人,例如,聾子可以安排在左右當侍者,能夠避免洩露軍事機密:啞巴可以傳遞密信,如果被敵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問不出更多的機密;瘸子可以守護炮臺,能夠堅守陣地,很難棄陣而逃;瞎子聽覺特別好,可以伏在陣地前監聽敵軍的動靜,擔負偵察任務。這樣的觀點雖有誇張之嫌,但也確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倘若將人的短處用在最適合的地方,其短處就會變成長處。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既有長處也有短處。人之長處雖然值得發揚,但從人的短處中挖掘長處,即把下屬的短處用在最適合的地方.其短處就會變成長處——-這可以說是用人藝術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