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書籍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書籍/列表

如果你對人生感到迷茫,就看看這5本書大綱

這幾年,有一個詞流行了起來——“空心病”。症狀是覺得人生無意義,對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小編精挑細選了這5本書,其中的任何一本,都可以根治“空心病”。

如果你對人生感到迷茫,就看看這5本書

  01《藝術:讓人成為人》

理查德·迦納羅、特爾瑪·阿特休勒

豆瓣評分:9.1 (518人評價)

這是一本能讓你的心沉靜下來,清晰、冷靜地面對人生的一本書。

《藝術:讓人成為人》這是一個極具哲學意味的標題。

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每個人都有審美能力,審美是無意識的。當你看到一朵嬌豔的花,自然會覺得它好看。

而這本書的價值就是,教你把無意識的審美,變成自覺的審美。

你無需刻意記住書中的任何內容,當你讀完後,自然會發生改變。

這本書就像一個帶著魔力的篩子,濾掉生活中嘈雜混濁的物事,將清澈的本質展現在你面前。

這個過程就是你自覺的審美意識的建立。

這本書讓小編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是在一個無數資訊撲面而來的世界裡,如何保持住自己?

答案是養成一個習慣,可以時刻把自己從這一切中抽離出來,審視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不要被資訊淹沒。

二是保持住自己之後,如何更好地生活?

答案是尊重自己身處其中的環境,憎惡解決不了問題,你必須要在內心世界裡找到可以應付混亂的免疫力,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麗。

 02《拖延心理學》

簡·博克、萊諾拉·袁

豆瓣評分:8.2 (11563人評價)

看這本書,小編有一種中槍的感覺,而且是機關槍。

拖延症是什麼?

小編的理解是: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都有親身經歷,小編不多贅述。

但拖延症為什麼戒不掉?

小編的理解是:沒有認清拖延的心理。

所以,解決拖延症的關鍵在於你如何認識拖延心理。

拖延表面上看是時間管理的問題,再往深層次看,其實是一個人如何與自身相處的問題。

無論你是完美主義者,還是通過拖延安慰自己,再或者想掩飾自己的弱項,最終結果都會導致無序,任務支離破碎,自己也隨之混亂抓狂。

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方法:第一,找出拖延症的原因並試圖解決它;第二,解決不了也沒關係,至少你能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與自己講和,只有接受才會更加了解,才會漸漸遇見未知的自己,繼而發現一個更加新鮮的世界。

更愛自己,比解決拖延症重要一萬倍。

 03《少有人走的路》

M·斯科特·派克

豆瓣評分:8.3 (52694人評價)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曾經治癒了成千上萬個病人。

《少有人走的路》是以他的從業經驗為基礎,寫就的一部經典之作。

“少有人走的路”這個標題,小編的理解是“總有一天我們要走的路”。

小狗正在這條路上跋涉著。

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

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問題中最大的問題。

面對真實的自己,是成熟的起點。

逃避是人們面對困境所能做到的最簡單的`事情,也是人們認為自己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但如果你走上了尋找真我的道路,就能變得有力量起來。

那什麼是真我的道路?

它通向你熱愛並且願意為之努力的東西,或者是一條寬闊的大道,也有可能只是獨木橋。

回到主題,人為什麼會空心?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熱愛的東西,沒有獨屬於自己的東西。

 04《異類》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豆瓣評分:8.1(9716人評價)

《異類》這本書會顛覆你對“成功”的認識。

作者的觀點是,人生是一場接力賽,我們都是接過父輩的基因與資源衝上跑道。成功不僅僅來自我們自身,更來自我們的父母,我們所處的時代,甚至我們的文化觀念。

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是1955年出生,如果錯過了那個時代環境,他倆也無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有許多東西,出生時就已註定。

粗粗一看,這種宿命論觀點簡直讓人絕望。

但作者馬上又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成就卓越,並不是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付出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週工作5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從現在起,做一個安靜的人,接受不能改變的,努力改變能改變的,才是最務實可行的處世態度。

 05《看不見的大猩猩》

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

豆瓣評分:7.5 (1053人評價)

看不見的大猩猩是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實驗。

小編親測過。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網上找視訊測試一下,非常顛覆認知。

這本書的兩個作者還因為這個實驗,被授予“2004年搞笑諾貝爾獎”。小編也是因為這本書,知道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神一樣的存在。

和實驗一樣,《看不見的大猩猩》這本書也非常顛覆認知。

它論述了一個觀點:自信、知識、記憶、潛能、經驗,都會導致錯覺。

以自信為例。

越是高智商的、取得過非凡成就的人越是自信。

越自信的人,越容易產生錯覺。

前一句不難理解,“越自信的人,越容易產生錯覺”是為什麼?

一方面,人容易過高評估自己,因而對自身感知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大部分人認為自信是應有的品質,誇大自信的作用。

人總是傾向於聽到期望的聲音、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看法。一旦一廂情願,往往事與願違,錯覺就這麼出現了。

通過這個顛覆性的認知,這本書給予我們一個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應該及時察覺自己的情感、偏見、錯覺與衝動,找到有益的一面,安安分分過一場沒有錯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