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教育/列表

基於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大學知識聯盟的管理機制構建

  論文摘要: 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是對高校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大學創用CC是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方面,但大學現行的組織結構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利於創用CC,因此建立知識聯盟,就可以有效實現大學與外部機構之間的創用CC。大學知識聯盟管理機制構建的主要路徑是:選擇互補性的合作物件、創新知識聯盟的管理機制、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促進知識的學習與流動和加強聯盟間交流與溝通。

基於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大學知識聯盟的管理機制構建

  論文關鍵詞: 教育資源共享 創用CC 大學知識聯盟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尤其是1999年擴大招生規模後,使我國實現從人口大國到人口資源大國的轉變。但是,受到我國社會經濟的現實發展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同已開發國家比較尚有較大差距,高等教育的投資能力因財力限制尚處於較低水平,高校教育資源仍然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因此,高校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一定區域內突破校際間的“院牆約束”,將稀有的高校教育資源進行互動共享,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來提高辦學效益,以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對高階專門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大學教育資源共享之大學——大學知識聯盟的構建。

  1、教育資源共享與大學創用CC概念解讀

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無形資源的共享,隨著高等教育的轉型和發展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實現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教育部門對其應有的資源打破現有界限,實行共同享用。教育資源共享不僅包括師資共享,教學儀器、裝置共享和教育資訊等有形資源的共享,還包括諸如知識在內的無形資源共享等多種形式和內容。實施這種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人力、財力、物力、資訊和知識資源的作用,提高辦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簡單而言,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就是通過校際合作,實現共同使用教育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它是指高校校際之間教育資源共享的過程和方式,還包括對資源共享提供的服務、支援,教育資源共享的決策和執行,教育資源的管理等執行機制[1]。其實質是突破時空和區域的限制,將高度獨立的學校系統、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有機融合,使彼此獨立的子系統或更小的系統開放、互動地聯絡起來,最合理、最有效地共同享用教育資源的行為方式和運作過程。實施這種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現有的軟、硬體資源的潛在優勢,最大限度地盤活現有的教育資源存量,進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資源使用效益。

創用CC是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方面,尤其對大學的發展意義重大。高校被譽為知識的工廠,其教學、科研、學術交流、日常管理等一系列活動都是圍繞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共享、利用和創新而開展的。高校知識管理,是指高校以知識的構建、傳播、應用、評估和積累為主線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它通過創用CC來運用集體智慧進而提升學校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高校知識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進行知識交流與創用CC責任的宣傳,培養教師創用CC與知識管理的意識;搭建教師知識管理和共享的平臺,充分開發併合理利用知識資源;進行以知識創新為目的的知識傳授和生產活動;最終實現高校知識資源的深度積累[2]。知識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而創用CC既是高校知識管理的基礎和先導,也是過程和目標,創用CC與交流是高校知識管理的精髓。創用CC的價值體現在:知識因具有連續增長、廣泛複製、創新增值、報遞遞增等特徵,共享知識可以使接受者受益,卻沒有損害給予者的利益。個人知識深隱於教師個體的大腦之中,如果個人知識不能有效地轉變為大學組織的知識,大學將不會獲得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創用CC是組織產生創新知識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劑。大學組織中教師通過不斷溝通和相互交流,往往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創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新知識。共享知識可以提高組織成員之間的信任感,提高協作能力,使組織變得更富有凝聚力。但大學現行的組織結構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利於創用CC,因此建立知識聯盟,就可以有效實現大學與外部機構之間的創用CC。

  2、大學—大學知識聯盟內涵與功效

知識聯盟(KnowledgeAlliance)最初是企業戰略聯盟的一種,是聯盟發展鏈的高階階段。它是知識經濟時代適應外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而興起的一種新的戰略組織模式,不僅強調組織間的互動學習,同樣重視在知識學習、共享和轉移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識和新能力。知識聯盟帶有明確的學習和分享知識的目的,其中心任務就是促進知識流動和創新,打破組織間的邊界,進而推動知識整合和技術創新。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種新型的聯盟形式——以向戰略伙伴學習知識或與合作伙伴共同創造知識為首要目標的大學—大學知識聯盟應運而生,它是我國大學獲得知識、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大學—大學知識聯盟就其構詞形態而言,“知識聯盟”是中心詞,“大學—大學”則是其知識聯盟的行動主體。大學—大學知識聯盟,也就是在大學與大學之間建立知識聯盟關係,即大學在實現某一創新戰略目標的過程中,為共享知識資源、促進知識流動和創造新知識,與其他大學之間通過各種契約而結成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鬆散型知識聯合體[3]。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日益加速,大學與社會、市場的聯絡日益緊密。社會對大學期望值提高,希望大學利用其特殊的資源與“權力”,通過知識傳承、創造與共享來服務社會。因此,大學組織結構必須由封閉、內向走向開放,在大學與大學之間、大學與企業之間、大學與用人單位之間、大學與中介組織、大學與政府部門之間構建知識聯盟,形成知識、資訊互補和共享的格局,這不僅使大學的組織結構具有高度的彈性,也使大學的邊界變得模糊,尤其是大學間知識聯盟的建立,使許多創用CC活動不僅突破原有的大學邊界,甚至跨國界運作,大學間創用CC和合作創新成了大學知識創新的一種戰略選擇。大學知識聯盟主要強調的是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大學知識聯盟組織成員之間通過密切的交流,比較容易獲取對方的隱性知識,它是大學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的一種最佳形式。

大學—大學知識聯盟的主要功效在於:第一,推進大學知識創新,並提高大學知識創新率。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創新為靈魂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任何大學都不可能長久地保持學科、專業上的先進性;現代科技的綜合性大大加強,跨行業、跨學科的技術滲透與擴散加速,任何大學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全面地領先。因此,大學—大學建立知識聯盟,通過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彼此增強了知識存量、科研實力等,這不但推動了許多領域的知識創新,同時也縮短了高新技術的生命週期,提高了知識創新率。第二,共擔費用和風險,避免大學投資的盲目性。隨著技術的日益複雜化,大學的研究與開發成本節節攀升,這些都使得新的科研成果的前期投入非常大,並面臨一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自然要從知識自給轉向知識合作,通過建立知識聯盟,共同承擔某些高難技術的科研開發費用,共擔風險,共享利益,這不但大大減輕了大學的經濟負擔,也避免了單個大學在研究開發中的盲目性和重複性。第三,降低知識交易成本,減緩大學財政壓力。大學在知識來源方面,一方面通過自身的資源投入,生產知識,但一般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投入較多的資源;另一方面,大學通過市場交易,但由於知識產品難以用市場價格機制進行交易,知識產品的交易費用極高。從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出發,知識聯盟是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最佳形式,它目標明確,組織形式靈活,能夠創造潛移性知識移動的條件。因此,大學可以在較低的成本下,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第四,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大學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產業化、課程設定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等的整合或通過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現而使大學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其本質就是大學對知識的積累,創新和應用能力。而知識聯盟的目的就是促進聯盟雙方知識的積累,創新和應用能力。所以,知識聯盟是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最佳組織形式之一。"

  3、大學—大學知識聯盟的管理機制構建路徑

大學—大學知識聯盟是對企業知識聯盟的學習與借鑑,這種合作模式,與政府、科研院所、企業或個人建立知識聯盟時,必然會遇見許多合作障礙。因此,聯盟的管理對實現聯盟目標非常重要。與對大學內部進行管理相比較,知識聯盟的管理更具有挑戰性,隱藏在聯盟中合作關係背後的相互競爭,更加大了知識聯盟管理的複雜性。為保證知識聯盟的成功,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選擇互補性的合作物件在對大學自身和多個潛在合作伙伴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大學可以從中挑選合適的合作伙伴,挑選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互補性和相容性。知識聯盟中的夥伴在知識上應具有互補性。它應該擁有與大學自身知識具有共同基礎的、但又是大學知識體系中所缺少的部分;同時,大學還要具備合作伙伴知識體系中沒有的、但又是它加強核心競爭力所必需的知識。互補性的知識結構可以將合作伙伴結合在一起,而共同的知識基礎又使它們可以認識、理解對方的知識,並將它們吸收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實踐表明,合作雙方的相容性是知識聯盟成功的基礎。然而,在知識聯盟中僅有相容性是不夠的。因為相容性可能對聯盟中協作關係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一個與自己非常類似的大學能向大學提供多少有價值的知識和思想呢?大學從知識聯盟中又能學到多少自己所不具備的知識,用以加強核心競爭力呢?因此,知識聯盟中的合作伙伴還必須具有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主要體現在它所擁有的組織知識上,它應該擁有與大學自身知識具有共同基礎的但又是大學知識體系中所缺少的知識。在聯盟中選擇合適的合作物件非常重要。在對大學自身和多個潛在合作伙伴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大學可以從中挑選合適的合作伙伴,挑選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互補性和相容性。知識聯盟中的夥伴在知識上應具有互補性。它應該擁有與大學自身知識具有共同基礎的、但又是大學知識體系中所缺少的部分;同時大學還要具備合作伙伴知識體系中沒有的、但又是它加強核心競爭力所必需的知識。

3.2 創新知識聯盟的管理機制目前國外大量公司已經設立了首席知識官的職位,並建立相應的知識委員會等機構,這值得我們借鑑。我們也可以在大學知識聯盟體間建立一個知識委員會,設立一個知識總監,以推進聯盟高校的知識管理。通過精心設計聯盟組織,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合作關係,並對各方的責任、義務、權力加以明確界定,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識聯盟的效率。與管理一個獨立公司一樣,對聯盟進行管理也需要給予下屬工作人員強大的激勵,促進他們為聯盟的成功而工作,而不僅僅是為聯盟中的某一方工作。為此,各方都要向聯盟派出一些對聯盟具有信心並具備適當技能的管理人員、教師以及其他工作人員,並且保持他們在聯盟中工作的相對穩定性。在聯盟的設計中應注意到其組織結構的靈活性和適應彈性,使聯盟管理成員能夠隨時對社會環境和合作關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4]。因為任何一個知識聯盟都不可避免地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作者,即使某一個合作者被賦予對日常管理全權負責的權力,對某些重大問題的決策仍然要徵得各合作方的同意。這樣,聯盟中各方在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上的差異,使得聯盟內部很容易產生領導許可權不清、分工不明和決策遲緩等問題,並直接威脅著聯盟的效率永續性,也不利於聯盟各方的知識學習。所以為了從知識聯盟中學到新的知識,大學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聯盟中的組織機構,必要時,還要對公司內部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做出調整。

3.3 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知識聯盟是合作雙方基於知識和能力而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係,這種長期性就要求雙方的互相信任,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聯盟中的相互信任並不會隨著聯盟關係的正式確立而自動建立,當合作者是大學的主要競爭對手時,信任關係的建立困難會更大。儘管在合作之前,聯盟各方都對聯盟大學之間的相容性作過評價,但大學知識的路徑依賴性使兩個有著不同發展經歷的大學不可能在大學文化、認知模式、商業哲學、價值觀、對未來的預期等各個方面取得完全一致。因為每所大學由於發展道路的不同,在學科專業、辦學層次、資源條件、校園文化等都會有差異,這就更要求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為了使合作能夠真正地開展起來,聯盟雙方應該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在聯盟各方之間建立起高效的資訊網路,通過網路渠道向對方同時也向自己大學的其他部門傳遞知識和資訊,以保證資訊的對內對外暢通。這種在各個層面上展開的積極有效的溝通,創造了合作的文化氛圍,幫助建立起聯盟中的相互信任關係。當其中一方通過行為不斷表現出自己對其他各方的信任,與聯盟方共享資訊,就會反過來激勵其他各方採取相應的信任行為,從而在聯盟中建立一種良性的信任迴圈模式。

3.4 促進知識的學習與流動知識聯盟是一個知識交換的特殊場所,每一個合作者都期望從聯盟中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以加強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知識聯盟體系中,知識是其連線的橋樑,學習是聯盟成功的保證。對於大學知識聯盟來說,不但要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也要為組織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聯盟組織的學習能力是指大學在聯盟過程中,通過開發和利用已有的組織能力,促進對外來各種資訊資源的積累、協調、互動和組合,並把從外部獲取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組合形成新的競爭能力。因此,知識聯盟中知識流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方面,是知識的向內流動,它是通過向外部大學學習使外部知識內化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知識對外流動,當大學自身擁有的知識在聯盟中被合作者吸收之後,這部分知識就被外化。在這種氛圍中學習、交流和提高成為每個人的共同需要。

3.5 加強聯盟間交流與溝通大學知識聯盟不但需要交流顯形知識,而且更需要交流隱性知識,因此聯盟雙方的溝通效率和溝通效果就直接影響雙方的合作效果。一般而言,對內流動的知識有助於加強大學的核心競爭力。而內部知識的外化則使它們喪失了獨特性,減弱甚至喪失建立在這些知識基礎上的核心競爭力,並使合作者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大學應積極建立各種網路渠道向對方同時也向自己大學的其他部門傳遞知識和資訊,以保證資訊的對內對外暢通。在所有的溝通方式中,面對面的交流對於創用CC的意義最大,它能有效降低資訊交流中的障礙,增強合作雙方對隱性知識的領悟程度,提高相互信任度,促進知識的完全轉移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