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教育/列表

香港大學教育制度與就業問題剖析

計劃去香港留學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高校和專業的時候都會遇到一些困惑,那麼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和專業更有前途呢?香港大學的教育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畢業後有前途怎樣?下面就看看專家的剖析。

香港大學教育制度與就業問題剖析

香港大學教育模式如何,香港大學前途又怎樣?

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一個好的發展前途,上香港大學的目的更是為了一個好前途!那麼香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呢?讀完香港大學前途如何?這篇文章將給你帶來幫助!

作為與內地完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體制中發展起來的香港高校,雖然受到了內地考生、家長乃至有關學者的熱捧,但它們具體情況,實際上大多數內地人並不瞭解。它們究竟是怎樣的學校,奉行怎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體制?學生在那裡會受到怎樣的教育和訓練,又會向哪些方向發展,有怎樣的前途?

特別是,已經有人指出,今年是中國加入WTO時承諾開放教育過渡期的最後一年,教育市場的全面開放,已是不遠的事。瞭解香港的大學是怎樣運作的,就顯得更有意義。

目前在香港,一共有8所大學,另外還有許多學院。這8所大學是: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嶺南大學、浸會大學、城市大學和教育學院。其中前三所,實力最強。

香港大學正式成立於1911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也是香港8所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它與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僅有的2所綜合型大學,包括了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等10所學院。在2004年英國《泰晤士報》公佈全球最佳200所大學中排名第39位。

而香港中文大學,是由四所書院組成的。除資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由本部中央管理,各書院行政獨立,享有書院文化發展的自由。這四所書院都有其各自的背景。像新亞書院,就是由一批著名學者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創立的,成為當代中國,特別是在歷史、文化學科的一個學術重鎮。崇基學院由於是香港基督教教會代表所創辦的,因此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與前兩所大學不同,香港科技大學的歷史非常之短。它創立於1988年,於1991年10月才正式開學。但是,在短短十幾年裡,它已在《泰晤士報》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學排名中,位列第42名。從辦學模式上講,科大模仿了美國公立大學,其75%的教師在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學府中取得了博士學位。

在香港,一般來說人們會認為老牌的香港大學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學,則飽受中國文化的浸泡,而後起之秀科技大學,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然而,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的盧乃桂教授認為,應該說它們現在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這樣向本刊記者表達他的辦學理念:重視人文精神和科技成果的相互配合,提倡學術自由、表達自由、資訊流通自由。我當校長快11年了,我的治校理念很簡單,就是讓學校更像一間大學。

而中文大學的副校長鄭振耀用更簡潔的話總結他們的辦學理念: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

香港的8所大學均屬於公立大學。每所大學都是通過有關的香港法令組建的。該法令總體上規定了大學的權利和責任、特權和構造,而這些規定的修改權只屬於香港立法會。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部教授、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階研究員丁學良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香港政府設有一個專門的大學撥款委員會,通過不定期的研究評估,分配政府的教育撥款。政府的財政撥款,一般用於學校日常運作;而社會捐助部分則一般用於具體的某項事務,例如設立某項獎學金,建立某個研究所,修建某項設施等。

雖然8所大學均屬於公立性質,但政府並不直接參與管理。鄭振耀介紹,依據香港法令規定,大學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校董事會。校董會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會成員也需由主席提名,並經特首批准通過。這些成員中,有超過一半是校外的在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人,例如,立法會議員、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來自校內的董事,則由校長、各學院院長以及一些著名教授組成。目前香港所有高校都會把校董事會成員控制在30名以內,並且每名校董都有其固定任期。

學校中最重要的決策均要通過校董事會。例如聘請校長,就是由校董會成員組成一個專門的小組,在全世界內進行公開招聘。

但學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學術、教學上的工作,都是由教務委員會來處理。教務委員會全部是由教授和學生代表組成,其中教授佔多數。只要是在教務方面的決策,校董會都會尊重教務會的有關決定。

香港大學的教育制度與就業問題剖析

丁學良在其著作《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書中介紹了科大教師的聘用過程。每當有空缺職位時,該系會成立專門的錄用委員會,並在多家英文和中文的專業期刊公佈招聘資訊。委員會由資深和資淺的教員搭配構成,經過幾輪篩選和無記名投票後,選出候選人,有關的結果和系主任的意見經由學院複議,最後報學校批准方可聘用。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的劉繼同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香港高校新教師的聘用,均是採用合約制,一般是3年一簽。

除了教師招聘制度,香港教師的評審制度也非常嚴格。鄭振耀把教師的評審、晉升指標歸納為4點。首先,是教師的學術成就;第二,是他的教學水平;第三,是教師的社會服務;這其中包括參與不同的社會機構,例如政府的一些諮詢會議、專業團體的工作,而這些都是非牟利性的;第四,就是對學校、書院、學院所做的貢獻。而有關的評審也是由教員組成的學術評審委員會完成的。

香港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系的大一學生金韜,目前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參加一項自費的暑期交流活動。快要考試了,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屋裡複習《流體力學》,不過抽空兒也去了一趟拉斯維加斯。這次暑期交流的機會是她從學校寄給每一個學生的電子郵件中獲知的。而學校一般都是通過電郵的方式把各類實習、交流機會的資訊傳遞給學生。學生只需填寫有關的申請表,就可以參加這樣的交流活動。

在香港高校,這種國際交流是非常習見的。據鄭振耀介紹,中文大學每年有2400多個各種不同時間長度的國際交流名額提供給本科生。中文大學已與180多所著名的海內外學府開展學生交換計劃,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魯、康奈爾等世界頂級大學。

港大、科大的情況與中大的情況基本相似。據資料顯示,3所學校每年的學生交換計劃均不少於400個名額。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告訴本刊:我們每年有500個交換生名額。交換的學校一半在內地,一半在海外。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我們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每人都有一次離開本土的機會。這個目標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一半。

世界各地的學生也在湧進香港校園。用科大人文社科部讀研究生孫元嘉的說法,你隨時可以看到各種不同膚色的人,連老師的構成也是多元的。

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資料中,在1萬多名在校生裡,有超過1000名的非本地學生,來自世界上35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段海燕是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大四的學生,大三時曾去香港中文大學做了半年的交換生。在中大期間,她選修了高階德語課。令其深感佩服的是,老師是個德國人,德語和英語的水平自不待言,就連廣東話和普通話都轉換自如。

在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讀二年級的張怡也非常感嘆:就連我的1門選修課——《中國歷史》的老師,都是耶魯大學畢業的博士。

據鄭振耀介紹,中大的教師都是從全世界公開招聘的,95%的教師擁有國外名校學歷。鄭認為,每一名從國際名校歸來的老師,都會有他的國際聯絡網路,從而也就使得學校能夠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有較為密切的聯絡,這樣,我們的課程、教學、管理等都會有著很好的國際性的背景。

國際交流,不單單體現在人從國外來。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過學的人,對於學校資訊資源的豐富與快捷都深有感觸。香港大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的隋玉傑副教授告訴本刊,香港高校的書資料系統非常全面,尤其是國際領域的最新成果,可以隨時檢索到。

有些需要付費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請,學校都會馬上幫你轉過來,在這方面學校都有相應的補貼。

劉繼同教授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記得一本名叫《社會政策》的英國學術期刊,在中大書館中,甚至可以查到從20世紀初創刊以來的每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