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勵志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感恩勵志/列表

想讓孩子懂得感恩,你首先要做到這幾點大綱

孩子被交到父母手上,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牙牙學語,一臉無辜,想吃就吃,想哭就哭,完全是個原始狀態的小動物,是愛,教育、引導、榜樣、陪伴,一點點滲透和改變了他們,讓他們從動物變成了人,從自私的唯我獨尊開始知道還要照顧別人的感受。父母是這一切的創作者,這其中,一旦有了差池,父母有所疏漏,就會改變孩子的面目和個性。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學會感恩,懂得父母的苦心,在愛中樹立健康的人格,父母首先應該做到這幾點:

想讓孩子懂得感恩,你首先要做到這幾點

  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很有用

我見過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知道體諒父母,但往往最開始孩子並不是這樣,孩子小時候總是喜歡興致勃勃的參與到大人的活動中,大人卻總是不耐煩的把孩子轟走,“你一邊去,別搗亂”,或者,“這個你做不來,別幹了。”

父母對什麼都包辦代替,會讓孩子逐漸喪失了體會美好,回饋美好的能力。

我有個好朋友,她父母對她的要求只有一個,“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當她試圖幫助父母做家務的時候,總是惹來一頓罵,後來,她也習慣了。

我去她家玩,看她媽彎著腰很吃力的抱起沉重的洗衣盆,我連忙上去幫忙,她卻說,“別管她,她自己能幹。”時間長了,她父母也會覺得寒心,抱怨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但她在朋友中卻是一個知道心疼別人的人,她不是天生的鐵石心腸,只是被父母訓練出來了,她覺得父母不需要自己,也看不到父母真正的需要。

是父母讓她變成了一個不懂感恩的人,然後兩代人都為此受害。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有成就感,喜歡自己變得有用。

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對自己付出,其實潛意識是對孩子相信不足,不信任孩子,這種態度會滲透傳遞生活的細節之中,長期以往,帶給孩子一種十分強烈的無力感。“他們不讓我做,不是不需要,是我不行。”這對於孩子的自信,是一種摧毀性的打擊。

感覺自己沒有用的人會有精神上的沮喪和自我懷疑。而能參與到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給孩子帶來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

兒子小時候,大人做什麼他都要學,我就什麼都給他準備小號的,讓他跟著做,小號的掃帚,小號的簸箕。我切菜,也讓他拿著自己的玩具塑料刀,切自己的積木漢堡。我摘菜,他陪著我在一邊又丟又扔,以為這樣就能幫到我了,我從來不管他,等他扔夠了,我會一起收拾,還誇他,“寶貝真能幹,媽媽沒有寶寶可怎麼辦啊。”他得意洋洋,覺得自己是個小男子漢了。

長大一點,他會早晨起來給我倆買早餐,一直到現在,我家的重活都是兒子幹,他認為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有能力對別人付出的人,更容易快樂。

  尊重孩子的家庭成員身份

弒母的陳欣然在被強制送入山東那所封閉式管理學校之後,曾經在一份登記表上寫過,最困惑她的事情是:為什麼父母不能尊重我的隱私。

她形容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是“霸權主義”,父母從不和自己講理。她對父親的印象是,“脾氣暴躁,控制慾極強,導致家庭關係太差。”

而家人看到的則是,每天媽媽蹬著自行車送兒女上學,爸爸為女兒裝修房間,在朋友圈中發過很多舐犢情深的句子

有愛,卻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其實是很多中國小孩進入青春期之後最大的煩惱。“我生氣,被別人指著鼻子罵不孝逆子,不如禽獸……把我送去的是他們,打我罵我也是他們,在背後破壞我生活,誹謗我人格的是他們,可是說愛我的也是他們……”陳欣然將自己不能在生活中說出的話,都寫到了網上。

中國父母很不習慣將孩子當作是獨立的人,以及獨立的家庭成員,他們愛著孩子,只是愛著自己的附庸和傀儡。

比如孩子請來的小客人,家長說攆走就攆走,一點都不尊重。

家裡買房子、裝修房間、旅遊等重大家庭變化從來不徵求孩子的意見。

孩子的隱私隨便翻閱,房間隨便進,從不敲門。

公開嘲笑孩子的糗事和缺點,逢人就講。

不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為小孩子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感受。

很少和孩子溝通交流,永遠按照自己的方式對孩子付出。

隨意破壞孩子心愛的東西,做錯了事情從不道歉。

……

這種精神上的不尊重,讓孩子即便得到了父母真實的關心,也很難和父母建立起來親密的情感聯絡。很多曾經像跟屁蟲一樣跟在父母身後的孩子,長大之後都和父母疏遠了,那些兩代人之間的默契一旦被破壞,就再也建立不起來。

我們家裡的重大事件,凡是涉及到兒子的,基本都要和他商量。他房間的傢俱,我都是先看好了幾款,然後讓他挑選確定。他請來的客人,我要鄭重其事的當做家庭的客人來接待。他喜歡的東西,我從不會隨意送人,即使他不需要了,要處理也要得到他的同意。

“你怎麼那麼慣著孩子啊?”有人批評我當媽的沒權威,不,這不是嬌慣,這是父母對孩子起碼的尊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獲得這樣的待遇。

他只有感覺被尊重了,才會產生正確的自尊心,不會成為一個極端和偏激的人。

 愛一定要適量,不能過度

有的家長會很困惑,明明我也愛孩子了,也尊重孩子了,可是孩子為什麼就不知道心疼父母呢?

這時候應該檢討一件事,是不是自己的愛給得太多了,太沒有條件了,把孩子的胃口都搞壞了,撐膩了,孩子像填鴨式的被慣壞了,自然想不起來回報。就像吃多了的人,只覺得撐,不會覺得幸福,也很難覺得東西好吃。

愛,不能過多。過多之後,無微不至的包圍著孩子,毫無條件的大量付出,這是一種對自我的忽視,讓孩子無法將父母視為獨立的人。

“父母只是父母,他們不是別的人。”孩子腦子中一旦形成這樣的印象,將父母獨立於其他人而存在,就會造成對父母的忽視。就像父母總吃剩菜,孩子會以為父母愛吃剩菜,父母總是遺忘自我,孩子就會以為父母沒有自我。

沒有自我的人,很容易被人過濾掉。不是不能付出,而是根本不想付出。

愛得太多,過於順從,超過孩子生活所需要的,就成了浪費。

父母將孩子層層包入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讓孩子接觸到真實的世界,孩子在日後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中,也很容易變成一個愛無力的人。他們會以為自己的世界中都是這樣的,想要什麼,就要得到什麼,普天之下皆他媽。

我對待兒子的態度就是,關鍵時刻,愛不能少,但要逐漸在裡面加入適當的獨立、適度的疏離和冷淡,就像世情應有的樣子,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滿足你的要求,有時候,他必須要忍受得不到想要的,或者在別人眼中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實。

適度的`愛飢餓感,有得有失,才是一個知道感恩的基礎。

  發現不良傾向要及時糾偏

微博上有個視訊,上國中的兒子和媽媽在電腦城裡買電腦,兒子要買蘋果機,媽媽覺得貴,不想買,兒子就當眾對媽媽很不禮貌,呵斥媽媽,一旁買電腦的顧客看不下去了,出面教訓了這個不懂事的小孩。

網友大多一邊倒的譴責兒子不懂事,但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真挺不是人的,什麼都不懂,還特自以為是,絲毫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不見得孩子就一定多壞。而且,孩子能當眾斥責媽媽,媽媽卻默不作聲,這是典型的縱容溺愛式父母。在這種外人所看到的糟糕的關係中,可能父母比孩子錯得更多。

孩子的成長,是曲折式的上升,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孩子,有時候長著長著就不那麼聽話了,那些叛逆和極端,常常是渴望和父母溝通的訊號,應該得到重視。

有的父母任由孩子呵斥自己,毫無禮貌的對待自己,還笑嘻嘻的不去糾正,這不僅是縱容、慣壞了孩子,還會錯過與孩子走得更近的機會。

我們是典型的民主家庭,對兒子像朋友一樣,什麼事情都可商量,他一切正當的需求都會被接受,但原則問題,還是不能含糊。

兒子最喜歡吃土豆燒牛肉,有一次我買了牛肉,做成了類似羅宋湯那種,香噴噴的一大鍋。開飯了,兒子高高興興的跑來吃土豆燒牛肉,一看變成了一鍋湯,當時摔了筷子就回了房間,“為什麼不做我愛吃的,不知道我不愛吃這個嗎?”

我很生氣,但考慮孩子上了一天學還沒吃飯,就緩和了一下情緒,忍著自己的不開心,去哄他,“兒子你嚐嚐,其實很好吃的。”兒子不情不願的走出房間,吃了這頓飯,越吃越覺得好吃。他不是不能吃,他只是太自我了。

第二天,我專門找兒子談了一次,“你知不知道你那麼做,很傷害媽媽?”兒子也覺得自己不對,不過他的理由是,“我想吃的你為什麼不做,我覺得你就是和我作對。”

我說,父母有安排生活的理由,可能你不愛吃,但父母愛吃,你也要接受。而且這頓你不愛吃,你有意見,你可以表達,媽媽會下次滿足你。你這麼做,非常沒有禮貌,沒有修養。

我還說,我是你媽媽,我能原諒你,但如果你將來結婚了,你妻子累了半天給你做的飯,你不喜歡,摔筷子就走,有多傷害人,可能人家不會原諒你。

以後兒子再也沒犯過這樣的錯誤。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比任何人都更接近孩子的生活,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任務,一定要學會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感感受,對於孩子的某些不良傾向,要及時的通過教育和引導,進行糾正。不要等積重難返,看到結果了,再想著去糾正,那就很難辦了。

 不要把付出一直掛在嘴上

有些父母有種習慣特別不好,總是喜歡對孩子說自己多麼多麼不容易,多麼多麼辛苦,比如孩子每次要零花錢都要強調一遍,“爸爸媽媽賺錢多難啊,你得省著點花。”

或者不斷標榜自己的付出,“你看誰家父母有我們這麼大方啊,每次要多少給多少,從來都不克扣你。”還有的更惡劣,對待孩子的需求總是充斥著怨氣,“討債鬼,又要錢,養了你這種孩子我算是倒八輩子黴了。”

我有個朋友童年就有這樣的經歷,每次交學費、書本費、校服費,或者討要零花錢,都得接受父母的一番教育,“怎麼又要錢啊,這學校就知道天天要錢,你爸一個月的工資都給你花了,你可要好好學習,記住沒有?”他感覺每次從父母手上接過錢都是一個屈辱的過程,恨不得自己馬上長大,就可以不花他們的錢了,不再聽這些苦大仇恨的話。

他家裡不是沒錢,父母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就是習慣了,特別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害怕孩子不知道珍惜,想要孩子更懂事。

但這是適得其反的做法,孩子聽多了反而會形成一種道德脅迫和壓力。有些人形成了逆反心理,牴觸父母,不願意對父母好,感覺自己被綁架了,父母生下自己完全是一種投資,指望一本萬利。

還有的人是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感覺自己出生就是給父母添亂來了,心理負擔重,有自我厭惡感,活得很不快樂。

感恩教育不是道德脅迫,做父母的不應該把自己應負的情感義務和責任,變成受罪一般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有這種跡象的父母,應該進行自我反思,是否有巨嬰傾向,只有巨嬰才會因為生活的壓力遷怒於完全無辜的孩子,把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要標上大大的價籤,唯恐別人看不到。

龍應臺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的,父母和孩子終將漸行漸遠,但這不是一種失去,當父母用愛將孩子送出家庭的小世界,為的是將來能夠再迎回一個強大的孩子。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給予他們正確的教養,並非單純的理解為感恩父母,而是應該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接受世界的善意,並且有能力回報世界美好的人。

會感恩的人會活得比較快樂,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才將人性中的美好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