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記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週記/列表

端午節週記【熱門】

時光匆匆,一個星期已經結束了,相信大家都倍感充實,收穫良多吧,是不是該好好寫一篇週記記錄一下呢?千萬不能認為週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週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週記【熱門】

端午節週記1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在節日中,我們一早就起來。忽然我聞到了一陣清香,我跑過去一看,啊!好大的一盆粽子呀!真香呀!饞死我啦!再看看旁邊的盆裡,哇!還有一大盆雪白的鴨蛋和蒜頭看上去真可愛,好想吃呀!媽媽說:“趕快去洗臉刷牙來吃呀。”我洗完後,趕緊圍著桌子坐了下來,爸爸將粽子、鴨蛋、雞蛋、蒜頭端到桌子上。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吃完了早飯。

接著,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黃鱔、莧菜,我問媽媽為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呢?媽媽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我還是不明白只好點點頭,後來,媽媽又帶我去買一些綠油油地艾草回家了。媽媽又用艾草泡水給我洗澡,我問媽媽為什麼要用艾草洗澡?媽媽說:“因為這樣蚊子就不叮你了”。媽媽又用剩下來的插在門上,我又問媽媽為什麼要將艾草插在門上?媽媽說:“因為這樣蚊子就不會飛到我們家了”。

洗完澡以後,媽媽又告訴我端午節還有一個名字叫娃娃節。最後,媽媽又將五顏六色絨線戴在我的手上,今天我知道了很多端五節的知識,真開心!

端午節週記2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吧。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被人們稱為龍節、端陽節、重五節、艾節和五月節等等。其中,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另外,古書記載“端”字有開始的意思,因此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說起端午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非常有學問,是楚王身邊的官員,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國家富強起來。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將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訊息,十分悲痛。他們含著眼淚,划著船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將粽子扔到江裡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很多特有的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佩香囊。我最愛吃粽子,因此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粽子吧。粽子是用糯米加各種配料,再用新鮮的竹葉包裹紮藤,上鍋蒸煮而成。喜歡吃鹹的就包上鹹肉、蛋黃、乾貝、叉燒;喜歡吃甜的就放上蜜棗、豆沙、蓮蓉。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裡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一陣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香氣撲鼻。解開扎繩,剝開粽葉,白白的糯米里包著紅紅的蜜棗,咬一口,軟軟的、甜甜的,滿口留香。

每到端午節,我又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真是一個歡樂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週記3

今天是端午節,廚房飄來陣陣香味。哦,要吃粽子了,而且還是我喜歡的紅豆味呢!

包粽子是我姐姐的拿手活。首先用碧綠的粽葉裹一個實心的漏斗,中間填滿糯米。接著,按緊、壓實,如果想吃點花樣,可以加一些綠豆、紅豆、紅棗、肉丁、香腸等。最後,用紗繩把成錐狀的粽子繫緊,一個精緻玲瓏的小粽子就成形了。

吃著剛煮好的粽子,我忽然腦子裡出現了一個問題,今天為什麼是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父親告訴我: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在流放時聽到國破家亡的訊息後,悲憤欲絕,於五月初五這天,作下最後一首詩《懷沙》後,抱石投入汩羅江。後來,當地老百姓駕船將飯糰等食物扔進江水中,想要餵飽河中的魚蝦,讓屈原的屍身免遭噬咬,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賽龍舟,吃粽子。

我一邊聽著父親的講述,一邊自言自語道:吃粽子也有這樣一段歷史典故呀!愛國的人就是受人尊敬的人!

端午節週記4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由於政見不合被驅逐到偏遠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他報國無門,又不忍見自己的國家被欺負,就跳江自殺了。當地的楚國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還將食物扔進江裡,好讓江中的魚鱉吃飽,不要吃掉屈原的軀體。從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一年的五月初五汨羅江上,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比賽,人們還要包粽子、吃粽子。

每逢端午節,我家也要吃粽子,奶奶會包一些形狀各異的粽子。有方的、有長的……其中有一種粽子很小巧玲瓏,它的形狀彷彿一個個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個。粽子的品味也有很多種:有豆沙的、有蜜棗的、有紅豆的,還有鹹肉餡的。我最喜歡鹹肉餡的,剝開綠綠的棕葉,鹹鹹的肉香撲鼻而來,一個褐色的肉棕一會兒就被我“解決”了。那一塊塊小小的鹹肉使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端午節,有美味的粽子,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麼不喜歡呢?

端午節週記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大家都要去看望老人,走親戚。

早上我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我看見很多人都在買粽子,糖包,菜包的,手裡都提著禮品,到處充滿了過節的氣氛。看到這些,我就問媽媽,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是怎樣的一個節日。媽媽就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由來。原來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投江後,因為老百姓愛戴他,把吃的東西都投到江裡,讓那些魚,蛟龍什麼的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身體。所以現在就有了吃粽子的風俗。全國各地端午節的風俗都不一樣,有的賽龍舟,有的吃粽子,有的驅蚊蟲。一路上,我聽的津津有味。中午,姥姥給我們做了一大桌豐盛的菜。我們一家人一邊吃一邊說說笑笑,非常開心。我還很自豪的給姥姥他們講起了屈原的故事。外公一直誇我,長大了懂的還挺多的。聽了這句話,我朝媽媽擠了擠眼睛,會意地笑了。

今年的端午節我覺得過的挺有意義,吃著好吃的東西,還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端午節週記6

‘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到了,我最喜歡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食餅筒了。今天,媽媽答應我和我一起包食餅筒,我和媽媽先到菜市場買我最喜歡吃的土豆、雞蛋、還有蝦仁,再去買面和蔬菜。我們回到了家以後,我看見了姑姑、叔叔和表姐他們都來我家了,我媽媽把菜都炒好了。我先拿一張皮來包,再夾一些炒麵、土豆、雞蛋放在皮的上面,媽媽又買了洋蔥和胡蘿蔔。

等了好久好久媽媽才把那兩樣菜燒好,然後把它們加進去,最後捲成筒狀,兩手一上一下握緊就可以吃了。我伸手拿了一個,咬上一口,食餅筒裡的捲心菜、又香又甜、又嫩有脆,特別是放到油鍋裡炸一炸,就更好吃了,甚至會吃三四個。食餅筒不僅豐富、吃起來也很方便,它長長的外形代表著一家人和睦相處、團團圓圓。可是,裡面的油都會流出來的,媽媽把食餅筒的皮上弄得都是油膩膩的茄子湯,太噁心了,弄得我都不想吃了。我的叔叔包得食物餅筒非常地大,差不多比我們的食餅筒都大呢。

端午節全家人圍在一起吃著香噴噴的食餅筒,欣賞著各自包的形狀,其樂融融!真幸福啊!

端午節週記7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準知到端午節快來了吧。

像傳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龍舟競渡是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而吃粽子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也有一種說法是:以前的人們都在竹筒裡放些糯米,扔到汨羅江裡餵飽屈原。有一天,一位姓歐的書生,路過羅江時,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他想走去看個究竟,走到跟前,老人說自己是屈原。他說人們餵給他吃的竹筒飯,都給魚蝦吃了,但有一種蘆葦葉,魚蝦都討厭它的味道。書生把話告訴人們,人們便把蘆葦葉包上糯米,投入汨羅江給屈原吃。

而我們這兒,通常是家家戶戶包粽子吃。原料有:糯米、紅棗、赤豆,有時還加入一些肉。除了這些以外,我們還在做粽子前,先把粽葉洗淨,再用清水煮一煮。隨著一聲“吃粽子嘍!”全家圍到桌旁,吃著濃香泗溢的粽子,再在電視機前看一場賽龍舟,別提多樂了!

端午節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想不想來我們這兒過端午節呢!

端午節週記8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對於端午節,大家都非常熟悉。在端午節這天,慶元的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爺爺奶奶拿出準備好的粽葉和糯米,放在一旁的凳子上。拿起粽葉,將粽葉捲成一個錐形的容器,然後將糯米小心地放進粽葉做成的容器中,再將粽葉多餘的長尾巴將糯米抱起來,最後用線將包好的粽子綁起來,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將包好的粽子放到蒸籠上蒸,熱氣騰騰的。慢慢的,一陣香氣便撲鼻而來,我們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跑到蒸籠前,流著口水,等待著美味可口的出鍋。粽子熟了,奶奶將它們端出來,放在一個大盤子裡,過了一會兒,盤子便空了,只見大家每人都捧著一個粽子,興奮的吃著,我一口咬下粽子,那甜甜的香氣便傳進我的心中。家裡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們對這美味可口的粽子讚不絕口,很不得能夠多吃幾個。這一天,全城都飄著粽子的香氣。

慶元的端午節,還有另外一個習俗,那便是賽龍舟。我們全家人在這一天一起來到河邊,與全城人一起,觀看著龍舟比賽。“加油!加油!加油!”大家一起吶喊著,為龍舟上的船員鼓氣助威。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從我們眼前划走。終於,一條龍舟劃過終點,獲得了冠軍,我們用最響亮的聲音為那些船員們歡呼。

在慶元,還有一個特有的習俗,在這一天,全慶元的人民都要走橋。爺爺奶奶帶著我們。走上廊橋,我們停在一尊佛像面前,為佛祖上香,祈禱自己能平平安安,幸福地過日子,那時候我還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現在長大了,也明白了,現在爺爺奶奶還保持著這個習俗,端午節到了,我們沒空回家了,可爺爺奶奶卻惦記著我們上香時也不忘為我們祈禱。

就這樣,端午節輕輕悄悄地來到,也輕輕悄悄地溜走了,我們期待著明年的端午,端午就這樣離去了。

端午節週記9

“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與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與姐姐一起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老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老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與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老媽與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老媽與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與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群眾為了不讓水裡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裡。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裡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週記10

隨著端午節的來臨,關於粽子的廣告也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人們的眼球也不得不轉移到五花八門的粽子:什麼肉鬆餡的,薏仁餡的,芝麻餡的,花生餡的,蜜棗餡的各種黑糯米白糯米粽子,名目繁多另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面對這些我無所適從,無法選擇,只有記憶深處的點點清香氤氳在心際。

記得小時侯也是麥收夏忙季節,好多母親不顧連日的疲勞拖著疲憊的身子,忙碌到深夜為那飄香的棕兒做準備工作。總是跑到距我們村十多里路的水塘採摘蘆葦葉,回家時已是大半夜了。接下來還要架上鍋灶把那些碧綠的帶著田野清香氣息的葉子煮熟消毒。

睡夢中的孩子彷彿嗅到了漂浮於村街小巷的棕葉香,甜甜地笑著。

早晨孩子們貪婪地呼吸著絲絲清香,帶著熱切的期盼歡快地飛在上學的路上。好象甜甜香香的糯米粽子已經滑落到癟瘦的肚子裡,餘香繚繞回味無窮。

在孩子細長的等待中,母親仔細清洗著片片碧葉,細細地包裹每一個粽子,用文火耐心的煮著肥胖的期盼。彷彿已經把所有憂愁苦難淘汰洗淨;把所有的母愛細細地包裹在裡面;把所有美好的祝願永駐孩子純真的心田。

又是一年棕兒香,面對商場超市裡琳琅滿目的粽子,我依然期盼兒時夢裡的絲絲醇香。

端午節週記11

今天是端午節,我吃過早飯就要出去玩。我拿出羽毛球跟球拍,準備跟爸爸去打一場羽毛球。我們來到了大院的'健身場上,爸爸站在左邊,我站在右邊,一場羽毛球賽就開始了。

先是由爸爸發球,爸爸發的球特別高,這不是有意的在刁難我嗎?我一蹦便把球回了過去,而爸爸出乎意料,所以他沒能把球接著。本想打我弱點的爸爸反讓我領先了一分,接著我發球,我就發到爸爸的反手位,結果爸爸又輸給了我。這樣你來我往的,比分緊緊咬著,我跟爸爸不分勝負。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中午的時間,我們只好鳴鑼收兵。

我們剛一到家,飯桌上已經擺上了一盤粽子。我剝開竹葉,輕輕的咬了一口,“哇!好好吃呀!”我讚歎道。裡面白色的糯米特別誘人,再加上裡面的豆沙真是好吃極了!我聽爸爸說,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媽媽對我說:“屈原真是太偉大了!他的愛國精神鼓舞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也延續到了今天。”我點了點頭。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啊!

端午節週記12

今天是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我想端午節應該是每個地方都有的吧,可老媽告訴我:"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這下我可明白了。

我與奶奶來到大街上,四處都會傳來熱情的喊聲。聽“賣粽子啦!甜的,鹹的,香噴噴哦!”但最令我注意的是小孩子了,他們的脖頸,手腕或足裸上都繫著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絲線,奶奶說,那是長命縷。

奶奶從大街上買了些艾草與蒜頭,中午12點,就拿出去放在太陽下晒,說是可以避邪。

晚上,一家人吃著飯菜,當然少不了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還有一道菜叫黃龍出海,老媽說:"今天是龍的紀念日,所以要燒這道菜。"電視機裡,小朋友們正在做遊戲,瞧他們的頭上畫著"王"字,身上還佩戴著五色香囊。

端午節可真是有意思啊!

端午節週記13

為了慶祝端午節,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帶一兩個粽子,並且還邀請張琰的媽媽教我們包粽子,我們都非常開心。

到了週五下午,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粽子,有豆沙棕、八寶棕、蜜棗棕……各種各樣。我帶的是豆沙棕、八寶棕,都是非常好吃的。第三節課一上課,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等著老師,老師進來說:“讓我們用端正的坐姿歡迎張琰的媽媽。”老師的話音一落,每個同學都坐得像一棵棵筆直的小樹。張琰的媽媽一進來,我們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張琰的媽媽先拿出粽葉和泡了一天的糯米,把粽葉折成一個三角形的漏斗,然後往裡面放上糯米、棗、葡萄乾,接著左折一下,右折一下,最後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好。把粽子放到鍋裡煮五分鐘後,就可以出鍋了。同學們個個吃得津津有味。

今天我吃上了自己包的粽子,比買的粽子好吃多了,心裡非常高興。

端午節週記14

今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從書房出來,看見奶奶在餐廳包粽子。於是,我好奇地跑過去,和奶奶學了起來。

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起兩片大粽葉折出一個角,再往摺好的角筒裡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點佐料,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話,接二連三地掉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幫我解圍,把糯米弄掉一些,這才使我“平靜”下來。經過一番小小的挫折,終於到最後一步——扎粽子了。我拿起一根粽繩,一陣五花大綁之後,交給了奶奶,可把奶奶樂透了。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一門手藝活,包起來還真不容易啊!

端午節週記15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由於政見不合被驅逐到偏遠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他報國無門,又不忍見自己的國家被欺負,就跳江自殺了。當地的楚國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還將食物扔進江裡,好讓江中的魚鱉吃飽,不要吃掉屈原的軀體。從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一年的五月初五汨羅江上,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比賽,人們還要包粽子、吃粽子。

每逢端午節,我家也要吃粽子,奶奶會包一些形狀各異的粽子。有方的、有長的……其中有一種粽子很小巧玲瓏,它的形狀彷彿一個個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個。粽子的品味也有很多種:有豆沙的、有蜜棗的、有紅豆的,還有鹹肉餡的。我最喜歡鹹肉餡的,剝開綠綠的棕葉,鹹鹹的肉香撲鼻而來,一個褐色的肉棕一會兒就被我“解決”了。那一塊塊小小的鹹肉使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端午節,有美味的粽子,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麼不喜歡呢?

TAG標籤:端午節 週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