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演講稿/列表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6篇

“擔當職責、履行承諾、心懷感恩。”無私的情懷讓感動留存心底,溫暖的雙手讓關愛灑滿大地。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6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1

尊敬的xx:

作為記者,職責神聖,使命光榮。在廣播電臺的工作中,聽眾看不到我們,但記者的職責在電波中傳遞。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著:通過電波,我們為不計其數的家庭找回走失的家人;通過電波,我們讓不計其數的財物完璧歸趙;通過電波,我們對被劫持的的哥發動全城搜尋;通過電波,我們為大面積燒傷的孩子在行車高峰開闢出一條生命的通道。

履行職責是幸福的,而我們也用行動詮釋著新聞工作者對於履行職責的義無反顧。20xx年2月11號晚上,一個抽泣的女聲的熱線進入直播間。女孩說她遭遇情感挫折,吃了50多片安眠藥。情急之下,主持人讓同事帶班,衝出直播間。經過一番周折,我們終於找到了女孩所在的酒店,並陪她一起坐上急救車到醫院洗胃。凌晨3:16,我們在微博上發出了這樣一條資訊:累,卻安心。姑娘,以後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這樣的危急時刻,熱線變成了生命線,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節目當中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此之前,也曾有一位男子打進電話說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了巨大困難,現在已經爬上了40多米高的訊號塔想要輕生,並表示自己只想和主持人傾訴,並且拒絕接受任何救援。我們在和110報警資訊核實之後,決定暫停直播趕往現場勸說這名男子,經過推心置腹的交流,這名男子最終決定接受救援,在當天凌晨平安到達地面。

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職責這樣的執著,我想是我們希望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能夠一直保持著善良、正直,永遠懂得互相關懷。

20xx年6月24日,我們的早間節目《交通網際網路》接到一位汪女士的緊急求助電話,病人在車上發病,病情危急!我們立即發動聽眾尋找汪女士所描述的'這輛車。汪女士只知道車型和車牌號,尋找難度非常大,但是節目一經播出,馬上有聽眾反饋發現了這輛車。

汪女士當時距離現場有十多公里,主持人詢問老人所需藥品名字後,馬上在節目中呼籲附近的聽眾給老人送去藥品“硝酸甘油”。 僅僅兩分鐘之後,藥品被順利送到。病人服藥之後當即有了明顯好轉,後來我們來到現場採訪,附近藥店老闆說,那一刻先後有近20多人來買藥,藥品的名字就是“硝酸甘油”。

二十分鐘後,我們又接到了汪女士的感謝電話。陽光灑在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裡。這種溫暖來自於你我中間的每一個人。

在我們中間,正是有著這些盡到本分的人、擔當職責的人、履行承諾的人、心懷愛與感恩的人,才能在困難中,有人站在你背後;在風雨後,有美麗的彩虹;在生死之間,有向你伸出的那雙手。我們願意用自己的肩膀架一座橋,讓人們有關懷,不麻木,懂珍惜。

馬丁·路德 金的那句話“我有一個夢”傳遍了全世界,今天的中國,有大大的夢想。作為一名記者,我們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自己微小卻堅定的夢想,這是一份用甘苦和汗水寫出的關於“愛”的夢想,在追逐這份夢想的路上,我們永不止步。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2

尊敬的xx: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為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著。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著窗戶,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床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臺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說,“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著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著把上百件高精尖裝置送到海底去取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說,甲板溼滑,裝置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裝置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臺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說,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取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資料,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重新整理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為什麼不用國外最新資料,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說:“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資料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說:“‘海六’為‘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說,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為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裝置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取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著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裡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睏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著溼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裡打下了永恆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的新聞工作者。貴州——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同時,她又是一個經濟相對滯後的地方。貧窮與落後,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手中的筆一次次顯得沉重,我心中的淚一次次奪眶而出,因為,我面對的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滄海一粟,然而,面對逆境,他們展現的卻是感天動地的堅韌與奮爭。因為這份源泉,我感覺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這些普通民眾;我感覺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實地傳達我所獲得的感動。

我曾經採訪過生活在喀斯特山區的山裡人,你們很難想像真正的貧困是什麼:那是苦捱歲月,了無指望;那是徹底的一無所有,被迫地聽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當加起來還不足10元人民幣……而這群山裡人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變山河,改變生活,他們的行為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與命運抗爭。我也曾經採訪過在許多人信奉“金錢至上”的今天、卻仍然將“勞動模範”這個似乎過時的稱號當作三代人追求目標的一家人。

坐在他們的中間,我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輕鬆和純淨。當他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數人已經久違的《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時,我的眼睛溼潤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脫世俗、淡泊名利,讓我真正看到了人生價值的取向。我還曾經採訪過響應黨的號召,離開繁華的都市,來到貴州,將青春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的三線工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們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沒有怨言,可我所看到的情景是:幾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了,他們仍然是聽著廠裡的廣播準時上下班。

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們今天的穿著,已經絲毫沒有大都市的氣息。這些三線工人中,很多是生產飛機的`心臟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卻一輩子沒有坐過飛機。今年春節,我親眼看見一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上海探親的三線職工不知道怎樣係扣安全帶,除了默默地幫他扣上安全帶外,我還能說些什麼呢?是這群善良而敦厚的人,教會了我什麼叫愛崗敬業、什麼叫無私奉獻。在這裡,我要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這位老媽媽叫楊家珍,今年已經70歲了,自從被丈夫遺棄後,她一直靠撿垃圾為生。

照片上的五個孩子,都是她撿垃圾時撿回來的棄嬰。13年前,她拾回了第一個孩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讀到了國小六年級。民政局的同志介紹說,楊媽媽很善良,她的行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寫一寫。於是,我去了楊媽媽的家。那天,孩子們都去上學了,在一貧如洗的家裡,楊媽媽對我哭訴:我不是要當人販子,也不想靠他們養老送終,我只是想,他們也是一條生命,養活了他們,興許還能為國家做點貢獻。楊媽媽哭著說,我也哭著聽。楊媽媽說,記者同志,你信不信,我現在做菜時,就是將油放在鍋裡過一遍就拿出來留著下次用,但孩子們需要營養,所以我總是一個勁兒地扒飯,儘量將菜留給他們,但孩子們懂事,總是搶著給我夾菜。

那一次的採訪,我的採訪本被自己的淚水浸溼了。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4

尊敬的xx:

隨著一陣急促的鈴聲,我習慣性的拿起了辦公桌上的熱線電話。這一天,是20xx年5月16日,這一天,是我從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回來後的第136天。在北京的兩年,我看到了很多大場面,以至於再次回到家鄉,心裡多少會有一絲不甘。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有時也會因為夢想與現實的落差而心生抱怨。但是在接到這通電話以後,我慢慢地變了。

來電話的,是隴東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馬院長。她告訴我,學院裡有一名叫曹月霞的女孩,成績年年名列前茅,只是從進校的那一天,她就拄著柺杖,走起路來特別費勁。而最近,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坐著輪椅去聽課了。按照學院的規定,曹月霞需要休學接受治療,但她只是哭,就是不肯離校。馬院長跟我商量,希望這一次我能和她一起到這個學生的家裡去看看。

這是一個叫做官亭村的小山村,這裡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曹月霞是這裡唯一走出來的女大學生。出門迎接我們的是她的姐姐曹紅霞,這個已經22歲的姑娘,看上去卻只有七八歲孩子那麼高。紅霞告訴我,她一生下來,就得了這種病,雙腿日漸變形,最終沒法走路了。爸爸媽媽帶著她四處求醫,還欠下了一身債。更沒想到的是,從國中開始,曹月霞也患上了和姐姐相似的病。這一段崎嶇的山路,別人走出去只需要個把鐘頭,可她一走,就是半天。

“田大哥,你看,這條路就是我夢想的階梯。國中的時候,我每天都要走,到了高中,每週往返一趟,而現在,我已經走不動了”。曹月霞含著眼淚告訴我,有好幾次走到一半的時候,她的腳就鑽心地疼。望著一望無際的大山,想著遙不可及的大學夢,她真想扔下柺杖,回去算了。但是,一想到還在家裡眼巴巴的盼著她回去講新知識的姐姐,一想到作為家裡唯一勞動力的媽媽,一想到兩年來身患重病還在四處為她籌集學費的爸爸,她就再也沒法退縮了。

這是一個命遠多舛的家庭,但這又是一個堅強的家庭。面對貧窮,他們不等不靠,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變著全家的現狀。姐姐紅霞,為了不給家人添麻煩,學會了用雙手走路,學會了洗衣做飯,天資聰穎的她,更是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妹妹在教室裡讀書,她便蹲在窗外跟著讀,妹妹在燈下寫作業,她便一頁頁的翻看著書本。就這樣,她跟在妹妹身後,一點一點的學完了從國小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從沒走出過大山的她,早已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悄悄地問曹月霞,為什麼當初不願意接受大傢伙的幫助。她說不好意思,也不希望別人用同情的眼光看自己。因為在她最自卑的時候,是姐姐一雙雙的繡著鞋墊,託爸爸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換點零花錢交給她。還告訴她,貧窮不丟人,別人的眼光沒關係,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短短的四個字,很快打開了曹月霞的心結。她告訴我,夢想,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責任。她希望用責任來支撐起這個家,像姐姐那樣,用樂觀的'心態去實現真正的夢想。

是啊,真正的夢想。作為一名記者,我的夢想不也是如此嗎?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需要我,我要用筆和鏡頭精準地報道她們的生活,把她們的故事傳播得更遠。

幾天後,我的這期節目《姐妹》播出了。短短一週的時間,社會各界的捐款就達到了24000多元。我們還報送省級媒體播出,通過微博、網站不斷轉發,讓姐妹倆的故事飛向了全國各地。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同行與我們展開了愛心接力,一篇篇報道講述著更多山區孩子們的故事。城裡的老師來了,在校大學生來了,愛心企業和公益組織都來了。大家帶著暖暖的愛心匯聚在一起,娃娃們的眼睛亮了。

一晃,兩年過去了,在我們的持續關注下,曹月霞的病情穩步好轉,並且順利的完成了論文答辯,帶著滿滿的感恩回到村子,成了一名國小教師。而姐姐紅霞也用自己的樂觀感動了鄰村的一個小夥。20xx年,他們收穫了愛情,今年教師節那天,他們有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貧窮從來不是獨行者,總是與老少邊窮相伴,與老弱病殘同行。越走進偏僻的山村,就會發現更多觸動人心的故事。兩姐妹的故事告訴我,窮並不可怕,最怕的是落後又落志。把志氣扶起來,把智慧立起來,有了這種精氣神,夢想總會揚帆啟航,貧窮遲早會遠離而去。

從北京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上,已有136天,我知道未來的路就在前方,與基層走得更近一些,與人們的心貼得更近一些,匯聚你我的力量,共同幫助,像曹月霞這樣的貧困家庭與全國的老百姓一樣共圓小康夢,一個也不掉隊。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5

又到九月,又是瓜車進城的季節。

每當我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看到暢通無阻的瓜車菜車;每當我在各個小區的門口,看到“歡迎瓜農來賣瓜”的橫幅;每當我在城市的街道兩邊,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臨時銷售區……我都會想起,我在8年前寫過的一篇評論,想起一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一萬斤西瓜。

那篇評論,其實就是個倡議書,是一篇關於號召市民多買西瓜的倡議書。

那是20xx年的7月,我們運城日報社的《黃河晨報》剛剛創刊4個月。那一年,運城的7萬多畝西瓜大獲豐收,但是,瓜農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不得不面對西瓜賣不了的難題。一車西瓜只能賣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一斤只賣兩分錢。就算這樣,瓜農的房子裡、院子裡、田間地頭,還是到處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個悲劇發生了——一位瓜農開著農用三輪車進城賣瓜,被交通執法人員扣住,還要罰款400多塊。他的妻子聽到這個訊息後,一氣之下,上吊自殺!這個突發事件,直接觸發了新生的《黃河晨報》的第一個重大戰役性報道——幫瓜農賣瓜。

作為值班編輯,我的任務是在前方記者報道完突發事件本身之後,起草一篇倡議書,將輿論焦點從突發事件向“解決賣瓜難”引導。

但是,直到領導要求交稿的前一天晚上,我仍舊毫無頭緒。西瓜,西瓜……半個晚上,我的腦子裡全是圓圓的西瓜在滾來滾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經種過七八年西瓜的父親,一個靠種西瓜給我娶來嫂子,給我換來從國小到中學學費的瓜農父親。寂靜的夜中,我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永啊,啥事?”一聽到電話中這熟悉的聲音,我的心頭一顫,一種莫名的感覺衝向頭頂。

西瓜,父親,我,數以萬計的瓜農……那一瞬間,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間的邏輯聯絡,找到了數萬瓜農和我之間的情感共振。那一瞬間,我深刻地領悟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了誰,我的筆到底應該寫什麼,怎樣寫!

“他們,從遙遠的村中顛簸而來;他們,在陌生的街道上四處躲閃……”當第一句從嘴邊流出,寫作就異常的'順利,順到正寫著這一句,下一句就在腦子中排著隊。

“就算我們的口才真的能壓下去幾毛錢的價格,但想想他們烈日下暴晒的汗水,想想他們西瓜賣不出去無奈的淚水,把那毛角錢給他們吧……”終於,在寫到這一句時,淚水,不爭氣地從我這個自認為冷靜客觀的“職業新聞人”眼中奪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筆,走到窗前,遙望窗外夜深人靜中的城市,彷彿看到了一片片碧綠的西瓜,彷彿看到了曾經年輕的父親,彷彿看到了和父親一樣的瓜農們……

第二天,這篇題為《市民多買瓜,瓜農早回家》的倡議書,刊發在《黃河晨報》二版頭條的醒目位置。

那一天是20xx年7月12號,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還沒起床,就被手機鈴聲驚醒——

“你是寫倡議書的記者吧,我40多歲了,還是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感動得哭了,文章寫得真好,我給你背兩段吧……”不等我說話,一位男子便開始在電話中,背誦起倡議書中的句子來。

請原諒我當時的淺薄和幼稚,在那一刻,我真得被感動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能背下我發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幾段話。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在外地給我打長途,激動地聊了20分鐘,只是為了表達對一篇文章的感動。

那位男子最後說:“我剛才聯絡了一家瓜農,買了他一萬斤西瓜,我讓他們明天把西瓜送到報社,送給你,就當是我替瓜農們感謝你吧……”

來不及辭謝,他就掛了電話。而我,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睡意全無。我躺在床上,靜靜地享受著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最美好的感覺。原來,就算作為一名最基層、最普通的新聞記者,就算是做著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驕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兩輛載滿西瓜的農用三輪車,真的就出現在報社門口。一萬斤西瓜啊,滿滿兩大車,不管是我個人還是報社,收下來都不是最好的決定。徵求了當事人意見之後,我帶著那兩車西瓜,來到河東廣場,將西瓜分給了市區的數百名環衛工。

如今,距離那次轟轟烈烈的賣瓜報道已有8年。但是8年來,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區設立“瓜果臨時銷售區”的制度還在繼續,小區向瓜車菜車開放的慣例還在繼續,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預先監測還在繼續……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議書,想起那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1萬斤西瓜。

一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

一次報道,感動得讀者送來一萬斤西瓜;一次報道,幫瓜農賣掉數百萬公斤的西瓜;一次報道,讓瓜車菜車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就是媒體上傳下達的力量!這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力量!

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再一次感受新聞理想的狂熱,與追逐理想的感動,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6

尊敬的xx:

我是個90後,參加工作4年,當時政記者才滿2年。今年7月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齡3個月。

選擇入黨的原因和我採訪過的一位老黨員董福財有關,他改變了我的新聞觀,甚至重塑了我的價值觀。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講講他的故事。

董福財是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20xx年的一天,我接到了任務,去北甸子村採訪董福財帶領村民植樹治沙的事兒。當時我心裡有點兒不情願,作為一名最關注美景、美食的90後,當時我覺得新聞也應該好看、好玩兒,畢竟現在是眼球經濟、收視率為王啊!可一個老頭兒在沙坨子裡栽樹的事兒,能吸引多少眼球呢?再說北甸子多遠啊!同事說那是遼寧省的最北端,傳說中的不毛之地。我就不明白了,這不是費力不討好嘛!

可真到了北甸子,我卻發現這裡樹木成林、莊稼連片,環境似乎沒有同事說的那麼糟,我把這個疑問提給董福財,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我們帶到了北甸子村和科爾沁沙地的邊界。剛下車,我一腳就踩進了沙坨子裡,董福財面對這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爾沁沙地告訴我,過去北甸子也是這樣,糧食畝產不足2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塊錢。就連1996年國家工作組考察時認為北甸子村不適合人類居住,曾建議整體搬遷!可董福財竟然拒絕了,他開始帶著村民在這片沙坨子上不停的種樹,這一種就是18年。

聽到這裡我就更疑惑了,“能離開這個鬼地方還能拿國家補償為啥不搬呢!”

董福財卻說,科爾沁流沙南侵的速度是每年5到12米,而北甸子村離省會瀋陽也不過只有150公里!沙子攆著人走,啥時候是個頭?

聽完這句話,作為一個以提問為職業的記者,我第一次為自己的提問感到了羞愧。

接下來的採訪中我陸續瞭解到,在他帶領村民植樹治沙的18年裡,北甸子村成活了300多萬棵樹,形成了一條長約15公里,寬約3公里的`林帶,森林覆蓋率從幾乎為零提高到了48%,把遼寧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北足足推進了13公里。

當初董福財擔心樹苗栽不牢,活不了。他就一棵一棵的親手檢查。這300多萬棵樹幾乎每一棵都留下過他的手印。我再一次疑惑了,老書記你圖啥呀?

同期聲:【“為了北甸子村全體村民平安幸福!”】

從前聽到這樣的話我會覺得是喊口號,可在那片茂密的林帶前,我聽出了這句話背後的分量。採訪結束回到單位後,這句話一直壓在我胸口,沉甸甸的。讓我覺得我必須做些什麼,經過慎重的思考,我寫下了入黨申請書,並且此後我的鏡頭裡多了這樣一些身影:有20年騎壞19輛自行車,跑診57萬公里的鄉村醫生陳志剛;有騎馬37年,走鄉入戶為鄉親們排除用電故障的馬背電工葛春;有從業19年,巡視里程可以繞地球六圈的護林員莊守軍…

隨著這些身影越來越多,我腦海中有些東西越來越清晰。我知道自己當初申請入黨的選擇是對的。

今年3月初,我再次去北甸子村採訪時,董福財因為肝癌晚期陷入昏迷,已經不認得我了。他的老伴兒告訴我,2002年董福財帶領村民修路時,意外受傷摘除了脾臟。這10多年來,他一直拖著少了脾臟的虛弱身體,起早貪黑帶著大夥兒種樹、修路、搞養殖,如今村裡糧食畝產近千金,村民人均年收入上萬元,可他自己家的磚頭上卻還是磚頭壓著油氈布。十幾年的過度操勞讓他本就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最終患上了嚴重的肝病。

我雖然震驚,卻不再疑惑他圖啥,因為這一次我明白他的信仰。

20xx年3月21日,董福財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村民富了,我才富。這句諾言,最終只兌現了一半。

董福財的事蹟被阜新廣播電視臺最先報道後,在遼瀋大地乃至全中國迅速傳開,他先後被遼寧省委宣傳部追授為遼寧好人·時代楷模,省道德模範,並被提名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今年七月,我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宣誓儀式上,我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董福財的身影,老書記我希望你能看到,作為一名記者、一名黨員,我將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和傳播千千萬萬個和你一樣的人。

因為這份信仰正在被我們更多的九零後,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