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9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9篇)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小到大接觸的古典文學著作很多,優秀的文學大師亦不少,然而每讀餘華,總使我潸然淚下。他的作品不是最優秀的,卻是最讓人觸動心絃的。

餘華在很多作品中傾注了濃烈的情感,既書寫著苦難,又書寫著溫情,有苦難的地方總是有溫情的存在。他的作品,除了能給你感動,還有一種能使你砥礪奮進的力量,我相信這是每一部文學經典都隱含的功能。小說《活著》是以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對“我”進行傾訴的方式回顧了他的一輩子,講述了福貴不僅經歷過動盪的社會和歷史時代的變遷,還經歷了與每個親人、朋友的生死別離,到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生活。文中的苦難生活雖然無處不在,但整體卻營造出一種在大苦大難中相濡以沫的溫情。讓讀者感到既辛酸又樸實,無不為之動容。

其實餘華並非是單純地書寫苦難,而是想通過苦難來寫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主人公在面對苦難時頑強不屈的精神。在抒寫人生苦難的同時,也在描摹他們生活中的希望和溫馨,而這一連串苦難中的溫情,正是福貴戰勝苦難的重要精神支柱。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一種命運無常的苦難,活著的人活著就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困境,一個人更應該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和樂觀的心態。

讀餘華的作品,總使我想起魯迅。正如魯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雖然他們身處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作品中關注社會人生的動態和人生價值,並且都在作品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憫和人文主義情懷。餘華的小說給人恆久的溫情,就如夜空中的明星,儘管渺小,總能給人在黑暗中帶來明亮的希望。此刻,苦難已不再是簡單的肉體能感受到的苦難,更多的是苦難中在精神上與命運鬥爭的痛苦與無奈,甚至是超越精神的苦難。餘華把他的人生理想與期望付諸於苦難書寫中,通過寫實的手法細緻刻畫底層人物同命運鬥爭時展現出來的人性的溫暖,這是他憐憫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底層人民所摩擦出來的。文字簡單質樸,卻充滿了溫暖與關懷,救贖與勵志。閱讀他的長篇小說,猶如上帝般俯視著芸芸眾生的一切,感受人間冷暖與喜怒哀樂,直擊人性最深處。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閱讀不同階段的文學經典,每一部作品的背後除了固有的學術,更多的是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們慶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不用飽受飢寒,但我們能夠通過一部部文學經典,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2

《活著》這本書,餘華寫得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靜,面對書中老人的一生經歷,心裡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少年去遊蕩。老人叫福貴,年輕時嫖賭敗家,仗著幾代家業,不聽長輩教誨,辜負對他百般忍讓,如故跟著他的妻子,最終賭光了幾代人的積蓄,所有的風光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晴天霹靂,將這個把靈魂都置於嫖賭中的少爺劈醒,才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中年想掘藏。命運似乎因為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後接連著喪父,為母抓藥是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為聾啞人。後來人民公社成立了,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歸了人民公社。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而且日漸嚴重。福貴一家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於採血事故,為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於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就剩富貴和外孫相依為命了。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遊蕩在社會這個海洋裡,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貴只有受著命運的擺佈,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著,就像小船隻有隨著波濤時起時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讓自己陷下去一樣。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上書後為他感嘆。是他強忍著親人生老病死的天災,社會灰暗的人禍的力量,一種“忍”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著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過於乏味,讀九年級的時候,日日夜夜想著盼著畢業,以為過了會考這一關就可以鬆一口氣了,只要熬過九年級,接下來就是輕鬆愉悅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著國中畢業了,可這卻是高中的起點,還來不及暢快的舒口氣,又得咬緊牙,開始高中的馬拉松了。我曾問自己,這麼苦是為了什麼?卻總也找不到結果。福貴的一生似乎讓我有些明白。這就是生活。

身為一個剛步入高中的學生,我經歷的磨難是少之又少,與大人比,與福貴比,與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麼呢?國中堅韌是為了會考,那麼高中堅韌便是為了大學聯考。我們應該少抱怨,腳踏實地的前進才是正道。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3

第一次讀完《活著》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本身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著》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為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著》,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著本身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著的艱辛,活著的痛苦。“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著。”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洩,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著》,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著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著的含義。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著》,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本身。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麼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4

早上泡在圖書館看完了餘華的《活著》。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著頭暈,我好像觸控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著,只能眼睜睜看著,心發憷。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著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著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裡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著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裡流著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5

上師範的時候現當代文學老師就給我們推薦過餘華的《活著》一書,當時看了一部分,覺得不是很喜歡,太過壓抑和苦悶,今天回想起來也許是年紀和閱歷的原因吧。今年寒假開始的第一天去逛書店,準備買一些書打發寒假單調枯燥的生活,很巧,一眼就看到了《活著》,於是,上學時候的美好記憶被勾起,毫不猶豫買下了它。

回到家,從五六本書中間抽出《活著》這一本,躺在床上,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將它讀完。說老實話,我讀書比較慢,喜歡邊讀邊品,看看作者的語言妙在何處。可是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它的故事情節非常緊湊,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等細膩的句子很少,作者餘華的敘述手法非常直白樸素,沒有任何的煽情。在他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苦苦掙扎,主人公福貴經歷的每個悲劇都是痛苦的,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令我在讀的過程中都感覺透不過氣來,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正如美國《西雅圖時報》的評論所說——“《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沒有那種功力去評論《活著》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除了看過作者餘華的幾篇不同版本的自序外,也沒有認真查詢資料研究過作者。但我分明看出了本書給讀者提供了一種理念,即如何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主人公福貴雖然有著種種惡行,但是在的大背景下還是學會了如何生活。且看小說的結尾,那可真叫人難忘。敘述者看著老人和他的牛,一隻名字叫福貴的牛,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獨自一人:“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這樣的結尾有什麼寓意呢?餘華在日文版自序中的最後一句話也許會給我們啟示:“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

我們的一生也窄如手掌,可是我們能否讓它寬若大地呢?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著呢?我想,讀完《活著》我們是該思考活著的意義以及如何活著。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6

羅曼·羅蘭《名人傳》包括三個人物傳記,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

結合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約翰·克里斯托夫》,更能理解《貝多芬傳》講的內容。可以說約翰·克里斯托夫基本上以貝多芬為原型,加以作者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創作的文學作品。

理解托爾斯泰的一生,要讀一讀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學作品中,甚至包括他所塑造的人物是以客觀現實中的人為基底。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建築師,繪畫家和詩人,他的代表作品:《創世紀》、《大衛》、《奴隸》、《摩西》、《西斯庭教堂天頂畫》,早已成為不朽之作。

《名人傳》講的是這三個“天賦異稟”的人,羅曼·羅蘭客觀地描述他們的人生。

天才的一生閃耀著五彩光芒,同時也充滿著痛苦與艱辛,其實他們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過著舒適、閒暇、愜意的生活,而是他們的生活充滿著飢餓、痛苦,與無休止地勞動。

細想一下,這不就是我們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他們的人生遭遇,還不如我們。今天通過《名人傳》,讓我們從“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人生,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來面目並仍去愛它。”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7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

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1792年手冊)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矮小粗壯,骨架結實。他於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恩。父親是個沒有才華、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傭,她是一個廚師的女兒,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貝多芬的父親。

貝多芬4歲時被父親用暴力強迫學習音樂,試圖把他培養成神童。不負父親的期望,苦難的貝多芬11歲時進了歌劇院,13歲時當了管風琴手,1786年他失去母親,17歲時成為一家之主,擔負起家庭經濟的重任。

悲慘的童年經歷並沒有給貝多芬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令人觸動的是他的耳朵出現了問題。

1796年到1800年,他的耳朵晝夜不停地嗡嗡響,重聽問題嚴重起來。貝多芬不想讓人知道他耳朵的情況,仍然堅持音樂演奏和指揮,直到一場演奏會,貝多芬的指揮造成尷尬的局面。

約1819年開始,貝多芬聽力完全喪失。

喪失聽力,對一個音樂節來說無比殘酷,它對貝多芬的人生是致命的一擊。可是貝多芬沒有屈服,他心中還懷有希望。

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同一時期的作品,有第十三號《悲愴奏鳴曲》(1799年),也有歡快的《七重奏》(1799年),清澈的《第一交響曲》等。

殘酷的現實並沒有打敗貝多芬,他在讓心靈習慣痛苦。不僅肉體上的苦痛,精神上給他帶來打擊的是愛情的欺騙。戀愛兩年後,他愛的女子嫁給加倫貝格伯爵,這對貝多芬又是毀滅性打擊。

折磨、痛苦、殘忍、絕望,令貝多芬幾乎失去生命,可他那堅強的性格不會向命運屈服,他又在音樂上創作出不朽的傑作:《葬禮進行曲》的《奏鳴曲》(作品第二十六號)、《月光曲》的《幻想曲》(作品第二十七號)等都是他在1802年所寫的偉大作品。

貝多芬的悲慘人生遭遇告訴我們,面對不堪的命運,我們應選擇心懷希望,執著地勇敢面對。

比起貝多芬,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幸運的,可有時我們還在糾結在雞皮蒜皮的小事情之中。

在如此悲慘境遇下,貝多芬依然堅持創作,聾了不算什麼,憑著對音樂的感知,他仍能創作出傑作。失去愛情也不算什麼,至少活著能創造價值。

對於我們,又何談藉口,何談抱怨呢?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8

《米開朗基羅傳》,貝多芬分別用三個篇章,五個小標題來敘述。從標題構成及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基本瞭解米開朗基羅的一生。

上篇《鬥爭》分三個小標題:力量、在崩裂的力、絕望。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出生於卡森蒂諾的卡普雷塞。他出生後被送給一個石匠的妻子餵養,所以他開玩笑說:“他當雕塑家的志向源於這石匠妻子的乳汁。”

他去學習,據說老師嫉妒米開朗基羅,一年時間師徒分道揚鑣。同時,米開朗基羅被自己的才華所折磨,樹立仇敵,備受嫉妒,悲哀和糾結成為他一生的主旋律。

他糾結,他痛苦,在於他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單槍匹馬地去幹。他想幹的事情有許多,但對雕塑來說,這是一件需要耗費精力與時間的工作,米開朗基羅被承諾壓著,他焦慮、愁苦,與絕望。

羅曼·羅蘭這樣評價米開朗基羅:“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不得不同嫉妒與仇恨進行鬥爭。”

這是天才米開朗基羅的一生,他在糾結與痛苦中度過。儘管他的才華已經超越他人許多,但他仍免不了受到權貴的驅使,受到嫉妒的困擾,與仇敵不斷鬥爭。

他一邊施展才華,雕塑、繪畫作品,一邊迫於生活的壓力左思右想,受其困擾。這是矛盾的一生,也是平凡又偉大的一生。

我們又何曾不似米開朗基羅一樣,因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所苦惱,疲於應對家庭中婆媳關係、親子關係,迫於經濟壓力做著不喜歡的工作等等。

我們也始終處在一種糾結與痛苦的狀態中,甚至感覺到無法從中抽身。這個“結”該怎麼破?

我們應從向外尋求探索轉到向內修養身心,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做事情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平和,修身養性,做好自己。

  勵志類讀書心得體會9

帕斯卡爾的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大自然中最脆弱的,但那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我們全部的尊嚴都包含在思想之中,讓我們好好地去思考吧,這就是道德的真諦。”

縱觀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他的身世是悲慘的,他的長相其貌不揚,他不停的思想,並不斷的否定自己的思想,再提出更“前衛”的思想。

托爾斯泰不滿兩週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失去父親。他在五歲時,第一次感受到“人生並非一種享樂,而是一種沉重的勞作。”

他長得像猢猻一樣醜陋,臉又長又厚又粗獷,兩隻小眼睛深陷在眼眶裡,鼻子寬闊,嘴脣厚,耳朵大。他曾因長相而絕望,但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絕對的真誠”救了他。

托爾斯泰的作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同時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融合在作品中。

比如《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他總是在想,總是在尋找活著意義,皮埃爾想的勁頭就像托爾斯泰一樣,尋找更好的思想解救現實生活。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活脫是托爾斯泰自己。列文和吉娣的鄉村愛情生活,就像托爾斯泰和他“作家的夫人”的生活,彷彿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思想”是托爾斯泰的人生主題,他在作品中思考,他在閒暇時思考,他在忙碌時思考,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他的思考建立在俄國曆史和現實基礎上,所以列寧評價他:“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從一個“天才藝術家”身上,我們可以學習這種“思想”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做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我們不應像“行走的軀殼”一樣,遇到事情得過且過,不願思考上進,那我們的人生還有何意義呢?

做一個有思想、真實、坦誠的人,是生而為人的基底。外表美醜、原生家庭等客觀因素,並不是決定人生價值的主要條件,而“思想”才是。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在乎他的長相,他的身世,而更多的在於他的思想,他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有時候想想我們工作、生活的意義,感覺周而復始,枯燥無味,可是如果我們從能夠幫助到他人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會感覺高興,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

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進而做一個有貢獻的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是我們從《托爾斯泰傳》中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