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1

《為"真學"而教》這本書是馮衛東教授的新著,我很慶幸自己能第一時間讀到這本書,這本書中關於教學的理念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學習無處不在,像呼吸一樣自然,學校或教室裡所進行的學習是一種特例,本書主要圍繞課堂上的"真學"展開,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講了"確立三個重要"真學"理念。中篇主要討論了六種典型的"假學"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種有效的"改課"措施。"真學",從兒童立場出發,在質量與效率的和諧共生中發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和學生獲得來衡量。它們分別是真學的起點問題、真學的發生生態或過程問題、真學的效果及其評價問題,有著從起點到終點的鮮明脈絡。告訴了我們學生學習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從教的視角看它,看教師如何促成學習的真正發生,並用實際課例來研究"真學"方法,有利於一線教師結合自己教學進行思考與改變。

"授人以漁,不如助人自漁",學科知識是有溫度的,教師要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情感,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奧祕,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我很幸運聽過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的一節課,她講的是"平均數",她從一開始上課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再給出學生一個比較開放性的問題"你心目中的平均數是什麼樣子呢?"學生開始活躍起來,這個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產生興趣,然後就有學生說到了全班的考試成績,全班同學就圍繞著考試成績去探索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學生的每一個人的觀點都能讓吳老師發現一個問題,再引導學生去解決這個問題。整節課學生都在積極參與學習,學生完全沉浸在課堂中,都沒有注意到下課時間,"真學"就這樣發生了。

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級數學,當我講"平均數"這一節是,我就模仿吳正憲老師的課,由於個人原因,課堂效果沒有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效果那麼好,但是我能感覺到要比我以前的課堂效果好。曾經我只是在教知識,而現在我在教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教學生會學習。我個人認為這就是馮衛東教授所說的"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才會有"真學"。學生如果不能籌劃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麼。事實是,學生能學到很多很好的`東西,除了得益於來自教師的"漁",也肯定得益於自悟自得的"漁"。知識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裡和怎樣獲取它。方法作為一種知識也是如此,教師常常不必告訴學生"哪裡"和"怎樣",而要鼓勵他們去發現與建構。

三流教師教知識,二流教師教方法,一流教師教思想。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學會"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僅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這就需要教師要尊重兒童,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兒童的心靈做教學!從兒童立場出發,才能瞭解兒童,才會有"真教",有了"真教"才會有"真學"。

現在,每當我準備上課時,都要想想馮衛東老師所說的六種"假學"情景,觀察自己課上是否有"真學"發生,只有有了"真教"才會有"真學"。"真學"是衡量教師"真教"的標準。我要為"真教"而努力。本書讓我在教師的成長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2

作為一名教師,讀馮衛東院長的這本《為“真學”而教》,真是內心慚愧很多也思考很多。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難的”,難就難在學生是否“真學”,而老師又是否“真教”。這兩者是否真正的存在和諧的發生。

首先,要明白何為真學,真學即讓學習真正的發生,真學要有真學的理念,一真學,從兒童立場出發;真學要明白兒童是學習的主體,那就要求我們從兒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學習,思考學習,不能以我去想兒童,而是迴歸“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兒童的那方思考學習本身。

二真學,在質量與效率的和諧共生中發生;在當下的教育現實中,很多教師不得不面對課堂質量和課堂效率的問題。教育不僅僅在於灌輸給孩子知識,唯恐知識量的不足,這樣的後果必然導致教育質量的短缺,在教育效率和教育質量兩者之間,應以質量為先,以質量為重。重視教育質量才是真正的實效教育,重視教育質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學,依據一定標準和學生“獲得”來衡量。如何真正促進學生有效的,優質的學習,如何去衡量我們的課堂和教學有沒有真正的發生,教師教學所遵循的一定標準和學生的“獲得”會給我們參照和考量。教師教學的衡量標準就是最主要的三標即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課堂評價標準。而學生的“獲得”則指學生的增值,這個增值不僅僅指知識,還包括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方面面,學生的學習動力的增長,學習到的方法,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意義收穫。這些都會告訴我們是否是真學和真教。

我們需要真學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會轉化成教育的動力,提升教育行為,但好的理念更需要我們以實際行動展示和表現出來,化思想為行動力!

其次,真正的認識真學,就必須瞭解“假學”,追問假學情形,問為什麼,尋找根源,打假歸真。

最後為真正的教學而行動,踐行有效的“改課”舉措。

教師課堂上應激發情意,充滿讓學生想學的能量;要在學習過程中培植自覺,在學會中會學;理解傾聽和傾聽教育;發生經歷,展開“讓學”路程即把學習過程交給學生,讓他們更多的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改造問題,使學習深入,高質量,富含思維內涵的提問才是對學生素養的智化;用好錯誤,鼓勵再學的信心,鼓勵學生認真的犯錯,犯值得犯的錯;注重玩與動,努力驅動學生玩動,走向樂學勝境。

  為真學而教讀書心得3

每每作課之後,總希望有人能給自己的課以指導,給出評價也指出優缺點。猶如良醫與疾病,雖不能藥到病除,立竿見影,但起碼確定了方向,而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即使病去如抽絲,畢竟在前進,在走向健康,絕比悶頭行走而不知所為、不知所進好。教育教學工作也一樣。

讀了馮衛東的《為“真學”而教》就有一種得到指導,得到開化的感覺,而這些都是從未被覺察到的,很佩服,有一種頓悟,也有一種耳目一新,但更多的是對教學也有了一種更清朗的認識。

我很接受馮老師所說的“真學”與“假學”的評說和界定,否則,同樣的學習環境,同樣的授課老師,為什麼有的學生學得好,有的學生卻收穫甚小,這裡除卻先天因素而外,定是真學利於成長和發展,而假學既不利智也不增能。特別是馮老師把“學習到底是怎樣發生的?”這一問題的視角切換到“教”,切換到“教師是如何引導和促成學生學習的真正發生的?”尤其感興趣。由此共鳴,便牽引著我非常感興趣地去“悅”讀他的十八條建議。

由此忽而警覺,閱讀也有真閱讀和假閱讀罷,因此沉下心來慢慢看,細細地品。都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同理,因數量有限,這本《為“真學”而教》老師們需要分批次閱讀,我屬前期拿到書的,因而有了閱讀的緊迫感。每天幾十頁,邊讀邊記筆記。原想只按學校要求,只做五次筆記便可,但讀著讀著有很多東西都感覺很新穎,對自己非常有點醒和提示作用,因而忘記了筆記的次數,只管記下,唯恐書不在手邊時,那些好的東西被忘卻。

粗略讀完,合上書本的時候,有些東西確乎是被忘記了,但也有很多東西沉澱下來,不必記憶,已然留存於心了。因為這些才是最寶貴的。也許是“曾經”被提起,是過往被點醒,是問題被矯正,更是突然的給予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和完全不同的方向感,使我猛然頓悟:是哈,確實是這樣的。於是這種收穫和共鳴便成了順暢閱讀的動力。下面隨手採擷記憶之果,算是對閱讀的一種梳理吧!

一、要效率更要講質量

馮老師在“建議二”中說,效率和質量不是一回事,這真是行家裡手的見地,於我有一種被點醒的作用,有些想法漸漸從朦朧與迷糊中清晰起來。使我感覺到,教學中我們往往追求高效的課堂,高效的活動,常常奔著數量、速度的目標使勁了,但是質量如何就沒太在關注之中。比如,常常催著趕畫一幅畫,趕製一個手工作品,總想著當堂完成比較好,結果只能粗枝大葉匆匆收尾。而很多藝術創作更可能需要的是慢工出細活,需要慢慢地去琢磨去建構。

二、“多多”並非“益善”

一度很崇尚觸類旁通,多多益善,以為課堂中給學生的越多越好。以為,給了,學生便能得到,實則是不然。於今,在這個資訊迅捷的時代,訊息的取得已經變得唾手可得,而選擇才變得更加重要。如果教學還沉浸在貪多求全中,課堂時間就會被淹沒在過多相似的聯接中,使知識體系碎片化,使教學總在像急急地趕路,而忘了趕路的目的是細細地、慢慢地看一路的風景,而不是匆匆到達下一個再下一個驛站。這樣,何異於小猴子掰玉米,再見到下一個好吃的,手中的便馬上丟棄了。忙了半天,其實所握少得可憐。正如馮老師所說:“教得過多,必然是出多入少,予多而得少,學多而化少,學多而終少,因多而致少;還會沖淡乃至湮沒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啊,教學只能如蜻蜓點水,學生不入心學習也就沒有知識的真正生成。因而,教學就更加需要藝術性和科學性,也更需要教師以少勝多地教。馮老師給我們的有力指導便是“少是濃縮的少,少是有力的少,少是引人的少,教其實不是交給,而是引出,就像過去農村抽水泵灌溉,先往水泵裡倒一桶水,是為了引出一川水。一桶水很少,一川水很多,理想的教學亦如此。”

三、“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學

以前,很羨慕和欣賞“行雲流水”般的課堂,課上得順,學生學得順,沒有冷場,沒有滯澀,順風順水,師生皆輕鬆快樂。但馮老師告訴我們,這樣的課堂很可能是多次預演的偽課堂,很有可能是教師一己才情的盡情展現,更可能是隻有部分優秀學生展示的課堂,而大多數孩子是被忽略了的。想一想還真是。記得某次市裡的老師送教到縣,幾位女教師都上得順風順水,可圈可點。只有一名男教師的課上得像拔河,時不時地需要師生費些力氣才能“過關”,這樣,課堂節奏當然就有停滯現象,在思考、等待和點撥中才得以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有磕絆,有停頓,原以為是預設失誤,是課堂不順,但現在想一想,這樣的課不正是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正能給學生以幫助的課堂嗎?!那些一提出問題,學生都能答得上來,一做練習都會的課,可不就被比照得成為了複習課了唄!這樣想來,跳一跳才能夠得到果子,吃起來其品質和味道一定更好吧!

能給我以點醒和指導的如上述三點的例子還有很多,書中馮老師的教育理論是在他的實踐與思考中昇華,現在,又復走進閱讀者、實踐者的心中和行動中,這便是馮老師的成功,便成為我悅讀的快樂,因為欣悅於有收穫。比如:上述幾點,比如自己還沒有提到的“真學,從兒童立場出發”“大成若缺”“碎問”、“傾聽”、“‘玩——動’走向樂學”……等等,它們隨著鍵盤的敲打很自然地從頭腦中流出,只是“變”成了我自己的“顏色”和“味道”,變成了我自己的感覺和感悟。那麼,它便必將會流存在我教學的理念與行動中。欣慰此收穫,期望後有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