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音樂課講座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課講座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課講座心得體會

音樂課講座心得體會1

今年春天,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巨集教授在中組部培訓中心為廣大學員作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題為《走進音樂的世界》的講座,而我有幸作為學員兼音樂愛好者聆聽了周教授的講座。在近三個小時的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周教授的講座妙語連珠、形式生動、內涵豐富,從音樂欣賞聊到藝術的功用,進而談及人的感效能力的開發。他精彩的講座博得了滿堂喝彩。這裡,我僅對他講座中的一些觀點和內容提供了一種哲學理解的維度。

周教授以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開始了他的話題。對於這段千古以來傳為佳話的知音難覓的故事,周教授給出了他獨特的理解:俞伯牙痛失知音後知音難覓進而摔琴的行為是不可理喻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傳達出這樣一種審美誤區:懂音樂者應當能聽出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具象之物,如高山、流水。千百年來,“高山流水”給聽者造成了主觀上的審美壓力,人們對於那些沒有唱詞的純粹音樂懷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似乎只有懂得了音樂表現出來的內容才算聽懂了音樂。周教授不禁發出了“音樂何須懂”的感慨。

其實,道理很簡單。音樂不是造型性藝術,所以不能直接傳達視覺形象;樂譜不具備語義性,因而也不能直接傳達思想概念。相比繪畫、雕塑等,音樂是藝術形式中離現實的感性直觀形式最遠的。而正是音樂這種超脫於具象之上的純粹性,所以黑格爾將音樂視為藝術的最高形式。所以,藝術不在於表現物與實在的相符,如中國畫的潑墨寫意之風格追求的恰恰是遊離於具體情景之上的那種特定的藝術語言所展現的美感。因而伽達默爾說:“藝術的使命不再是自然理想的表現,而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自我發現。”

如果說藝術不必追求對現實的真實寫照,那麼是否意味著藝術只是天才的無意識創造,藝術作品只需要具有一種形式美,只是一種康德所謂的“趣味”,從而徹底地與道德、意義無關呢?這種審美區分的觀點抽掉了藝術作品裡的非審美要素,如目的,作用,內容和意義等,即一部作品向我們展現的一切理解條件,剩下的只是純粹審美條件,在這個意義上藝術成了“博物館式的藝術”。如果說這種對藝術的理解是一種偏見,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藝術作品呢?這就涉及到了藝術作品的本體論意義。

接著,周教授為我們講述了音樂史上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上述問題。芬蘭籍古典音樂家西貝柳斯在創作出《芬蘭頌》的時候,芬蘭還處在沙皇俄國的統治之下。《芬蘭頌》上演後就遭到了沙皇的文化檢查官的審查,他們聽出了這首曲子曲子所蘊涵的反抗精神,於是這部傑作就被禁演了。

其實,全曲僅有7分鐘,沒有一句唱詞,憑什麼就認為這是一首具有特定內涵的作品呢?於是,周教授把這段純音樂播放給我們聽。結果,我們學員的感受與沙皇俄國的文化審查官驚人的一致:我們從樂曲的各個部分分別聽出了苦難、抗爭、覺醒、勝利等思想內容。站在文化審查官的立場,似乎我們是理解正確了。但問題是,原作者西貝柳斯從來就沒有說過這首曲子要表達什麼內容!那麼,我們理解正確與否的標準又在哪裡?正是基於此,周教授評價道:“理解音樂何須要正確?在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體驗重於理解,理解得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樂當中獲得豐富的感受。”

的確,理解藝術與體悟宗教的直觀方式無法用科學與常識的邏輯作出正確與否的判斷。在此意義上,我們的確可以說,有多少觀眾就有多少哈姆雷特。但是,我們試想,如果我們是那個時代的芬蘭人民,身處在外國屈辱的統治下,聆聽這首《芬蘭頌》的時候,相似的處境與經歷必然會引起我們相似的藝術體驗,而這正是人的共同感的體現。

藝術的欣賞者面對藝術作品的忘我的陶醉,他們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體驗以一種非概念式的朦朧形式與藝術作品相結合,他們在《芬蘭頌》中窺見了影影綽綽的自己,發現了這個苦難而真實的現實,聽到了振奮人心的激勵,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使得藝術改變了他們自己。不知是為什麼,真正藝術的美總是能引導倫理的善,這正是藝術的力量所在。張世英先生也認為,審美意識是優先於道德意識的`,善是美的必然結論。正如偉大的古希臘悲劇,它那悲壯的行而上的酒神精神仿似女巫的咒語把觀者的心蠱惑,觀者進入悲劇的情境其實是觀者重新置身於意義的連續性中,觀者在悲劇中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這是悲劇美的倫理功用。

所以,在藝術的體驗中存在著一種意義豐滿的過程,一部可以稱之為藝術的作品一旦誕生,也就進入到了歷史的解釋學迴圈中。我們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傳統中對同一部藝術作品有著我們獨特的解釋,這些帶有著深深的時代和文化烙印的解釋不是這部藝術作品之外的單獨存在,而是參與到這部藝術作品的意義構成中來了,使得這部藝術作品越來越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歷史上《芬蘭頌》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過推動作用,如今的《芬蘭頌》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遠遠超出了西貝柳斯創造這部作品的那幾頁樂譜所承載的重量。

最後,讓我們聽從周教授的呼喚——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為我們的靈魂尋找到一處純潔而優美的避難所。

音樂課講座心得體會2

音樂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它記載並傳承著人類的燦爛文明,讚美並譜寫著社會進步的輝煌篇章。等待著,期盼著,終於迎來了一位老牌音樂人對音樂的獨到賞析:20xx年1月8日,西岸藝術館的郭老師繼續推出他的經典系列講座“大正音樂講堂”,熟悉的旋律背後的罕見故事、探索音樂要義的藝術光芒,整整兩個小時的公益沙龍,近百首古典懷舊音樂毫無保留的豐富著我們的情感,愉悅著諸位聽者的身心!

自古到今,無論是搖籃邊的催眠曲還是葬禮中的哀樂,無論是宗教儀式中的祭祀音樂還是勞動中的呼喊號子,音樂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命歷程,譜寫著人類的生命之歌――那麼,問題來了:音樂如此陪伴我們的人生,聽了如此多的好音樂,我們到底聽出了什麼?

這也是郭老師一開始最先丟擲的一個話題。當節奏震動著我們的耳鼓時,生活中的一切彷彿融進了一個個的音符之中,可我們是否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象或情感?當聽完維瓦爾第的《四季》,看著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匯入了旋律,我們突然發現,只要能將因為細心聆聽而得到的快樂和幸福保留下來,充實了我們的生活,就夠了――何必懂得太多音樂內部的一切?或者,只要培養出了具有音樂的耳朵和熱愛音樂的興趣,能夠傾心的去感受音樂――我們自然能聽懂音樂!講座當中穿插了很多情感之聲、自然之韻,正是因為千百年來有了它們的存在,人類的文明才會如此的燦爛輝煌!就如戰國時期的荀況曾經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之,故人不能無樂。”

磅礴的氣勢、恢弘的音響,感謝郭老師的巧妙搭配,使我們聽得滿意十足,就連良久之後的回味都是一種神奇的體驗,如果非要用挑剔的眼光再評價一句的話,那便是時間為何不能再過得慢一些呢?

音樂課講座心得體會3

今天,非常有幸,我們聽到了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的許教授,和來自江蘇教育學院談教授的精彩講座。兩位教授各具風格,許教授談吐幽默,她的關於《構建和創新優質音樂課程》的講座,讓我們耳目一新。許教授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根據我們的問題,展開討論,並一一做了解答。讓我們對於音樂教育的概況,以及課堂教學、遊戲設計等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瞭解。她毫不保留的,將一些實用的小遊戲傳授給我們,感覺既實用,又很有創意。為我們以後對幼兒實施特色教育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許老師60出頭的模樣,但她眼神犀利,始終閃爍著教育的.智慧,一種灑脫、睿智的感覺油然而生。講座中,她不時地給我們示範性的語言,那種對孩子的喜愛,對教育的熱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聽許教授的講座,讓我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智慧,明白了與孩子更加親近的好方法,明白了自己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府下身來,瞭解孩子們的真正需要,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遊戲的快樂,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與許教授不同,談老師氣質優雅、她的講座始終閃耀著她較高的音樂素養。講座開始,在給我們講一音樂案例的時候,她清唱著歌曲的優美旋律,嗓音清澈,悅耳,如執教教師一般,熟悉活動內容。這充分顯示了談老師在理論導師的前提下,更是一位深入教育一線研究的研究型教授。她的講座讓我們瞭解了音樂教育中的實際障礙,由於理論加實際,對我們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她從教具的合理運用,到教材的大膽改進,讓我們瞭解了科學運用教學具的重要性。這與園長跟我們談得“靈活使用教材”相一致。

談老師的講座,讓我充分體驗到了音樂教育的美,和諧的旋律不能打破,和諧的師幼關係可以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性的提高;要合理的運用教材、教學具,充分發揮教材、教具的作用,掌握好“有效”二字,才是提高音樂教學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