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論教育轉型教育心得

日前參加了一個全國國小校長研討會。會上,校長們普遍有一種焦慮和迷茫的情緒。一方面,家長和學生追求高質量、公平的教育,校長們擔心眼下的師資水平還難以滿足百姓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傳統的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考核體系讓想改革的校長們焦頭爛額。到底該何去何從,亟需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指導和支援。

論教育轉型教育心得

實際上,面對教育轉型,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壓力重重。當前基礎教育管理存在三大矛盾:一是傳統的教育管理政策與社會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二是隨著農村城鎮化程序的加快,人口高度集中與教育基礎設施落後的矛盾;三是教育投入總量有限與教育發展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

區域教育行政部門作為上傳下達的基層執行組織,承擔著政策執行、資源保障以及提供教育服務的功能。但這些工作都存在著較大沖突,其壓力可想而知。

從社會現實需要來看,我們越來越尊重學生個體,越來越關注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但現有的政策法規卻對入學年齡、修學期限、每學期課程數量等都有非常具體的規定。這些規定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時刻挑戰著管理者的智慧和治理能力。

當下,教育管理需要創新管理思維,才能夠力促教育轉型發展。

從全能思維到知退知止。我們傳統的管理是全能思維,政府部門無所不包、無所不管。但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其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全能會造成管理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

區域教育行政部門首先應樹立知退知止思維。從如何有利於教育轉型發展的角度出發,梳理教育行政管理職能,確立管理範圍和管理方式,果斷從不該管、管不好的領域退出,為學校鬆綁,給社會留出足夠的自我治理和協調的空間,讓基層學校、社會以及市場能夠在促進教育轉型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從一手包辦到民主協商。教育組織是多利益相關者的組織。家家戶戶、各行各業都與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孩子的教育一方面要滿足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滿足老百姓對子女成才、升學、就業的現實需求。既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也需要在理想和可操作的實踐方面找到突破口。

教育轉型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為老百姓提供更加滿意的教育。只有通過多方協商、凝聚共識才能達成。區域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確立民主管理思維,鼓勵並積極建立各種諮詢、協商機制,發揮第三方作用,推進科學治理。

從條塊分割到整合統籌。傳統的管理屬於條塊分割型思維,“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比如,教育局傳統機構設定一般是按學校型別分基教科、高教科等,同時也按照工作專案分師資科、課程科等。有幾項工作就會出現幾個科室,科室之間互相平行,互不隸屬。但是轉型期教育發展需要綜合改革,強調整合思維、綜合治理,強調上下聯動、全域性協同。繼續沿用條塊分割型思維,就會造成按下葫蘆起來瓢的問題,無法形成綜合改革合力,也會與當前教育轉型發展產生激烈衝突。為此,教育部成立綜合改革司,一些區域教育行政部門也紛紛成立綜合服務中心,有的地方還探索出首問負責制等管理模式,這些都是在整合思維指導下的有益實踐。

從整齊劃一到多元思維。教育轉型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建立多樣化、互為補益、充滿活力的教育生態,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因此,要積極促進教育轉型發展,就必須轉變整齊劃一、一把標尺的管理思維模式,樹立多元思維,構建多元治理結構,推動學校探索自我治理模式。教育管理的原點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個性化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建立和鼓勵多種體制、機制並存,把基層管理決策與巨集觀引導規範結合起來,做到既鼓勵基層學校創新發展、積極進取,又能夠維護公共利益、確保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