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2017孩子你慢慢來讀書心得體會

《孩子,你慢慢來》,以一個媽媽的視角,溫馨地將與孩子的日常點滴記錄下來,字裡行間飽含對孩子的熱愛!下面請看本站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孩子你慢慢來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孩子你慢慢來讀書心得體會

  2017孩子你慢慢來讀書心得體會一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故事的開頭很曼妙。願意等上一輩子時間只為讓五歲的你打上一個漂亮的蝴蝶結,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時刻,孩子因你等待而獲得的成就感終將使他受益終身。五歲的孩子,因為手眼協調發展還未完善,所以一直失敗,但他不放棄,專注於穿、拉、再穿、再拉……直到紮好一個蝴蝶結,這種執著和堅持,正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

作者龍應臺首先是一個母親,其次是優秀的教育者,而在孩子們面前,她僅僅是個樂於聆聽的好友,她樂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游戲,願意放慢步伐陪孩子觀察,喜歡聆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內心。或許只有母親尚能做到如此,而對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作為與孩子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的教育者,應該深思:我們是否應該像他們母親一樣等他們長大。

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正低著頭默默地在一堆枯黃的樹葉堆裡找尋著什麼,彷彿裡面藏著一個神奇的寶藏。生命的起源,本就包含無限的好奇和探索,他們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倚在窗臺看雲朵的變幻莫測;可以花一上午的功夫看螞蟻大軍整齊佇列;還會欣喜地追著漫天的泡泡,樂此不彼……

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應當充分客觀肯定孩子的世界。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和孩子的生活碰觸過程中,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立場,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才能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好奇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一個孩子對世界產生好奇,於是主動去聽、看、觸控,有觀察產生興趣,在興趣中思索,在思索過程中獲得知識,進而對這一知識進行深度瞭解……就此形成迴圈,因此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作為一名老師首先就要停下來,聽聽他們的想法,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和觀察者。

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地嘗試著去完成一件事,這對孩子來說是一次挑戰,但更是對教師家長們的考驗。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成就且印象深刻。而大人們往往因為怕麻煩,耽誤時間而喜歡包辦代替,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學齡前的孩子,動手能力畢竟還不是很好,但他們卻有我們大人所缺乏的專注和探究慾望,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不要著急,等等他們,讓孩子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今如此快節奏的社會下,我們大人總會被所謂的“成功經驗”衝昏了頭。當家長們樂此不彼地陪著孩子穿梭於城市中的各種早教機構、培訓機構……,湊在一次交流“成功經驗”,攀比各自孩子有多少才藝,獲得多少獎項時,你們可知道孩子們是真正快樂的嗎?這種不以興趣為出發點的學習,孩子們到底學了多少,在培訓過程中,他們的創造力又發揮了多少呢?大人們,我們何不慢下來,遵循幼兒發展規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才藝。也許你的孩子將來不一定是鋼琴家、亦或舞蹈家,但他一定會是一個善於發現愛、感受愛、表達愛、積極樂觀的孩子。我們慢下來,孩子就能跟上,穩穩地,穩穩地,更好更快樂地成長。

“我的手還小,請別再要求我整理床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是啊,一切看起來都那麼不完美,可是你曾想過,他們還只是接觸到世界的邊緣,他們還有大把的時光去了解世界,探究世界,我們又何必急於一時,要求他們事事都完美極致,事事都不讓人費心。我們要放下成人的眼光,蹲下身來,花更多的愛心和耐心陪伴他們慢慢成長。

孩子,慢慢來吧,路上還有許多風景等著你們用心去看;老師家長們,也請你們慢慢來,因為教育就是慢的藝術。

  2017孩子你慢慢來讀書心得體會二

我承認,一開始我只是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翻開這本書。一直兼任班主任的我,已經被繁冗拖沓的雜事沖淡了靜心等待的那份耐心,被習以為常的突發事件矇蔽了靜心觀察的那份細心。我擁有的,只有解決問題的捷徑和管理班級的妙招。慢,對於我來說,就是浪費時間,降低效率。我只花了兩個小時,快速瀏覽了一遍這本書。不知道是什麼魔力,促使我這個沒有看書習慣的人不由自主地再次細讀了它。書裡的安安彷彿在對我說:“老師,你慢慢來。”

從牙牙學語到對世界的好奇;從童話故事到經典名著……安安的成長無法令我與已為人母的作者產生共鳴,感悟作者想傳遞的溫情,卻讓我以師長的身份,體味著驚歎、驚訝、驚悟和驚喜。書中“驚”到我的,更多的是安安的話:“為什麼我要再多寫一行?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麼好。”“我也有權利要得一隻老鼠,就得一隻老鼠呀……”“你比較愛弟弟。他什麼都可以我什麼都不可以。”

安安的話引起了我的反思。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故事《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確實,我需要控制自己的急性子,試著慢下來。

一、慢,放慢課堂教學的進度

我在課堂上總想按照自己已經設定好的教學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在使用多媒體時,呈現內容很快,滑鼠一點,一個畫面就過去了,學生有時根本就沒有來得及看,更不用說消化吸收了。在快速行進的課堂,學生實際上是很被動的跟隨者,只能一路吃力的跟著。在這樣的“速度”中,看到的只有緊張、單調、被動,沒有交流,沒有問題的提出,也不可能有意外的驚喜。

當我試著減少課件內容,減少鞏固環節的活動數量,把一兩個活動做精、做到位、做全面時,效果遠比“趕鴨子”的方式好多了。

二、慢,放慢課堂指令的速度

當你和別人交流時,如果表達太急,別人注意到的只是你的語態,而不是你的語言。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語速較快,對知識掌握紮實的優秀學生來說,這樣的語速聽起來沒任何壓力,而中等偏下的學生卻表現出茫然不知所措,後進生甚至表示上英語課很苦惱,因為看到老師和優秀的學生互動,嘻嘻哈哈的樣子,看起來很好玩,自己卻聽不懂。可能這也是我教的班級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原因吧。

我試著慢下來,關注中下水平的學生,使用學生已經很熟悉的句型時加快速度,比如課前談話時,幾乎每天都會問的What’s the date? Whatday is ittoday?等句型,我用較快的語速提問,學生也能流利地回答。一些容易混淆或新授的語言知識點,我都儘量放慢速度並配上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運用。比如五年級第一單元裡的Mr/Miss/ Mrs/Ms四個詞,中下水平的學生很難區分詞意和發音,特別是Miss和Ms的發音,學生總是忽視清子音和濁子音的區別,我也想不出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記憶,只能每次提到這個兩個詞時,就放慢速度,讓他們聽清發音上的區別。在早讀課時,我發現他們集體認真地放慢速度讀出這兩個詞的區別,我感到無比欣慰。

再如,曾經有一個階段,為了改掉學生齊讀時拖腔的壞習慣,我堅持讓自己的在課堂上說的每一句話流利、快速,試圖以此令學生耳濡目染。但拖腔的現象並沒有太大的改善,反而課堂變得沉悶了,只有少數優秀的學生能迴應我。經過嘗試,我發現教師用語可以流利,但不能過快,句與句之間要有停頓,給學生理解、反應的時間,最好能配上相應的動作。

三、慢,放慢課堂反饋的速度

現在六年級換了新教材,talk部分的內容含量非常大,一節課40分鐘根本不夠用。這導致了我在提出問題後,還沒有給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就急於得到學生的回答;問題提出後,立即給出暗示,在學生回答的同時,也在說出自己的正確答案。比如教六年級第一單元時,我給學生例句,讓他們替換練習Iwant to buy a book. I want to go to the bookstore.有一位學生說I want to buy some夫特。我急著糾音:You want to buy some food. Yes? 該學生說No.我再次糾音:buy some fruits?該生還是說No.我只好放棄糾音,用期待的眼神望著他。沒有我的打斷,這孩子在短暫的思考後,馬上說:I want to buy some oranges. Iwant to go to the fruit store.他一開始只是說得太急,把兩句話合到一起說了,並不是不懂單詞的發音,所以根本不需要我糾音。我的急於糾音,反而打斷了學生的思維,也使課堂中斷。

另外,我在課堂上常用到“loudly, please./ quickly,please.”那些慢慢思考問題,或用不明確的語言描述的學生,都會被貼上“理解遲緩”、“表達不清”的標籤。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可以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髮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為了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回答問題,我試著將talk裡的語言知識分目標教學,重點句型會聽、說、讀、寫,次要句型能聽懂、認讀、會用。我想盡辦法節省時間,一定要把節奏慢下來。我們要學會等待,有些學生雖然思維慢一些,但他在思考,在努力,我們就要有耐心。

四、慢,放慢達成目標的速度

在平時教學中,我總會想出一些好方法幫助孩子們記憶知識或規律。在我提出方法後,孩子們紛紛表示讚許,當場在我的引導下,他們也能正確使用。但,當過了幾天回來,好方法卻被拋到腦後或沒有真正用起來。我就忍不住表現出不理解、甚至憤怒。

比如我為了幫助他們記住句子的書寫要求,編了順口溜:頭大有尾,一節一節。還畫了圖,加深他們的印象。孩子們很快就記住了這八個字,卻沒有習慣在寫完句子之後用這八個字來檢驗,交上來的作業依然不是開頭沒大寫,就是末尾沒標點。一開始我很不理解,那麼好用的方法,為什麼你們就是不用呢?於是我只能每次講解時都帶領他們用順口溜檢驗一次。不知不覺,過幾個月,再翻開學生的作業本看看,其實書寫格式的進步很大。原來,再好的方法,孩子們也需要一個接受過程。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把字寫漂亮,慢慢減少錯誤,慢慢改掉你的缺點,慢慢培養你需要的品質,慢慢成長;老師,你慢慢來。慢慢品讀孩子的世界,慢慢被孩子們“牽”著,欣賞另一個角度的奇妙與獨特,慢慢跟隨著孩子們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們,慢慢來。

  2017孩子你慢慢來讀書心得體會三

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

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根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國小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盪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為什麼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我看書往往只是沉浸於看書的過程,看過後就忘了許多細節,甚至連自己有過的感受都會忘記。在整本書裡,唯一能被我清晰記起的是“你眼睛裡有我”。

“你在幹什麼,寶寶?”寶寶情急地喊出來,“媽媽,不要動……”一邊用兩隻手指撐開母親的眼簾。

“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安安專注地、深深地,凝視著母親的眼睛,聲音裡透著驚異和喜悅,一個字一個字地宣佈:

“媽媽,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裡有我,有安安,真的……”

說著說著激動起來,伸出手指就要去撫摸媽媽的眼珠——“真的,媽媽,兩個眼睛裡都有……”

媽媽笑了,她看見孩子眼瞳中映著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鏡子,像湖裡一泓清水。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嬰幼兒剛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國度的時間不長,他們有著柔軟的肌膚、清澈的眼眸、純粹的淚與笑,這是上帝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麗的印記,這些印記還未經過歲月的沖洗,所以顯得如此動人。他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體格與內心才能不斷茁壯、強大。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為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樸實。你看,一個憨厚淳樸的果農和一個雍容華貴的國王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子,誰的會更芳香更甜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