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祕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文祕知識/列表

關於兩提一創發言材料大綱

創新是推動人類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現代管理的主旋律,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路徑和關鍵舉措。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兩提一創發言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兩提一創發言材料

  【關於兩提一創發言材料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中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實現由“製造”向“智造”的轉型、實施“創新驅動”、提升創新能力是需要長期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為此,要充分認識國內外巨集觀環境的重大變化,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入到了“新常態”的全新階段。並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索新階段社會發展和創新的規律,以“超常態”面對“新常態”,樹立全新的發展和創新理念,以“六個超越”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超越標準化、規模化的工業化思維,樹立差異化、小眾化和個性化的後工業化思維

目前,經濟發展的傳統思維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路徑依賴的慣性仍然對大眾的發展觀影響很深,典型表現就是一種狹隘的工業化思維。工業化思維是一種標準化、大批量、大眾化、同質化的思維,而不是一種小眾化、個性化、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思維。後工業化社會是一個以消費為主導的時代,人們的需求更多呈現出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傾向,這種轉變將倒逼剛性產業結構,使傳統的“訂單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必須要主動適應這樣的階段性變化,實現“訂單經濟”向“定製經濟”的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的柔性化和彈性化。

二、超越單純的技術創新思維,樹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市場需求相互作用的“三螺旋”綜合創新思維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於創新的認識存在著一種偏頗,那就是過於重視技術創新思維。只重視高科技的技術創新,忽視制度創新,更不重視基於市場需求的產業創新、產品創新和業態創新,僅僅將創新理解為單純的技術創新,是一種典型的工程師思維。這種對創新的狹隘理解在各地發展過程中都是存在的。事實上,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市場需求三者相互作用構成“三螺旋”,共同作用帶動產業的高階化和創新化。

三、超越單純的物理空間和實體空間思維,加快新型的知識空間、網路空間、眾創空間等建設

四、超越傳統“存量經濟”的發展理念,樹立新型“流量經濟”發展理念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網路經濟的進步,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得到空前的加快,全球空間被形象地稱之為“流的空間”。在這個網路經濟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全球“節點城市”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升。“節點城市”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有形“流”的節點,而且應該成為虛擬網路空間中資訊流和思想流的節點,更準確地講,應該成為實體空間和網路虛擬空間的耦合節點。也只有這樣,大量先進生產要素的集聚才能有效地推動現有製造業“存量經濟”的戰略轉型。以“流量經濟”去改變製造業的“存量經濟”,加快推進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

五、超越於傳統線性縱向的產業鏈思維,建立非線性橫向的網路型產業組織新模式

美國矽谷和美國128號公路兩端的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發展對比可以看出,矽谷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了良好的網路化分工與合作關係,但128號公路兩端企業卻呈現一種垂直化的產業組織形式,企業與企業之間缺少良好的分工與合作,企業管理模式呈現典型的科層結構。事實證明,美國矽谷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遠超128號公路兩端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因此,在資訊化時代,為了促進我國區域創新發展,必須超越傳統線性縱向的產業鏈思維,建立非線性橫向的網路型產業組織新模式。

六、超越單純的創新要素向空間的.集聚,加快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

在很多開發區中,創新基本要件都已具備,但仍然無法形成一個系統。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如何通過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創新,讓這些要件構成一個創新生態系統,這是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無論是在對美國矽谷還是其他一些已開發國家的研究中,我們都發現創新是一個生態系統。只有單一的創新要素集聚和堆砌並不能形成創新生態系統,要形成創新生態系統,政府必須要轉變職能,由對經濟的直接干預,轉變為構建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氛圍。良好的創新環境就像一個貝殼,有了一個好的貝殼,一粒微塵都可以培養成一顆美麗的珍珠。

  【關於兩提一創發言材料2】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發展”。如果說傳統的發展是做加法,那麼創新發展就是做乘法。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在治國理政各個環節。無論是經濟轉型升級,還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無論是戶籍、司法、教育等方面改革措施密集出臺,還是“網際網路 ”“中國製造2025”雙翼齊飛……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為中國發展不斷開拓新境界。

展望未來,中國發展的時與勢、艱與險,將我們推到了創新發展的風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已開發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我們的發展條件、比較優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突出軟肋。如果不能走好創新發展之路,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於下風。為此,我們必須按照五中全會的要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五中全會提出的七個創新發展著力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巨集觀調控方式,給出了未來五年實施創新發展的路線圖。以五中全會繪就的藍圖為引領,創新發展才能取得新突破、達到新水平。

創新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十三五”時期推動創新發展,就要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從提出並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到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發展舉措,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貫徹落實好五中全會精神,我們才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發展的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結構更優。

“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電子科技領域中的摩爾定律揭示,半導體晶片上整合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這就是創新的速度。以創新把握機遇、以創新驅動發展,我們就一定能讓創新創造的活力不斷迸發、源泉不斷湧流,激發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