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說課稿/列表

《家鄉特產知多少》說課稿範文大綱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特產知多少》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特產知多少》說課稿範文

  《家鄉特產知多少》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認識、熱愛自己的家鄉,應從多方面著手,瞭解並介紹家鄉的特產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特產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產品,也指一個地方的著名產品。特產是一個地方文化、經濟的縮影,也是對外的視窗。因此,嘉興特產無疑是一種宣傳家鄉的有效途徑。本文不僅要使學生知道各地特產,知道特產與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絡,還要是學生會想別人介紹家鄉的特產,把愛家鄉落實到行動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各地特產,特產相關因素,嘉興特產。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家鄉有哪些特產,感受祖國物產豐富。

2、瞭解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

3、培養蒐集和處理材料的能力。教學重點是以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廣泛瞭解各地特產的名稱。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特產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

  二、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流程上,教師先以遊戲的方法匯入,讓學生猜猜家鄉特產,激發學習興趣。在明確“特產”的概念後,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說說全國各地都有些什麼特產?老師再以直觀的圖片形式介紹全國各地的特產,以連線的形式,強化這些知識。在誇誇家鄉的特產的這個板塊,為活躍課氣氛,我採用產品推銷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自己的產品做推銷廣告。在賣特產、嘗特產、贊特產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活動中,讓學生融入生活,瞭解家鄉的特產、以及鄉土文化,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

  三、說教法

1、用語言創設情景,以情激情。

情感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教育是師與生、生與師、生與生的網狀型的資訊傳遞、交流、碰撞和反饋,而師生的情感則是資訊交流的紐帶。積極的情感可以鼓舞人們主動、愉快地認識事物、參與活動,高尚的情感產生正確的動機並蘊蓄著堅強的意志力。本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道德情感。教師的煽情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誇家鄉板塊中,我創設這樣的情境:那好,今天在現場我們就舉辦一個“嘉興土特產博覽會”來推廣我們的特產。

2、重視教師的導向性。

本節課,要求學生從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但是學生收集的資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須在老師的引領下,有的放矢地釋放。在課前,教師給出調查提綱,讓學生從家鄉特產的產地、特點、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學生有內容可談。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為課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以生為,全員參與。

在推銷特產時,我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例如;有些學生善於演講、有些善於動手、有些善於表演。在活動時,要求小組長,落實好每位同學的任務,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僅僅是一位旁觀者。一些小組推薦出來的代表交流時,允許,組員做補充。教師要隨時關注同學的反應,同時邀請一些同學上來聞聞、摸摸、嚐嚐,讓大家調動多種感官了認識家鄉的特產。

總之,本節課教師努力挖掘學生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多種渠道蒐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整合教材。讓學生在角色演繹中、親身體驗中,學以致用。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家鄉特產知多少》教學反思

《家鄉特產知多少》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個主題“生我養我的地方”中的第三個話題,由於學生生活圈小,社會活動能力弱,對家鄉特產不甚瞭解,從調查問卷來看,90%的學生只知道家鄉2、3種特產,更聯想不到家鄉經濟效益,應設計思想:讓孩子們由於所處家庭環境不同,對家鄉特產瞭解不甚全面,再實物羅列,感悟家鄉特產與家鄉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讓實物(電腦圖片)進課堂,提升孩子的情感體驗”是本教案設計的一大特色。實物是生活的一大濃縮,讓實物(電腦圖片)進課堂,就是讓兒童的真實生活進課堂,而生活是道德形成源泉,“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生活的德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摘自《品德與生活》新課標)。該課例牢牢抓住“實物”(電腦圖片)兩字,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以一個個具體可行的德育實踐和德育體驗完成道德教育。整堂課中分為四大板塊,以板塊式的德育活動推動學生道德情感的體驗。在第一板塊中教師設計了看一看的活動,讓學生對普通桔子與橙子進行觀察觸控,品嚐辨清,分清兩種水果的不同之處和特別之處。第二板塊,課堂實現多向互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家鄉特產展銷會(電腦圖片)的形式,實物(電腦圖片)擺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看、品、評,不再是空洞的描繪,立體化的感受會比平面感覺更完美。小組互動,各組參觀,解說員解說,自己觀賞等多種形式,互相補充,互相合作,橫向的,縱向的,使他們發現和了解了更多的家鄉特產,從而發出感嘆,原來我們的家鄉有那麼多特產,我們的家鄉是多麼的可愛。第三板塊,以統計法將家鄉特產給家鄉經濟帶來的效益作統計,學生在具體、科學、真實的統計資料面前,深深地感受到特產建立與家鄉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使課堂環節環環緊扣,課堂內容層層深入,而對家鄉的熱愛情感也會隨之提升,由此產生我也要為家鄉的經濟繁榮出點力的想法,自然進入第四板塊,誇誇家鄉特產。學生帶著自豪的情感向我這個所謂的“外鄉客“介紹了自己家鄉的特產,看看他們的表情,聽著他們的語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本課一環緊扣一環,一波推動一波的實物(電腦圖片)展示法的教學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鄉的富饒、家鄉的可愛,從而激發了他們愛家鄉的情感。總之,所設教案,以“實物”(電腦圖片)為主線,層層推進,絲絲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縱觀這節課,缺憾之處仍存,如:由於學生學習時間緊,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條件限制,家鄉特產展銷廳並不十分豐富,幸好教師備課考慮到了這一點,把教者所帶物品補充給學生,我覺得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甚高,如這堂課教師要有豐富的家鄉知識,要進行社會調查,還需查閱許多資料,才能上好一堂滿意的課。

  《家鄉特產知多少》說課稿2

早上好!感謝305班的小朋友和在座的老師們,陪我度過了那麼有意義的40分鐘,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麼一次學習的機會,感謝教研員凌老師和我品德團隊,是你們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幫助我走出迷茫。這一路過來,辛苦著忙碌著,此刻,我的心情很輕鬆,因為我確實收穫了。下面我就把自己上好這一課的感受和我們團隊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我們對教材的理解

瞭解並介紹家鄉的特產是認識、熱愛家鄉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將為學生開啟一扇美不勝收,由眼睛通向心靈的窗子。我今天上課的內容是《家鄉特產知多少》,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中的第三課。教材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各地特產。教科書中彙集了我國東南西北特產的精粹。第二部分:特產相關因素。這部分引發學生2個思考,一個是特產的形成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一個是特產與經濟發展的的關係,這是這一部分教材的難點。第三部分:介紹特產,以各種形式來介紹家鄉的特產,表達孩子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

看完教材後,我們想:如何整合教材,體現課程資源的合理整合與利用呢?我們一起研讀了《我們的嘉興》鄉土教材、《人 、自然、社會》相關章節,把相同的部分整合,再增加了嘉興五芳齋粽子、桐鄉杭白菊等特產內容,讓孩子們感受到家鄉特產的豐富,進而突破“瞭解特產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的關係”這一難點。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是嘉興地區的,於是我們想可以以點帶面,先來了解嘉興地區的特產,再輻射到全國的特產。就這樣進行了課時的分配,第一課時主要交流嘉興特產,以五芳齋粽子、南湖菱、杭白菊為重點展開;第二課時主要交流全國的特產。今天上的是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達成度

課上下來,自我感覺目標基本達成,孩子們在交流中瞭解了嘉興有哪些特產,也知道了特產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的關係。同時感受家鄉特產的豐富,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因為課前要求學生進行了家鄉特產的調查,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材料的能力。

  三、本堂課的亮點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們的活動分兩個階段:即課前調查階段和課中交流階段。

先說課前調查階段: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去感受、體驗、感悟,才能建構起真正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言行。要上好這堂課,學生的課前準備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接下來我要說說學生的課前調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2個調查任務:一是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包括嘉興)有哪些特產,與家長一起聊家鄉、聊家特產、夸特產。二是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特產從外形、種類、吃法、形成故事、發展規模、所獲榮譽、等方面進行調查,通過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等各種方法親自對感興趣的特產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深入地研究。學生在調查活動中獲取了資訊,培養了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為課中交流作好準備。

關於課堂交流階段,我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怎麼樣激起學生的真實情感,達成課堂的情感目標?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從“教師資源”入手,利用我是海寧人,以“教師介紹家鄉特產”的形式來引入課堂,這對學生很有吸引力。為了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嘉興特產的豐富,我把嘉興五縣二區的地圖搬進了課堂,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這樣一塊地方,蘊藏著豐富的特產,嘉興真不愧是“魚米之鄉”!在第三板塊“介紹嘉興特產”這一環節中,我們以嘉興五芳齋粽子、南湖菱、杭白菊為重點展開,做到既有重點落實,又能顧及全面。其中五芳齋粽子這一環節我們花了較多的心思,從它的種類、口味、榮譽、發展規模進行深入地探討,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去了解,去感受,比如所獲榮譽這一塊,是我走訪了五芳齋專賣點調查所得,相信這些圖片能夠讓學生直接感受到五芳齋在嘉興的地位和實力;為了突破“瞭解特產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的關係”這一難點,我們則截取了五芳齋宣傳片中關於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讓這個說不清楚的難點在學生心中豁然開朗。然後讓學生以“看一看、聞一聞、品一品”的方法來了解杭白菊這一特產,多種感官一起參與,課堂當然不會寂寞了。最後以“我為特產寫推薦卡”的形式,讓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推薦特產,表達自己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將推薦卡貼在黑板上,是為了補充板書,形成一個飽滿的整體。這樣簡明概括,學生看後對本堂課的印象清晰,為提高教學效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後推薦網站,拓展小結,為下一節課做好準備。

  四、上課的感受與不足

最後我想說,雖然我們對課堂有了一定的預設,但學生是鮮活的個體,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課堂會生成的各種各樣的資源,教師要及時、合理地作出調整, 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在這一點上,我可能做得不是很好,還缺少了一些教育智慧,可能也因此流失掉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希望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