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寒假觀看《大魚海棠》有感

導語:電影《大魚海棠》通過天神湫的幫助復活人類男孩鯤的靈魂的奇幻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大魚海棠》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寒假觀看《大魚海棠》有感

  大魚海棠觀後感作文【1】

回到這部電影中來,這部片子其實是一部寓言,並非簡單的描寫男女之愛。其中諸多神靈意向,與我們一貫認為的斷情絕欲的神仙截然不同,於是很多人認為和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的日本神話架構相似。殊不知在儒釋道大興之前,中國的神話主流是巫文化,也就是現在還在楚地南地流傳的文化特質。巫文化崇尚自然之力,最早的遠古神其實也並沒有後世的神仙那麼高高在上,更接近人的設定。山海經作為許多人物的原型也充滿了神祕的美。

圍樓象徵了族群的物化狀態,從中不乏秩序的維護者。而女主腳椿並非傳統動畫中真善美的化身,她代表的是人內心中最真實最本真的東西,不被秩序所束縛。而男主的大魚形象更具有典型象徵意義,它代表的是人類的靈魂,男主死後靈魂是沉睡的。女主喚醒了它,使它壯大最終衝破束縛尋找歸屬。之前說到中國文化裡身體和心是分離的,心是圍繞身體服務的,心的目的是營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情感聯絡。這種情感聯絡形成的族群聯絡與大魚所代表的有自主意識的覺醒是完全對立的。人們一旦有自己的意識和信念就會脫離族群,所以它是不祥之物。而對於女主來說它保護大魚送它回家一開始是因為內疚,為了報恩,她必須按照自己的內心去選擇。這一點對於習慣了個人利益讓步於群體利益的天朝來說是非常不“正確”的。在我們從小是非觀念的教育薰陶下,不正確的東西就是不好的,是我們感情上無法接受的。而湫的意向是對人們理想中的愛的完美表現,他也非常忠實於自己的內心選擇。他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犧牲奉獻,他的形象非常討喜,很符合中國文化的結構設計。這部電影其實可圈可點的地方非常多,按照正常理性的情況下,任意一個亮點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寬容,給個尚可的分數。何況一個亮點頗多,甚至可以算是瑕不掩瑜的國漫,為什麼一邊倒的負面評價會出現如此浩大的聲勢??甚至很多評論裡充滿了戾氣。我個人理解的是國人擁有非常強烈的自我防禦心理。從小我們被教育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壞孩子是被所有人唾棄的,好孩子才會有糖吃。而這個好壞標準甚至已經被固化為聽話,順從,壓縮自我意識為代價。如果沒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合理的渠道),壓抑的自我意識都不敢隨意表露。(大聖題材為什麼引發廣大共鳴??因為它也是反抗的英雄,且站在道德制高點,反抗的是權威,他是正義的化身。所以通過大聖表露自我意識是被道德所允許的)這也是為什麼鍵盤俠通常都會聚集在一起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原因了。而大魚的主要價值觀是順勢而為,遵從內心的選擇,可能後果很殘酷,去面對就好。這是帶有鼓勵自我意識的覺醒的,不需要道德的允許,面對真實的內心。

這種價值觀觸發了很多人的內心嚴重不適應,就像片尾的椿和鯤也引發了很多人的不適應。如果打破桎梏和內心的藩籬你可以欣賞到不一樣的世界。(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鼓勵自我意識就是隨心所欲,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相應的提倡個人利益就是反對集體利益,就是被西方洗腦了。自我意識的產生意味著正視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壓抑自己,這是另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方式。自私其實是代表慾望不受自身控制的行為表現。如何控制慾望??按照我們舊有的思路,壓抑慾望,批判慾望,用道德控制它,可是有效麼??用強硬的手段永遠無法讓人真心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管理規則就是功過自當,這樣人們在說話做事前才會掂量一下自己承擔不承擔的起。只有誕生自我意識才能認同自我,正視自我,包括正視自己的慾望從而控制它。更重要的這樣才能真正的精神獨立,而不是一直依賴他人,也才能開始獨立思考,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如果你認為你沒有慾望,慾望都是不好的東西,那麼你中毒已深)

  大魚海棠觀後感作文【2】

為個人我需要說一些自己的看法,這部片子裡沒有哪一個主角是不忠實於自己的選擇,並最終為自己的行為去承擔的。而成長的標誌就是面對和承擔。女主面對一個兩難選擇,這個選擇也就是我開頭說的導演給自己挖的坑,這種兩難選擇玩不好就容易千夫所指。女主最初選擇報恩男主的時候就是違背族規的,和整個族群就是對立且矛盾不可調和的。最終這個衝突達到高潮,是為一個人犧牲所有人還是為所有人犧牲一個人。似乎都不太正確。我們傾向於選擇犧牲弱小的那一方,因為規則本來就不應該被破壞對麼??如果不是女主一意孤行大家也不會面對危機對麼??而女主的選擇是希望兩全,這無疑也還是帶有東方思維的侷限。蝙蝠俠系列裡曾經涉及過這種兩難選擇。小丑每殺一個人就逼問蝙蝠俠是犧牲一個人還是犧牲更多人。當時那部片子因為這個人性拷問而備受稱道。蝙蝠俠說他不是上帝,無法決定犧牲誰不犧牲誰。而在大魚裡,女主一開始的動機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不太符合大眾的“正確”,最後決定犧牲自己來成全自己的選擇。很多人給女主貼標籤,解讀女主的動機,如果女主的動機太私人(愛情)就會顯得不那麼高尚,那麼她的標籤也不那麼好看了。似乎她註定被千夫所指了。但我個人認為,為自己的內心做選擇,並打算承擔這個選擇就是成長,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湫的成全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關於如何真正的愛一個人?以湫的角度來看

如何真正的愛一個人?這個問題太俗套了。討論這個問題的電影古今中外可以以噸記。大魚導演也通過湫傳達了他對於愛的理解。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正確答案,只是經過很久的沉澱,重新回顧湫的行為,又有了新的東西在裡面。毫無疑問,朋友之愛,戀人之愛,親人之愛。電影裡幾乎把這幾種愛都囊括了,但是如何愛卻有了區別。父母以一種我以為是對的方式愛子女,湫在一開始其實也是以這種方式行為,因此才有了丟魚的情節。湫也是痛苦的,因為得不到迴應而痛苦。但是為什麼湫還是會依然支援椿,甚至犧牲自己呢??在我看來,答案就在接近尾聲湫被髮好人卡的那一幕。我們都會因為哥哥梗而忍不住吐槽,其實忽略了這一幕的用心。那就是湫問椿願不願意去人間,他知道椿如果不去人間就會死。如果想她活就必須這麼做,但是他還是問了椿,想不想,願不願。椿說她不會去人間,湫又追問是不想還是不能??椿的沉默讓他做出了決定。

世上太多的感情問題無非是我以我以為的方式對你好,而你卻不認可。父母為子女犧牲,也許一直想等著子女的感謝,可是子女要的卻是父母的放手。情侶之間總是會出現諸如“我對你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迴應我/回報我?”我們在社會這個群體裡,在家庭單位裡總是被賦予各種身份與標籤。xx的孩子,xx的丈夫/妻子,xx的子女,xx的朋友。我們總是以這種標籤去要求對方,作為丈夫/妻子你應該如何,作為子女你應該如何,作為朋友你應該如何??我們都在拿模板和套子來比照著對方來做要求,又以自己以為的方式對待對方。很多時候這其實是一種傷害的開始卻不自知。沒有一個人會去問“你想要什麼,你想不想要,願不願意要”。

每一個個體在出生之時都面臨著一種必然的孤獨。於是為了克服孤獨才有了群體和社會,家庭和夫妻。但是在社群裡卻仍然無法怯除這種孤獨。人們苦於無人理解自己的內心,他們訴諸於尋求知己,靈魂伴侶,心靈的歸屬,閱讀。這種種的根源在於我們無法做到面對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找到一個接納真實自己的對方,得到對方的尊重。這所有的起點就是承認個體的獨特性。椿之於鯤是特別的,是生命之所繫,靈魂的牽絆。而椿之於湫也不僅僅是椿這個名字,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之類的,她對於他就是這麼一個獨特的存在。所以為了這個獨特的個體湫願意付出一切。其實我們在生命中一直忙碌糾結的不就是這麼一份價值麼???在社群裡,在工作中,在親密關係中,越是獨特的越是存在不可替代的價值。因為不可替代,安全感,穩定感與歸屬感也就產生了。所以才會說想要獲得尊重,必須學會愛自己,尊重自己。因為這意味著你已經學會面對自己作為獨特的個體的事實了。而尊重之所以難能可貴正在於直面自己的勇氣是如此的稀缺。

另外,電影裡的湫不善言辭,一直都在默默的行動。所以真正的愛一個人也許在作者看來是那個對你來說獨一無二的存在,尊重他/她,支援他/她,實際行動比甜言蜜語更有意義的感情吧。

  大魚海棠觀後感作文【3】

我是大學的時候知道了大魚海棠。一開始是看了短片,驚為天人,於是找到了作者的微博——呼吸不能說,關注了他一段時間,發現他畫畫也特別好,攝影也特別好,作圖也特別好,設計也特別好,長得也特別好,男朋友也特別好,就覺得“哇塞真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兒呀~”

後來看到說大魚海棠要拍成電影了,我就特別高興呀。當時還跟我現在的老公一起聊,因為他從小就有一個動畫夢,也是特別興奮。

可後來又說沒錢了,要做眾籌。

感覺那個時候國內還鮮少有“眾籌”這回事,我也去看了看,但什麼都沒有做,只是等著。

後來又過了很久,久到聽不到大魚海棠的訊息了,我也取消了微博的關注,接著過自己的日子。

兩個多月前,看到大魚海棠終於要在今年上映的訊息,一時間卻忘記了,那是個什麼故事來著?

一查資訊,才知道大魚海棠的概念早在12年前就有了,我知道它才8年。過了這麼久,當初驚為天人的記憶已經有點模糊了,心裡是有忐忑的,到底會是什麼樣子呢?

7月8號上映,今天10號,這幾天網上鋪天蓋地的黑,讓我習慣性地咧開嘴角,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句“完了”。

我老公也是備受打擊,心想著怎麼就惡評如潮了呢?說抄襲、說根本就是外包的、說12年等來個綠茶婊、說圈錢、說當年的眾籌就當餵了狗、說故事特別特別弱……上一部這麼招黑的電影是不是《小時代》來著?

但還是要去看的呀,想看看到底怎麼爛了,想肯定不至於的吧。

看完電影,我們聽完了三首歌,一直等字幕滾完了,屏都關了才站起來走,因為我一直在哭。

回家之後我找出周深唱的大魚又聽了三遍,就是文章開頭放的那個,嗚嗚地哭了很久。

然後我跟我老公說,我就是覺得這首歌特別悲傷,聽著就想哭,特別特別難過。

大概會有人說這首歌抄襲了《千與千尋》的插曲,那首歌我也聽了,但讓我哭的是這首,不是那一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