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集合1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集合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星期五的時候我們在學校的音樂廳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一個才樂家馬修,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的學生,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教導他們。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溫暖的,在春天這個溫暖的季節發生的故事自然會讓人覺得溫暖。可是當影片開始播放的時候,我發現這影片的感覺並不是我開始想象的那樣,背景音樂總是略帶著一些憂傷,把整部電影有些憂傷。

但是,繼續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覺,頑皮的孩子和馬修總是會發生些什麼,這些事卻顯得那麼自然,因為他們有同個愛好音樂,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合唱的歌聲是那麼動聽、美妙。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放牛班的春天》詳細記錄了孩子的學習、愛好和還沒有被挖掘的天賦。同時也記錄了學樣的校長和老師們的各種品德。由於馬修老師的到來,改變了孩子們的一切。片中的主要人物:愛好音樂的馬修老師和一班孩子們一同創造了他們共同的理想(音樂合唱團),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合唱團很成功,同時也因為馬修老師的付出讓學校的師生相處和睦,讓老師們的品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讓調皮搗蛋的孩子們改邪歸正。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出了貝爾諾孤兒的思想是怎樣在馬修老師的愛心驅使下改變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孤兒的心理承受。貝爾諾每個週六在苦苦等待父親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看到這裡讓我流下了同情他的淚水。社會上也許還有很多像貝爾諾這樣的情況,在傷心的期待著親人的到來。而生活在幸福中的人難道就不能好好珍惜嗎!

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同時也學到了只要不怕堅難,從困苦中走出來,前面就是灑滿陽光的大地;做什麼事dou要有恆心,心中的理想一定能如願!願同學們看完這部電影后能得到啟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王老師在音樂課上給我們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說的是音樂家皮埃爾回到故鄉,回憶起往事。皮埃爾小時候非常調皮,他有著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心腸,沒有人喜歡他。放牛班的孩子們都是缺乏管教的孩子,自從馬修老師來了之後,大家就開始改變了。馬修老師教孩子們唱歌,還組成了一個合唱團。馬修老師發現了皮埃爾天生的好嗓子,還 發 現皮埃爾在晚上偷偷演唱黑板上沒被擦掉的歌曲。馬修老師發現皮埃爾其實是個非常喜歡音樂的孩子,而且還很勤奮,馬修老師用音樂改變這些頑皮的孩子們,但是院長不喜歡馬修老師的做法,後來馬修老師被院長辭退了。皮埃爾的媽媽聽從了馬修老師的建議,把皮埃爾送進了音樂學校,最終成為了一名音樂家。

我很喜歡電影裡的主題曲和插曲,感覺就像天籟之音,每個人的聲音都那麼美妙,聽上去感覺像飛一樣,特別是皮埃爾的聲音,那麼動聽,就像是天使在歌唱。我覺得春天就是指馬修老師,是馬修老師用音樂改變了這個放牛班,給放牛班帶了春天的陽光,溫暖和快樂。馬修老師很愛這些孩子,費盡心血教育孩子們。我特別喜歡馬修老師,喜歡他像春天一樣走進孩子們的心裡,用愛,用音樂,帶給孩子們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星期五午時,陳教師讓我們看了一步教育意義重大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這部電影,我的人生就像上了一課。

故事情節十分感人:一個名叫馬修的教師,他沒有發展才華的機會,最終來到一個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那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發現學校的校長都是用暴力來鎮壓這幫學生,是這些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摧殘,使他們變本加厲。馬修用音樂打開了他們的心扉。

故事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人物——莫翰奇。他有一張天使的面孔,卻有一肚子的魔鬼心腸。馬修教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極高。循循善誘馬修用自我獨特的方式特把莫翰奇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成功的塑造了他的一生。

音樂它進化了罪惡的心,喚醒了沉睡的善良。音樂它打開了孩子們心扉,讓他們去體驗生活的美。音樂它優美的音符,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或許音樂真的能夠去改變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今天,我在學校看了一部的電影是《放牛班的春天》,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看了這部的電影,我最不喜歡院長,他粗暴殘忍。我最喜歡馬修的善良真誠。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今天,我們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使我十分震撼,一位教師,居然能時一些壞學生變好。

在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達了一所學校,他來擔任老師。由於這裡面有凶狠的校長,還有很多不好的國小生。而馬修用一顆關愛的心使大家漸漸喜歡上他。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池塘之底,沒有光亮,這裡充滿了無序、混亂、懲罰、叛逆、撒謊、冷漠、罪惡、破壞、惡作劇,在“行動——反應”的機制下,一切恰似和諧——直到馬修的到來——這是一種改變的力量,改變頑固單調乏味的力量。“在灰色的晨曦中,找尋通往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劇中反覆的歌唱這首歌,就是在告訴我們,希望總是會到來,只要我們執著的等待,

教育是一門藝術,不是單純的懲罰和告誡,否則也必然如片子前期的孩子們更加的放肆與無忌。馬修的出現,善良如約而來,他用自己的特定教育方法糾正了孩子的方向,從開始的沒一個願意成為老師都後來轉變為合唱團的一份子,每一個孩子找到了真正的快樂。掩幕而想,這種境界不正是我們所要的嗎。

只要用心付出,用愛奉獻,凡事都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一個放牛班,如何會擁有春天?又是誰開啟了那扇門,讓陽光照進來......帶著諸多疑問,筆者走近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

憂傷的音樂、灰黑的背景、破敗的學校、失落的貝比諾,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嘈雜的吵鬧聲、呆滯無神的學生、冷漠的同事、殘忍的校長和“犯錯——懲罰”的冰冷制度,讓人不寒而慄。這裡不僅僅是“池塘之底”,更是人間地獄。

直到他的到來,像一束光,喚醒了沉睡的靈魂,點化了無知的孩童,填充了他們的軀殼。他理解孩子的內心,寬容他們的過失,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賦予他們自由與快樂,給他們黑暗冷清的世界點燃一盞愛的心燈,讓無可救藥的“放牛班”大放異彩,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那個人,就是本部電影的主演——馬修。

馬修初來乍到時的經歷是辛酸的,讓人揪心的;他帶領孩子“改邪歸正”日漸向善的過程是辛苦的,令人敬佩的;他因未遇明君被迫離職的結局是悲楚的,也是令人溫暖的。從馬修在輔養院的教學歷程,我領悟到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最近,在閱讀屋的課堂上,我和老師同學一起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一所“再教育”問題學生的學校,與這一幫“壞學生”之間的故事。

馬修是一位老師,他被安排到“池塘之底”教學,他決心要把學生教導好。當他被告知這裡的學生犯錯會被禁閉時,他無比震驚——這裡和監獄有什麼差別?正因為如此,這裡的孩子們心裡都築起了高高的圍牆,不願意敞開心扉,變得更加叛逆。馬修老師希望可以用音樂感化孩子們,在學校裡偷偷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孩子們開始越來越好學,最終曝光了學校的暴行,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

馬修老師為什麼要堅持教導好學生?因為他堅信,並不是學生不愛學習,是因為老師通過禁閉的方式一點點地摧毀著孩子們弱小的心靈,孩子們的自尊心正在受到攻擊,他們的叛逆是心靈的反抗!馬修老師通過音樂,讓孩子們找回來那一顆純潔、幼小的童心。可以說,馬修老師就是孩子們心靈的保護神!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到一個名叫池塘畔底的學校代課的故事。

這所學校的學生非常淘氣,總會對學校的院長和老師做一些壞事,並惹一些麻煩。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在馬修老師的努力和感化下,學生們才開始認識了這位老師,並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於是,這位老師決定組建合唱團,他和院長的關係也逐漸好轉。後來,他和他的合唱團也有了名氣————但是最後,由於他頂撞院長,違反了院規被開除了。

這部電影中,有兩個讓我記憶深刻的片斷,一個是馬修老師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拿走了他的公文包,他正要拿回公文包時,院長走了進來,可他並沒有對院長說學生的過錯。另一個是馬修老師被開除之後,學生們在窗前,把寫了告別語的紙飛機飛到了樓下,並在窗前向馬修老師揮手告別。

馬修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終於感化了孩子們,換來了他們的認可。看人不能只注重外表,應該看藏在心靈深處的東西,只要以誠相待,傾心付出,終究還是會得到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當我一開始聽到“放牛班”,我還以為是農村放牛孩子的班級。看完才發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的“放牛班”其實是不好的學生組成的班級。

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日記開始的,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的“放牛班”指的是一幫有問題的少年。電影中的主人公是馬修,他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來到了一家不尋常的輔校,在馬修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各自改變了命運。如果說孩子們身處黑暗的地方,那麼馬修老師就是照亮他們的光。

影片的最後,馬修即將離開學校,孩子們紛紛摺紙飛機為馬修送行,一個個飛機形成了白色的海洋,我泣不成聲,這時我明白了:世界上還需要更多和馬修一樣的老師,這樣在黑暗裡的孩子們都會被“光”指引出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一個孩子在望著你哪

看呀

那清澈的眼睛

即使搗蛋也遮不住的光彩

他就這麼望著

期待著你能走進他

感受他的喜

理解他的傷

直到你擁他入懷

心貼心地融入他最初的生命

點亮他生命中的星光般燈火

初看到這個名字,我一直覺得講的是我們國家小山溝裡的故事,也許一個沒有走出大山的孩子,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帶著他們一步步走向太陽。卻總也想不到,這個放牛班在國外,在一群“特殊孩子”的身上。

說他們“特殊”,是很過分的,他們不過就是過於淘氣罷了,用我們老園長的話,他們不過是“超越活潑”罷了,我極同意用這個詞來形容這群孩子,也許他們不受大人的歡迎,但他們擁有和其他孩子同樣的權利,他們還只是孩子。

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他們的老師,在他們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也許,有個孩子就在望著你,期待著你點亮他生命中的光。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今天,我在學校看了一部名為《牛郎班的春天》的電影。讓我介紹一下。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蘭吉回到他在法國的老家參加他母親的葬禮。他的老朋友比比諾給了他一本舊日記。皮埃爾看著當年音樂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留下的日記,慢慢品味著老師當年的心情。童年記憶的場景也浮現在他的記憶中。克萊門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但1949年在法國農村,他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華。最後,他成為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用殘酷高壓的方法來解決青少年問題。體罰在這裡很常見空。性格冷靜的克萊門特試圖用自己的方法來改善局面。閒暇時,他會寫一些合唱歌曲。令他驚訝的是,寄宿學校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開啟學生們緊閉的心扉。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並不順利。皮埃爾·莫安切是最大的麻煩製造者之一。皮埃爾有天使般的面孔和唱歌的聲音,但他有一個麻煩和淘氣的性格。不可救藥的克萊門特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同時他與皮埃爾的母親有著微妙的關係。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最不喜歡院長。他既殘忍又殘忍。我最喜歡馬修的善良和真誠。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昨天偶然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愛的教育》,讓我感觸頗深。與《放牛班的春天》幾近,都講述的是有關學校教育的一些小故事,平淡中不乏深刻,瑣碎中飽含著偉大。

作為教師首先要懂得愛,要愛自己的事業,更要愛自己的學生,每一個學生。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努力啟發學生善良積極上進的本性。馬修老師不希望,甚至可以說是不捨得自己的任何一個學生受到懲罰,因為他懂得懲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具備很強的責任感,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關注,被信賴,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不能放棄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被丟棄。不能像校長一樣以犧牲任何一個學生的前途為代價來達到自己物質生活的提高,學生不是奴隸,更不是賺錢工具。一個教師教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教師從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塑造的藝術。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其實我原本以為中間進來的“實驗物件”會在這裡逐漸的好轉的,或者說我希望這樣吧。在他被帶走時回頭的一笑,我理解為是對馬修老師的報答。或許自始至終也只有這麼一個人在對待他時除了批評、糾正外還有尊重。

一個人,在選擇進入教師這個行業前的各種利弊分析之中一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成分在裡面的。進入這個行業之後除了各種應對,也應該保留一份理想。這份理想是對自己的,是對孩子的,也是對社會的。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

沒有了理想,也就沒有了耐心。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就很容易忽視一個重要的德育規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提高的過程”,總希望畢其功於一役。於是就會對學生們的錯誤,尤其是重複錯誤表現出強烈的厭惡,覺得孩子是屢教不改。

我想,如果馬修老師也是這樣想的,就無法接受孩子們學習了歌唱後用歌聲編排“校長”以及其他錯誤了。一旦放棄了初衷,一切又是一個迴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