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精選10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精選10篇)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1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太空站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無數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動盪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從無到有的突破。啟航新徵程,鄉村振興“集結號”已經拉響,廣大基層幹部也要懷有“上九天攬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為指引,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開出最豔麗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擘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要特別能吃苦,爭做基層逐夢“挖土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青年幹部,要發揮基層“觀察哨、偵察兵、瞭望臺”的優勢,在推動鄉村振興程序中,細處著眼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精準把脈,提出建議,也要充分認識基層“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點,仔細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時辦好群眾之事,在基層扎穩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與群眾接觸最密切的地方淬鍊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踏實當好新時代的“挖土人”。

須特別能戰鬥,爭做無畏攻堅“鐵軍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航天事業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項規模巨集大、系統複雜、高度整合的大工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攻堅克難的擔當。廣大基層幹部,當堅定信仰,志存高遠。要經得起考驗、耐得住磨練,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用在“能幹事”上,把目標放在“幹成事”上。時刻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發揮戰鬥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堅持埋頭苦幹,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回爐”“充電”,充分發揮協作優勢,向賢者看齊,不因循守舊、不虛度光陰,奮發圖強、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和無畏攻堅、錚錚鐵骨的“鐵軍人”。

當特別能攻關,爭做勇於探索“開拓人”。

“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習近平總書記說,永遠要有銳意進取、大膽探索的精神,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斷開墾與探索。在基層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姿態,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需要眼界廣腦子活,勇於自我革新,突破“路徑依賴”思維,多進行一些“求解性思維”,不斷拿出幹勁,學踐互促、學以致用,著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闖出新門道、幹出新事業。併發揮專業特長,結合任職區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當地文化寶藏、就地取材打造當地產業品牌,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開拓人”。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2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太空站即將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雲,到“嫦娥奔月”帶回的月球特產,再到“天問一號”留下的中國腳印……中國航天事業“夢圓九天”的偉大實踐鑄就了“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給人以深思和啟迪。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廣大年輕幹部要以航天精神為指引,爭當鄉村振興“急先鋒”,接力奮鬥,砥礪前行,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結出香甜“碩果”。

以信仰為燈,找準“築夢”主基地

家國情懷是航天精神的根與魂。從“東方紅一號”問世到“北斗”造訪蒼穹,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國為重、家為輕,以科學為重、名利為輕,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物質條件,投身於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航天事業,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不斷實現航天事業從“跟跑”“並肩”到“領跑”的突破,在浩瀚星空中點亮一條條“中國軌跡”。廣大駐村幹部要厚植家國情懷,自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主動撲下身、沉下心、紮下根,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一線閃耀。

以奮鬥為基,夯實“實幹”發射臺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九天攬月、漫步星際、遨遊太空……一件件“國之重器”的背後是戈壁荒原上的默默堅守、是深山峽谷裡的風餐露宿,它們無一不閃耀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艱苦奮鬥、永不言棄的偉大精神。基層一線環境艱苦、工作辛苦繁雜,駐村幹部要做好吃得了苦、扛得住壓的思想準備,涵養“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幹勁去攻堅克難,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在基層一線辛勤耕耘,把村真正駐進群眾“心坎”。

以探索為炬,點燃“創新”助推器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神話故事裡“嫦娥奔月”到文人騷客筆下的“羽化而登仙”,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雲到“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特產……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在“夢圓九天”的逐夢路上,創新是化解危機、孕育新機的制勝法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振興一線事務繁雜、千頭萬緒,駐村幹部一方面是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檔案精神,把政策學深吃透,為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敢於打破傳統固定思維模式,善於結合鄉情民意,堅持常創常新、敢闖敢試,在探索新辦法中帶領鄉親群眾開創致富增收新局面,實現基層治理新突破。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3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晒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巨集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4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5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太空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太空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太空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太空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線。”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峰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鉤上繫著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裡。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2022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的觀後感6

中國航天日宣傳標語04-13

2022冬殘奧會直播個人觀後感(精選18篇)03-02

“地震科普攜手同行”主題直播觀後感(精選12篇)04-04

觀看殘奧會閉幕式直播觀後感(精選15篇)03-12

地震科普攜手同行活動儀式直播觀後感(精選9篇)03-31

2022神舟十三號返回直播觀後感(精選14篇)03-31

冬殘奧會閉幕式直播個人觀後感(精選6篇)03-15

“地震科普攜手同行活動儀式直播”優秀觀後感(精選12篇)04-01

關於地震科普攜手同行主題活動直播觀後感(精選25篇)03-31

第二次天宮課堂直播觀後感(精選32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