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一個勺子影評觀後感

出於自己的主觀喜愛,在作業繁多的時候我把這部電影看了兩遍。也出於“斌糖”最俗氣的私心,也有愛屋及烏的心態,一直跟周邊朋友強烈推薦它。我堅信該電影所得的眾多獎項都很值,在觀影前也懷揣著滿滿的期待。

一個勺子影評觀後感

為何期待

這樣的期待值首先來源於我認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煎餅在中戲一直讀到研究生畢業,他能關在屋子裡讀很多書,寫很多詩。他不會開電腦,不會玩手機。他喜歡黑澤明,喜歡契訶夫,喜歡米蘭昆德拉。他擅長寫作,我愛他寫給妻子蔣勤勤的一句:“路上更覺故鄉遠,輕舟如箭槳勤勤”,我愛他寫給兒子小老虎的一句:“你的笑和眼淚讓我的心碎掉,碎得更像是一顆心”。我愛他對角色的理解。他是極有帝王相的,然而他主張偉大與平凡的融合。他演雍正,你會看到他盤起腿嗑瓜子、縮著身伸手烤火取暖。他演曹操,你會看到在他臨終之際,望著酒杯上銀白的月光,他的不捨神情。他這樣想:偉人在老時可曾一遍一遍感念自己恢弘的一生經歷,他沒有活夠,他看著月光會感嘆歲月的美好。這也是為何,他的《三國演義》、《軍中樂園》以及這部《一個勺子》在臺灣非常受歡迎。

他本人也和這些帝王一樣,既有任性,又有親切。他演過軍官,演過趙匡胤,演過李大釗。但他在家中不曾傲氣,他可以無條件地包容妻子。他的沉默就是他的溫柔。在他演《你是我愛人》中的藺海強時,我的大叔控情懷被激發得一塌糊塗。他在外卻最不會處事。坐在一桌俗人圈裡,他會直接起身離開。專注研究劇本時,竟沒一個工作人員敢叫他吃飯。以至於自己得罪多少人都後知後覺。這次《一個勺子》被延遲半年上映,檔期極少,還被剪短,這新聞曝光者的意圖顯然是衝著飽受嫉妒的煎餅而來。

再說演技。記得評第51屆金馬獎之時,是有《歸來》這樣的極大競爭者的。我在影院欣賞了《歸來》,鞏俐和陳道明的演技沒得說。然而煎餅成了影帝。是《一個勺子》成就他的最佳男主角,《軍中樂園》則讓他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獎。他基本所有的作品我都不放過,而且我非常喜歡“於大水”和“藺海強”。他的演技是超寫實的,眼神、表情魅力極大。每個角色都有不同定位,但我堅信角色與演員之間總有相似的聯絡的。煎餅的笑聲、瞪開的眼睛,還有微駝背微低頭又果斷的轉身……由此透視出生活中影子。因此觀看他的影視作品,我總倍感熟悉。

觀影中

原本週五相當激動的,畢竟這部電影歷經坎坷,在九年的醞釀之下終於上映了。沒怎麼睡著覺也罷,一上午我都興奮地舉手回答問題。連班長都震驚了。以至於我幾度懷疑自己更年期了。

然而這樣的心情持續不久,我就被極其惡劣的觀影環境攪得怒火中燒。雷鳴般的打呼聲、使勁吸酸奶的聲音、極大的手機鈴聲還有喧譁聲……更別提觀眾的走動和各種食物混雜的氣味。還有人在觀影過程中隨意評論。

照這樣的國民素質,我只能強烈建議大家別看電影,或者在門口安個氣味聲音警報器。且不說這玩笑話,電影絕不是純粹的娛樂工具。電影若是作為純藝術展現,也沒必要取悅任何人。商品才有取悅消費者的義務。欣賞高雅藝術很難被普及,相應的文明修養尚且夠不著。正如戲曲、交響樂的廳堂裡總有忙著拍照、玩手機、說話吃東西的,或是心不在焉、哈氣連天。實在耐不住,索性睡上一覺。

談談本身

投資少、缺乏理論技術和操作經驗很大程度上註定了這部電影的侷限性。也就是說,劇本中的很多亮點被抹殺。最令我不解的是它的拍攝手法和剪輯。大部分篇幅似乎是手持拍攝的,無論是跟拍還是固定鏡頭。整體效果很晃,以至於很多觀眾反應:“這都是哪年的拍攝技術了?!”尤其是夫妻二人在炕上對話的場景,我沒法想到它晃動的好處。這段情節的畫面構圖也非常對稱,稍顯死板。對話之間並沒有任何切換鏡頭,彷彿劇組窮到既沒有三腳架和軌道,也沒有多個攝像機。不出幾分鐘,觀眾就有沉悶感了,再加上故事情節本身很平實,票房自然低迷。當然了,也不排除導演出於有意,想突出夫妻二人因為沒接觸過社會而產生的呆板狀態。還有剪輯,為了不露王學兵的正臉,一些精彩的戲份被剪掉。“大頭哥”本身的搞笑造型都沒能亮相,實質上是很有效果削弱性的。“拉條子”和“大頭哥”在車內對話的剪輯太有快閃的感覺。後面“拉條子”做噩夢的橋段被剪得讓人眼花。有幾個同學覺得這橋段驚悚,我倒是覺得剪得不好。同一個演員演兩個人,這樣的戲重在特效。結果沒有特效,只有不停地切換鏡頭。以至於沒有自己拿刀捅自己的真實感。這原本該是個亮點的,想法非常有內涵。“拉條子”作為好人,卻接二連三地吃虧,他的錢沒了、和老婆吵架了、兒子坐牢了、“勺子”被拐走了。種種不幸的遭遇導致最後他非常想殺掉傻傻的自己。煎餅是想以此情節刻畫出殘酷現實在一步步逼向“拉條子”。同時,結尾的主觀鏡頭做得也不夠主觀,一看就是被支起來的機器而不是人。

大部分觀眾在長期無聊、現實的生活壓迫之下,來影院更青睞於動作大片、青春校園愛情片或者稍有低俗的搞笑片。這些片種讓觀眾暫時離開生活,有很大情緒上的波動,就是刺激。《一個勺子》的商業價值很淡,極少有誇張性。無論是“勺子”的蠢笨滑稽,還是尋人啟示鬧出了可笑故事都不足夠搞笑。笑點很冷,臺詞搞怪的衝擊力不夠。但回頭想想,這些都不是缺點,高雅藝術從來都不是大眾能深刻理解的事物。很多電影就是這樣“無聊”。

影片對“拉條子”和“金枝子”的情感描寫是非常成功的。“拉條子”半夜都怕勺子被凍死,給他剪頭髮、洗澡、趕走欺負他的孩子。“金枝子”則熱心地給他做飯、換新鞋子。這一系列的鋪墊塑造了兩個淳樸的“勺子”。很切題。我也很贊同煎餅將這部電影定格為喜劇,給了這個社會希望。還要說說勺子的戲,我最喜歡的是勺子穿新鞋的橋段。Perfect!雖然我不看好金世佳的演繹水平,但是單從他這部作品來說是優秀的。勺子激動地把鞋子穿反,在燈光下來回走動。勺子是智障,所以動作和語言的表達對他來說都太難。他只能喊“媽”,只能學“拉條子”做事。但是他能把農活做得很棒。他沒被人愛過,因此在他遇見“拉條子”的時候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金枝子”氣憤地問:“他怎麼找不著自己家卻能找著我們家!”其實勺子是出於人的愛的本能。勺子有自己的喜好,以至於他被拐走時叫了一聲“媽”。我覺得孤獨的勺子是懂得恐懼與愛的。

我很客觀地評論,該片的思考性確實很高。在眾多人販子、詐騙分子來爭搶“勺子”時,“拉條子”非常震驚且不解,他一直追問別人,為什麼大家會搶呢?有什麼可搶的呢?其實他是沒法接受社會的真實面目。為了拍“拉條子”追求真相與真理的鍥而不捨,導演安排了自己多次找警察、追逐“大頭哥”和殺羔羊請三哥喝酒的橋段。由於他的單純可愛,他像孩子一樣,總想搞清楚到底誰是勺子真正的家人。他總問“哪一個是真的?”急切地“拉條子”竟然問警察:“你猜一個嘛!”我不得不覺得他超級可愛。三哥勸他:“人生就是這樣。想不明白的地方就不要想。這就是我比你明白的地方!”幾經波折,“拉條子”依然不放棄,我非常喜歡他的一根筋。我非常喜歡以《忐忑》為音樂背景的追逐情節,有點歌頌這個大傻子的意蘊,也不失喜劇效果。他誠懇地請教“大頭哥”,卻被庸俗的“大頭哥”誤會是追債的。然而“大頭哥”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你把自己打成勺子,你就明白了!”於是“拉條子”真就這麼做了。影片結尾就是眾人把他當作智障,一起欺負他的主觀鏡頭。很留白,讓觀眾思索,這時“拉條子”的感受。

我相信他會有好的結局。依我個人的理解,孩子們都拿雪球砸勺子,這照應了“金枝子”所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拉條子”夫婦真誠地對待爭搶勺子的人,單純地相信他們是勺子的親人。然而得到的只是一次次被騙。結尾“拉條子”醒悟,正因為好人沒有攻擊性,大家才如此張狂地欺負好人、剝削好人。影片刻畫了一個智障,大家叫他勺子。可是真正的勺子變成了行善淳樸的農民“拉條子”。“大頭哥”、李三哥、村長以及賣瓜子的小商販都以自己的世俗觀念來衡量“拉條子”。生活在世俗世界裡的人,永遠不相信有真好人,他們覺得除非這人是個傻子。“大頭哥”覺得“拉條子”是來追債的、三哥覺得“拉條子”在賄賂自己、村長覺得“拉條子”在販賣勺子、賣瓜子的商販不相信誰會無緣無故收養勺子。影片安排“拉條子”的兒子得到了減刑,五萬塊錢也被要回來了,這是傻人有傻福的暗示。他一定看到了現實的黑暗,但是一定依然堅持著做好人,做真正的勺子。他的一根筋一定堅持到底,這是好人的原則。我相信,上帝讓你成為了好人,就是讓你成為優等的人。這本身就是福。

作者心意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