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精選10篇)大綱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精選10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上週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週了,心裡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麼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麼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裡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麼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複雜的社會中浪蕩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麼,對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而整部影片對於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託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臺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並不想表達什麼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鬱,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於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牆上的畫。有什麼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伴隨著低沉悠揚的音樂,影片拉開序幕,幽暗的樓梯綿延不絕的伸展開來。潮溼而又逼仄的水汽瀰漫在空氣裡,這多像一個悲涼而又巨大的隱喻。麥克斯好像預言家一樣的聲音振盪著呼嘯在你我的耳畔。

導演將麥克斯的回憶與一九零零真實的生活穿插交錯,得以重現天才傳奇的一生。

這個被遺棄在頭等艙鋼琴上的孩子,世上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如麥克斯所說,沒有一個城市,一個教會,一個醫院,監獄或棒球隊知道他的名字,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人。他在一個像船一樣大的搖籃裡成長,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旅行。在舷窗裡看到的一切,就是他童年的世界,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和洶湧的波濤。他的名字,丹尼勃曼TD雷蒙一九零零,是對整個世紀的眺望。

他推開那扇鏽色的鐵門,剎那間,音樂的泉水汩汩而來,沁入他的心靈,他的目光在光影交錯的朦朧中游離,最終,停在那架鋼琴上……

這是電影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一筆,無師自通的一九零零彈奏著美妙的音樂,並這樣,與音樂一起成長。

暈船的麥克斯託尼在大廳遇見穿著燕尾服紳士一樣的一九零零,他神情自若,如履平地的穿行在搖晃的船上。作為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電影,在導演託納多雷的這部作品中,畫面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隨著船身搖晃而滑行的鋼琴以及流動的音樂,劃過天際的滾滾驚雷,怒吼的海洋,無不為這經典的橋段添上濃墨重彩浪漫的一筆。大海咆哮著為他伴奏,海浪與音符融合……

他是嚮往人間溫情的,他用船上的無線電與陸地上的人們交流,甚至可以想象出一個他從沒去過的城市的樣子:冬天的時候,漂亮極了,三月份你總能遇到那樣的午後,至少可以想象一下,濃霧滑入,就像白色的柵欄,漂浮在街燈下,淹沒了萬物,就像白色的刀,太神奇了,看不見房頂,看不見樹枝,看不見聖路易斯教堂的尖塔,人們擦肩而過卻互不相見……

他從不墨守成規,他的手指跟隨思維跳躍,他說:“去他的規則!”他伴奏的舞會總是歡快並奇異的。他可以用音樂描繪每一個人的思想。他在三等艙為窮人彈琴。螞蟻般的人群圍繞著他的琴音起舞。他的思維在不停遊曳,在火山的邊緣,美麗的村莊,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他的手指簇擁著他的思想,一朵朵奇葩在黑白琴鍵上綻放。他的塔郎泰莎,人們從他身邊散開,去追尋各自的幸福。他的孤獨暈染開來,在冷寂的空氣裡散發著清冽的香氣,是他靈魂的味道。

他說,我相信陸地上的人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又將至,這就是為什麼你不會厭倦永遠在追尋著,哪裡一直是夏天。我——並不羨慕。他一語成讖,更像是一位鋼琴詩人

鏡頭交錯,在荒涼廢棄的弗吉尼亞號上,麥克斯在尋找著他最好的朋友。他深信一九零零不會離開這裡。

生於斯止於斯。這是他的信仰。

與爵士樂鼻祖傑裡羅的鋼琴對決是電影裡最精彩的橋段之一。兩位鋼琴家都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演奏技藝。與充滿挑釁的傑裡相比,不卑不亢自信的一九零零顯然更甚一籌。他的名氣也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他與他的愛情不期而遇。然而,即使是愛情,也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

他拒絕錄製唱片。

因為,我和我的音樂不容分割。

蒼老的弗吉尼亞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當麥克斯在腐朽的船艙裡播放著一九零零曾經為自己的愛情彈奏的音樂時,他找到了他,這裡誕生了哲理的一段對話,是整部電影的靈魂所在。

在人類的城市裡,無窮無盡的是慾望。對於一九零零來說,城市是一架無邊無際的鋼琴,在這裡,演奏不了他靈魂的音樂,他寧願,退出生命的舞臺。

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用簡單的故事情節構建了他心中的藝術理念,他的人文追求。這在他的“時空三部曲”中的另兩部《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都有所體現。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更像是導演思想的凝結,一九零零,是真正藝術形象的化身。這是一部藝術悲劇,更是一部蕩氣迴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整部影片沉浸在悲愴唯美的背景音樂中。作為託納多雷的配樂老搭檔,埃里奧莫里克奈再一次征服了觀眾,並由此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弗吉尼亞號停泊的時候,巨大的陰影覆蓋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覆蓋了慾望,追求和一切。整部影片都在渲染,都在對比,導演不惜用大量全景鏡頭表現無邊無際的人群:晨曦,自由女神在濃霧中浮現,繁華的城市在人們的瞳孔裡放大,所有人都高喊著America!這是一種象徵,與一九零零的信仰相悖。他的孤獨是因為與世人精神追求的距離,沒有人可以理解他,他的超然,成就了他的藝術,也是他的幸福所在。他不屬於這個物質的世界。

正如他所說,我是生在這艘船上的,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養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後的深夜中,人們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著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藉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由於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見鍾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導致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燬的那一刻。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為害怕陸地與城市;不肯讓人刻碟發行世界,只因為不想讓自己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為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我們十分不理解。

但這一切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得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遊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傑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偽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豔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一切去了解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未來”太過注重,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著,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於1900來說,未必是件壞事,或許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也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們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遇,不懼未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並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為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並非為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他所在的船連線歐洲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為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否則他的故事怎麼被世人知曉),也便於同樣作為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為什麼不下船?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麼看待音樂上的決鬥?他怎麼看待外面的世界?

這些問題,又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資訊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麼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為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

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為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衝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最近我看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1900的人,他出生在船上,不知怎的就被父母遺留在了船上,無意中被船上的挖煤工丹尼撿到了,並取名為1900。有一次在挖煤時,丹尼遭遇意外去世了。1900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樓上的鋼琴聲,從此愛上了彈鋼琴,他一直沒有下船,甚至有關部門準備炸掉船之前,他還是死活不肯下去,最後被活活炸死。我認為他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

在他短暫的一生裡,有一件事讓他變得非常出色,那就是彈鋼琴。1900在丹尼去世後開始迷戀鋼琴,他有著極好的天賦,一摸就通。音樂就是1900的世界,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裡,他感覺自由自在。他通過不停地觀察別人,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來了解人世間的感情,並體現到音樂當中。

我認為1900在彈鋼琴時非常自信和無所畏懼。由於1900鋼琴彈得太好了,人們很崇拜他,甚至爵士樂的創始人傑利都向他發起挑戰。在挑戰時傑利非常傲慢,但1900卻沉著應戰,在發揮自己最強實力之前,他甚至冒出了一句:這都是你自找的,混蛋。他最後出人意料的表現使大家都震驚了,包括傑利在內。

1900的無所畏懼還體現在他從容面對死亡。1900的好朋友麥克斯經常勸他下船去看看世界。1900每次都說我連個出生證明也沒有,哪個人會讓一個連名字也不確定的人上岸呢?炸船之前麥克斯勸1900下船,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船上,和船同歸於盡。

同時1900又是一個懦弱的人。炸船前他告訴了麥克斯他一直以來都不肯下船的根本原因:世界那麼大,有成千上萬種路可以走。我要是下去,就面臨著重要抉擇。一架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數量是有限的。可用這八十八個琴鍵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卻是無限的,而我在船上就好比只有八十八個琴鍵,我可以在上面活出各種各樣的人生,甚至每天都不一樣。如果我真的下了船,琴鍵的數量是無限的,那麼音樂就更加無限,甚至每一秒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到底該怎麼選呢?面對下船之後的角色,他害怕了,退縮了,他感到有壓力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陌生的世界,很難跨出自己熟悉的小空間。看到這一處的鏡頭,我難過地為他流下了眼淚。

1900在面對彈琴挑戰的時候非常勇敢。面對下船時,他又感到有些害怕。從這幾個事例就不難看出,1900是一個矛盾的人。當然,留在船上可以讓他心思更加單純,更好地發揮他的音樂才華,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今天下午,太陽正盛,疲倦地窩在家裡。躲在房間看完了《海上鋼琴師》,深深地被打動了。

1900這個人物身上有許多動人之處。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鋼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紀初,但是,無論生在哪一個時代在那個時刻他就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應該是被媽媽疼惜爸爸愛護的小寶貝。從那時起,他就註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長大成人。

從某個壞的角度來說,1900是一個棄嬰,但從某個好的角度看,他雖被拋棄,至少沒有被扔在荒郊野嶺裡等死,沒有被一個壞人抓去當一個小壞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養了,並取名為1900.但沒過多少年,丹尼就死於一場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從小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他從小就生活在陰暗潮溼的船的最底層,身體方面會不會有什麼不適呢?他從小都沒有爸爸媽媽,都是跟著幹活的大叔們一起生活,會不會感到傷心難過呢?他從小就沒上過學,沒有踏進過學堂半步,沒有和同學一起玩耍的經歷,會不會感到不甘和寂寞呢?當他遇到問題煩惱的時候卻無人訴說,是否會感到深深地孤獨呢?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船半步,有沒有過想要去看看更遠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著第一縷從海平面升起的陽光睜開雙眼,夜晚隨著最亮的月光進入夢鄉。千千萬萬個日子就這樣反反覆覆,任誰都會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樂作伴。他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音樂家,是船上最優秀的鋼琴家。

從小便被視為音樂神童,長大後更是名聲大噪。無論是船上本身的人還是船上的遊客都願意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鋼琴家親自來到這艘船,為的就是親自和1900較量一番。而此時的1900還一副狀況外的表情,彷彿在問:“音樂是用來比賽的嗎?”比賽一共三局,前兩局1900完全就是隨便應付,直到麥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氣憤地說全船的兄弟都把賭注壓在他身上啦,結果他卻不好好應戰,這才彷彿一下驚醒了1900:原來這場比賽不止關乎他一個人啊。隨即找麥克斯要了一支菸放在鋼琴上,雖然他不吸菸,然後又轉過頭對他的對手狠狠地說了一句:“這都是你逼我的。”(聽這語氣好像大Boss哦。)然後就開始了一場視覺與聽覺齊飛的盛宴。觀眾們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對手也露出慍色。瘋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間狂舞著,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擾到他,細細密密的汗液從額頭流至下巴。終於,曲畢,可眾人仍處於某種呆滯狀態,久久不能回神。

1900此時露出了一抹微笑,拿起那隻放在鋼琴上的煙,翻起鋼琴的後蓋,將菸頭與琴絃接觸,然後,菸頭竟然燒著了。這也許就是他對於勝利的宣告,一種無聲的宣告。

再來說說1900和他的朋友麥克斯。麥克斯剛來到這艘船上當小號手時很不習慣,半夜裡暈船,一直吐。1900看見他後便開始彈鋼琴,讓麥克斯跟上他,慢慢的,麥克斯竟然好了(忒神奇)。

這兩人既是音樂上的夥伴,又是生活中的摯友。

我一直覺得1900骨子裡有一種灑脫,為人不拘。他敢在共同演奏時突然任性地改變曲目,讓指揮措手不及;他敢一邊彈鋼琴一邊橫衝直撞,撞碎了整面玻璃也毫不在乎,最後又撞開了船長的房門;他敢在受罰時大膽地將鐵鍬扔進熊熊燃燒的大火中,然後優哉遊哉地躺下休息。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來,還是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從小沒有人親力親為地教導,犯了錯也不一定能及時改錯,因為也許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他。所以他對聽話沒什麼概念,最嚮往自由,音樂。

1900每一次演奏似乎都是即興創作。因為連續數次我都沒有在他的鋼琴架上看見任何譜子,這不禁讓我好奇,他每次演奏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呢?麥克斯替我問了這個問題,原來,每次彈奏時他都會觀察觀眾的神情。看到某一個觀眾沮喪,就彈奏憂傷的曲子;看到某一個觀眾高興,就彈奏歡快的曲子。曲風就在他的手中這樣變幻自如,讓我不得不歎服的技巧和能力。

最令我可惜的是與1900擦肩而過的愛情。1900在船上錄製自己的第一張唱片時,突然在窗外看見了一位妙齡女郎,他的目光被吸引住了,手中的音符也有了細微的變化。也許,1900對這個姑娘一見鍾情了,他不斷找尋姑娘的蹤跡,甚至悄悄潛入女寢,他想把自己的第一張音樂唱片送給這位姑娘。但最後,1900還是錯過了這位有可能成為自己初戀的女孩,自己的唱片也還沒有送出去,他想踏入陸地的願望最終也未能實現。令人惋惜至極。

最後的最後。時間在推移,歷史在前進。這艘船免不了被炸燬的命運,可是1900寧死不下。船就是他的整個世界,而陸地,船除外的地方也許也是世界,但是於他,真是太過於龐大,他根本無法掌控,只有深深地恐懼,還不如去天堂繼續做一名快樂的鋼琴手。但是,1900是沒有身份的,在船上生,在船上死,人間沒有他存在的確切記錄,那天堂也不會有,他只能以一個無身份的人生活。不過,他已經無所謂了。

“砰!”船碎了,人死了,靈魂飄向天堂去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湧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豔的`鋼琴決鬥,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為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為什麼不能試著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為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為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著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係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為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為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麼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淨、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算是比較大的,在我的人生觀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寫下濃重的一筆。

當然,這裡展現的是一種不尋常的極端人生模式,或者說向大家展示了一種觀念、一個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並不一定要去效仿。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就這麼一次,無法假設、不能重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人生的選擇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也無須與其他人比較,重要的還是在於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也在於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好的事物、好的觀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們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樣生活,最後的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但是這個結局過於決然,我們作為旁觀者不免會覺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心性、觀念與品質,卻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進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視界再放寬些,好的藝術、哲學,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價值觀,都能滋潤人心,引人潛思,把人導向一種更平和的生活態度;接觸、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會在內心逐漸積澱下來,充盈內心,在心裡打造一份穩如磐石的錨,能幫助自己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這滾滾紅塵、滔滔濁世。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七年級的時候,我問了問饒老師值得一看的電影,饒老師脫口而出:“海上鋼琴師。”,到了暑假,電影單中又一次出現了這個名字。“這一定是一部好電影。”於是,我帶著這樣的心情,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裡主演的劇情片。故事是以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展開的,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轉換,介紹了一位鋼琴天才1900的鋼琴故事。

幼時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發現的,他的母親拋棄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兒,生活在燒煤工人的船艙裡,大家都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說話,寫字。直到有一天,他的現任父親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傷心。1900離開了父母,沒有出生證明,悄悄地來到這世界,有得悄悄離去。正好比一個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關資訊,沒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沒有一座屬於他的墓碑,但他確實來到過這個世界,真真實實地活過。

1900對不好的事情十分厭惡,但不會用嘴說,會用音樂去表達。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著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著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

有的人說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但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盼的語調:“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飄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歷,他愈發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麼樣奇妙的感覺呢?

影片結局,1900在一艘即將炸燬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願下船,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不明智,多麼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擇。或許,到了天堂,他仍會彈鋼琴,就像原來在海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