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觀後感大綱

導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度熱播,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那你看完以後,有什麼樣的感觸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觀後感

  【篇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這段時間央視舉辦的“漢字聽寫大賽”,自始至終像磁石般吸引著我,我是每期必看,每次都號召家人討論書寫,看似常見的漢字書寫卻讓我們每個人都著了迷。不僅為選手鼓掌讚歎,而且也為他們惋惜。這場“漢字聽寫大賽”既提升了人們傳承發揚漢字文化的信心,同時有力地擴大漢字文化的影響。它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種可貴的開拓和創新。

現如今無紙化的辦公,鍵盤時代的天下。漢字離我們大家越來越遠,一些耳熟能詳的漢字只能認讀,不能書寫,提筆忘字,握著滑鼠忘了筆桿的現象,成為當下的一種通病。這些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背離,更是一種拋棄。再看看我們這次參賽的選手,是他們撐起了傳承了發揚了我們的傳統文化。看著他們書寫出那麼多生僻暗澀的字詞,我為他們感到驕傲,而為自己汗顏。

漢字是一門藝術,如果用的好,會達到妙筆生花,會使文章更生動,更形象;如果一個生僻字,說話時來幾個,寫作時來幾個,會讓生活更有趣;漢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醜陋,有的惡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義。所以,我們在讀書時,不能囫圇吞棗,只注重情節,多重複讀幾遍,多推敲一下字詞,會有更深層的體會和理解。

央視的“漢字聽寫大賽”已經掀起了“漢字書寫熱”,已經讓中國人重新重視漢字,熱愛和弘揚中國文化。同志們,趕快行動起來吧!多讀好書,多寫漢字。

  【篇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10月18日晚,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感觸頗深。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老師告訴我們,漢字有萬個以上,而我們平時常用的漢字只有三四千個。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賽中所出考題基本都是筆畫繁多和較為冷僻詞語。“啁啾”、“鋒鏑”……看著一個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詞語被一群國中生正確書寫,不由令人為之驚歎。而逐漸變難考題涉及面之廣讓人咋舌。隨著場上人數不斷減少,諸如“伊犁河”、“愣蔥”、“攛掇”這樣地名、方言、口語詞彙也出現在了考題裡,著實叫人為選手們捏了一把汗。

看著看著,我突然發覺,我聽到一些詞語的讀音和解釋完全摸不著頭腦,可是答案顯示出來,我卻發覺自己曾見過。例如“鳧趨雀躍”的“鳧”字,我就曾在課外書上見過幾次,卻總不願查閱它的.讀音;像“箴言”一詞,我會讀但寫不出來;還有前幾次比賽中出現的“貔貅”、“甕中捉鱉”等詞,都是我會讀但不會寫的。

我想,這些情況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平時沒有加深對漢字的鞏固,有一些字很久沒有使用,就漸漸忘記了,正因為這樣,我常常出現提筆忘字之窘境。我想,我應當向參賽選手學習,豐富我的課外閱讀量,遇到不會的字要主動翻閱字典,瞭解生字詞的含義。我相信,長此以往,我認識的字會越來越多。

  【篇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作文】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三場複賽,這可是我最愛看的節目之一。參加本場比賽的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學代表隊、山西省實驗中學代表隊、青海省西寧市虎臺中學代表隊和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代表隊。

參加本場比賽小選手勢均力敵,比賽進行得很緊張,一個很小失誤有可能就會引發場上比賽形勢大反轉。襄樊四中代表隊初賽成績名列前茅,他們準備極充分。但就是因為一些聽上去很簡單詞彙,形勢發生了鉅變。其他三支隊伍穩紮穩打,但失誤還是不少。這場比賽中,給我印象最深是廣東隊羅弋洋,他爸爸是一位語文老師,每天都給他複習很多詞語。這次他一個人獨挑大樑,戰鬥到了最後,最終帶領著自己隊伍殺出重圍闖進了半決賽。我真很佩服他。

本場比賽跌宕起伏,有高手的精彩“表演”,也有反覆塗改但最後時刻寫對的幸運兒,還有寫不出字的淘汰者。每當聽到倒計時的聲音的時候,我就特別地緊張。至於本場聽寫的詞語,難度也比前幾次增加了,我一個也不會,哎!

這個節目太好了,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漢字和中國文化。我想以後也去參加比賽。

  【篇四:《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後感】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創新層出不窮,資訊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麼?

近期在中央電視臺週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為基本功的中國小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著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簡訊、發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大量的列印、印刷文字出現,雖乾淨、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型,字裡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度。

現代優秀通訊工具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湮滅,也養成了人們懶惰和依賴壞習慣。中國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字型。當評委們將某個字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於交流和記載符號體系,更承載著中華文明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漢字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裡子山,蒙古族人,他為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終於成為當時有名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後人墨寶在現在名山大川、樓臺亭閣中可見一斑。

記得去過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縣,光塔寺就有七座,歷史名人手跡、碑刻比比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元寺,裡面有一個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個叫“贔屓”的大獸,碑身是一個殘存的斷碑,碑文的內容雖不明確,但碑文的刻字讓不懂書法的外行都歎為觀止,字字蒼勁有力、飽滿,歷經唐代千年,“容顏”不變。

我們有責任繼承發揚中國的漢字,熱愛漢字,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主動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雖然在資訊時代,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要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來完成,但我們也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多讀書,多記筆記,感受筆在紙上飛馳,字在筆尖流淌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