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電影《狼圖騰》觀後感

《狼圖騰》他將用其獨有的鏡頭語言,把我們帶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看人狼之間如何彼此尊重,和諧共處。下面給大家分享《狼圖騰》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狼圖騰》觀後感

  《狼圖騰》觀後感1

五年級的暑假,我們一家來到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呼倫貝爾旅遊。在那裡,我充分感受了草原的溫和、浪漫的氣氛。但當我觀看完電影《狼圖騰》後,草原的另一面,又展現在我的眼前。

電影《狼圖騰》講述了草原的蒼涼、悲壯的一面。1967年來到錫林格勒盟的陳陣是一名下鄉知青,他發現了一頭小狼並撫養它長大。農場主任包順貴不給狼以任何生存空間,狼寧死不屈、機敏狡猾、團結一心,對付人類。野狼被趕盡殺絕後,陳陣把養大的小狼放歸山野,它成為了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在整個大自然的體系中,最不可破壞的就是生態和食物鏈。如果食物鏈被破壞,從高等的人類到低等的小草都會遭到威脅。《狼圖騰》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因為食物和狼皮衣服的慾望,在一夜之間把所有凍死的黃羊抓去公社。狼和人一樣,也需要肉來充飢呀!狼群憤怒了,開始義無反顧地攻擊人們的羊群和馬群。可惡毒的包順貴一口咬定是狼群主動襲擊牧民們的財產,對狼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圍剿。結果,這樣陰險的行為,遭到了狼群的報復,人們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地少。有一位老人說得好:“這是騰格里(老天)對人的懲罰呀!懲罰啊!”我一下子明白了,人,是不能妄圖踩踏大自然於腳下的,如果這樣,就會遭到大自然、動植物的狠狠地懲罰,後果不堪設想。

電影中的一段場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在故事中,狼面對著一堵約三四米高的高牆,裡面是渾身肥肉的小綿羊。有一些狼試圖用自己最大的力氣跳上牆壁,可是沒有用。這時,群狼之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搭狼梯”。一隻狼直立著身子,靠著牆壁,兩隻狼從第一隻狼的左臂和右臂“飛簷走壁”跳上去,以此類推,搭了三層“狼梯”後,八隻狼成功地跳入羊群,瘋狂地吃著自己的戰果。等人們來到時,狼已經跑遠了。狼雖然被人們比喻壞人,但狼堅持不懈、機智勇敢、團結的崇高精神,比有些人都高尚!

草原,美麗又令人陶醉,粗曠又催人淚下。狼,磨牙吮血、殺牲如麻,卻勇敢機智、奮鬥到底。這,難道不是狼的圖騰嗎?

  《狼圖騰》觀後感2

在短暫的寒假裡,媽媽帶我看了三部電影,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狼圖騰》。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下鄉知青陳陣來到內蒙後,發生的故事。陳陣對這裡的狼產生了興趣,就去狼窩附件蹲著,等母狼出去狩獵,他就在另一個同伴的幫助下,進了狼窩,從裡面掏出了兩隻小狼,準備帶回去餵養。這時一個蒙古人走來,以為這兩人要把這兩隻小狼的皮扒下來,就“幫助”他們把小狼摔死,陳陣十分的傷心,流著淚,轉身又去狼窩裡找到一隻小狼,他自己把這隻小狼養著,他在內蒙的阿爸知道了,對他說,等這隻狼長大了,他就必須把這隻狼放回自然,陳陣遵守了約定。

這部電影裡的男主角陳陣是一個十分愛狼的人,他得到狼後,對這隻小狼進行精心的餵養,每天都會為小狼送上肉來,在蒙古族人轉移部落時,陳陣看小狼被拖在車後面,不忍心,就把車上裝的牛糞扔了,把裝牛糞的框子讓小狼住,陳陣寧可自己不吃飯,也不讓小狼餓著。從他對小狼細心照顧可以看出他不僅愛狼,還會照顧好狼,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

電影中的包主任十分的可惡,他為了得到狼皮而不擇手段。冬天,狼過冬的食物黃羊被包主任帶領的人都偷走了,狼冬天沒吃的,餓死了很多,他還要帶領一些人去掏狼崽,村民阻止他,不讓他們去,他還罵他們,他為了得到狼皮,而把草原上的狼群全殺完了,十分的可惡,陳陣的狼成了全草原唯一的狼。

《狼圖騰》這部電影太好看了,演員演得好,狼表演的也很真實,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

  《狼圖騰》觀後感3

大年初四我看了《狼圖騰》這部電影。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震撼我的是電影中的草原狼。

電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的北京知青陳陣跟草原狼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鑽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鬥過,還親手養大了小狼崽。

這部電影讓我認識了草原狼的智慧。狼在圍捕黃羊時,很有組織的把黃羊驅趕到事先扒好的大雪坑中,才把黃羊咬死,還會把死去的黃羊們挖個深深的雪窩冷凍起來。等到開春給它們的小狼崽吃。

還有一個畫面也深深震撼了我。狼在受到人類攻擊後開始報復。它們在暴風雪中衝進馬群,撕咬,把受驚的軍馬群一直趕進湖中,軍馬全部凍死在湖中。

知青陳陣對小狼的哺育也感動了我。陳陣把小狼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養大。怕狼崽子失去野性,開始訓練小狼崽,跟狼崽子一起下水游泳,教它識別“夾子。”可是小狼崽恢復野性咬他時,陳陣又非常的傷心。那會兒,感覺陳陣就是個狼爸爸。

在草原上牧人是吃肉長大的,所以牧民死後要把自己的肉還給草原。用一塊白布裹住屍體放在屍體掉落的地方,是不埋葬的。

在我看這部電影前,我不喜歡凶猛的狼。看過這部電影后,我完全改變了對狼的看法。在大自然中,狼的宗旨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們掏狼窩,摔狼崽,還偷走狼的“口糧”害的狼走投無路,只好發起對人類的反攻。人在電影中很可氣。其實,人類和狼群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應該學會和睦相處,而不是互相殘殺。

  《狼圖騰》觀後感4

前幾天在機場買了本《老人與海》,我想這麼古老的書被重新出版一定有什麼重大發現。然而閱讀之後,竟讓我不知所云,遂對海明威極為失望,真不明白這麼個破爛小說憑什麼得到諾貝爾獎。

下午無聊至極,決定去看看越來越受朋友圈關注的《狼圖騰》。由於離放映時間尚早,出發前翻了幾頁放在書桌上的《社會性動物》,看到這本書的前言部分引用了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這段文字:“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麼是獸類,要麼是上帝”。我是“牙粉”(“亞粉”的諧音,指亞里士多德的粉絲),《政治學》是他所有著作中我最喜歡的一本,而上面那段文字又是《政治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因此我對之印象深刻。

臨出發,我決定還是帶上最近正在閱讀的《話說哲學》,這本書雖非名著,但其中有關於亞里士多德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如果電影不如預期,在我提前離場後,可以用她來打發省下來的時間。

《老人與海》、《社會性動物》、《政治學》、《話說哲學》、亞里士多德今天我的這些關鍵詞之間毫不相干,但因為《狼圖騰》這部電影的突然出現,竟讓我能夠將他們聯絡在一起,更讓我對《老人與海》這部讓我不知所云的小說有了一點點感悟,儘管這些感悟聽起來有些荒唐。

《狼圖騰》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是國產電影中少有的具有深度的片子。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關於蒙古草原中食物鏈的故事,這個食物鏈包括草、黃羊、狼、牧民,狼因為聰明、且有良好的組織性,獲得了更強大的綜合實力,使其居於除人類之外草原食物鏈的頂端,最終形成了狼吃黃羊,黃羊吃草的格局。在整個草原,不管是黃羊,狼,還是牧民的羊群,甚至是牧民都是以草原為生,幾者之間形成了平衡態勢。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最終草原受損,各方終將都會成為受害者。由於狼群在整個食物鏈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狼的數量變化對整個草原生態影響巨大。如果狼的數量增多,就會導致黃羊數量減少,然後狼為了生存就會攻擊牧民的羊群,進而影響牧民生活。相反,如果狼的數量減少,就會導致黃羊數量增多,草進而減少,從而使羊群因缺乏食物而無法生存,最終也將影響牧民生活。因此,在那片蒙古草原上牧民們對狼充滿了敬畏之情,狼成了他們心的圖騰和神。其實,在草原的生物鏈中處於最頂端的不是狼而是人類,因為憑藉人類的個體智慧和群體能力,打敗狼輕而易舉,畢竟狼跑得再快也比不過子彈。然而在那片草原上,人能夠尊重狼,且能與狼和平相處,完全是因為那裡的牧民信仰“騰格里”,認為“騰格里”是狼與人共同的神。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只有強者堅信與弱者有共同命運的決定者,強者才會為了避免遭受其上位命運主宰者的懲罰,而選擇如兄弟般平等相待弱者,而不去越權決定弱者的命運。也正是因為人與狼這種平等相處才使得草原生態得到永久維繫,使牧民們能夠安居樂業。

然而草原的生態平衡因不信仰“騰格里”的漢人的突然到來而被打破,這個群體先是過度掠奪狼群囤積用於養育狼崽的黃羊,在狼群進行報復後,又用盡一切手段屠殺狼群,最終使狼群幾近滅絕,草原消失,最終使他們反遭報復。

需要我們思考的是,在信仰的力量消失後,利益各方的關係都要赤裸裸的接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調整,哪一方掌握著更強大的暴力,哪一方就能暫時生存下來,另一方則被滅亡,成為勝利者的盤中餐。

當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不能避免的時候,如何得以保全,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大草原,黃羊的數量遠比狼多,然而最終黃羊在狼群面前不堪一擊,幾近全軍覆沒,原因不僅在於狼群的團隊作業,更重要的是狼具有策略思維和戰略遠見,並有良好的執行力。正如畢力格老人說的,狼具有極強的耐心和組織能力,他們為了將黃羊一網打盡,精心準備和策劃,並耐心等待時機,以確保萬無一失,輕鬆以勝。直到他們看到黃羊放鬆警惕,並因吃得過飽不能奔跑,然後才發起最後一擊,然後將黃羊逼進雪坑,殺死它們後,用冰雪將黃羊儲存起來,等到來年春天供小狼崽食用,以使整個種群得以世代延續,並保持優勢地位。同樣,在狼群對比自己強大得多的人類採取報復行動時,他們的那種戰略遠見,以及強大的團隊合作,更是得到了極為完美的體現。在這部電影中,也充分暴露了沒有信仰的漢人在面對危機時自掘墳墓的短視。

看完《狼圖騰》後,突然讓我想起《老人與海》中那個老漁夫聖迭戈(也譯作“聖地亞哥”)的失敗。在與“那魚”進行個體間的鬥爭時,老人的智慧、經驗、沉著與冷靜讓他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聖地亞哥在與鯊魚群體的對抗中,卻慘遭失敗。這說明個體的綜合實力再強大,也難敵群體合作的力量,畢竟群體合作產生的能量並不是個體力量的簡單疊加,而這種組合的力量可能會呈極數放大,其放大後的能量有時大得超乎你的想象。所以,老人在面對鯊魚的群體攻擊時,顯得力不從心、不堪一擊。其實,老人對這些道理應是明知的,其早在與“那魚”鬥爭的時候,就不斷夢想那“男孩”馬諾林的出現,並期待他的出手相助。

在我看來,老人功虧一簣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的短視和僥倖心理。由於八十幾天的一無所獲,使他感受到極大壓力,這種壓力不僅源自經濟方面,更多因為面子。因此為了在更短的時間內向人們證明他的經驗和能力,老人選擇了孤身一人到遠海冒險作業,尋找常人不能遇到的機會。作為一個有經驗的老漁夫,其應當知道遠離海岸的收益和風險會同時增加,直至風險高過收益,入不敷出。然而,老人為了短期利益,對遠期的風險視而不見。為了耗盡“那魚”的力量,他放任遠距離航行可能產生的惡果;為了給“那魚”最後一擊,他用盡了所有資源;更為致命的是他完全沒有考慮用魚槍刺中“那魚”後,“那魚”的鮮血必然會引來鯊魚,更沒有為此做必要的準備,以預防可能面臨的風險。

如果一個短視的投機行為尚有成功的可能,那麼一系列投機行為的組合,則必敗無疑,何況老人面對的是那麼強大的鯊魚間的群體合作。因此,老人最後無功而返是必然的。其實老人最終的結局,比原來八十幾天的一無所獲更讓他傷心難過。因為鴨子到嘴後帶來的預期更大,那種失敗帶來的反差不是零,而是極大的負數,這種反差足可以將人的信心擊垮。

我突然想到,在我們身邊究竟有多少《狼圖騰》中的黃羊和屠殺狼群的漢人,又有多少《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