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第十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導語:不同的朗讀者,用聲音講述悠悠歲月裡的故事,表達著內心深處的情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十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第十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1】

葉嘉瑩與小朋友們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央視《朗讀者》將以“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央視《朗讀者》將以“味道”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著名導演張艾嘉、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得主葉錦添、都市愛情小說掌門人張小嫻、杭幫菜掌門人胡忠英、青年鋼琴演奏家吳純等嘉賓一起在朗讀中分享記憶中與“味道”有關的故事。

古詩詞大師葉嘉瑩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從第一期節目中的“中國英法翻譯第一人”許淵衝到後來的“敦煌女兒”樊錦詩、“中國焊接學科奠基人”潘際鑾,《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師。本期節目中,又有一位這樣的大師登臺,她就是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師葉嘉瑩。

葉嘉瑩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後師從於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學習,深得老師的賞識。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先後於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化,去年還獲頒“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生成就獎。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

葉嘉瑩曾說過:“我以為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於吟誦詩詞這一活動,葉嘉瑩一直十分倡導。而吟誦,其實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讀。在本期節目中,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師將在《朗讀者》中暢談古典詩詞文化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併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歲月女神”張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與味道

提起張艾嘉,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而對於女人來說,“故事”幾乎就等同於她的“味道”。

作為一個明星,張艾嘉從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齡。在節目中,當被問到如何界定年齡的味道時,她坦言:“一切都來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對於女人的味道,張艾嘉也用自然來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嚐的,我相信味道是來自於你自己人生的態度,你怎麼看待自己,那你散發出來的東西是自然的,那個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經,李宗盛為張艾嘉寫的一首《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但在當時,張艾嘉還覺得這首歌的名字“有點土”。而前兩年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張艾嘉卻發現自己的心與這首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個心經歷過更多的事情了,就覺得歌裡面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和故事,所以特別感傷。”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2】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熱度還未散去,又一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播出了。看報道,受邀《朗讀者》的嘉賓都是名人明星,以為《朗讀者》要靠打名人明星打動人?實際上,我只猜對了一半。據介紹,《朗讀者》以“朗讀打動人心”為口號,注重人文精神的體現。由是觀之,《朗讀者》要用文化魅力打動人心。

文化魅力是文化類節目的魂。從早些年馬東主持的《文化視點》到後來的《百家講壇》,再到近年來的《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都曾贏得過好評。究其原因,是文化魅力起了作用,這類節目讓觀眾見證了在建構知識、分享智慧層面的價值。《朗讀者》雖然以“朗讀”命名,但不是一檔讀書節目。用董卿的說法:“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讀者》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筆者特意看了第一期濮存昕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的確很有味道。節目從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用文字抵達情感,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進而品味人生價值。

文化魅力不是自封而是品出來的。電視節目尤其是文化綜藝類節目,是一道觀眾的精神大餐,其是否和口味,不是掌勺的廚師自誇出來的,而是觀眾品味出來的。以往,也有些綜藝類節目注重感人,但靠的是煽情刺激觀眾,且形成了套路,時間久了,觀眾並不買賬。《朗讀者》要贏得好口碑、辦得有魅力,就要避免刻意煽情追求明星效應,而應該在朗讀的同時注重講好故事,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文化魅力要“有意思,也要有意義”。廣電總局曾對真人秀節目給出一個“有意思,也要有意義”的標準,我覺得,這個標準適用於所有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也不例外。論有意思,《朗讀者》選擇的朗讀素材,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由觀眾熟悉的擅長朗誦的演員和文化人擔任嘉賓,當文字在朗讀人的二次加工下帶著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容易把觀眾帶入情景之中,震撼心靈。而每期節目以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將值得尊重的人生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樣的節目就會更有文化、更有意義。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3】

很喜歡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節目。不同的朗讀者,用聲音講述悠悠歲月裡的故事,表達著內心深處的情感。濮存昕、張梓琳、徐靜蕾、麥家……一個個朗讀者為我們展現了生命中最動情的時刻,讓情感在某一個瞬間凝固。

我以為,朗讀的妙處在於把故事和情感用真情演繹一遍,以便於我們更深刻、更豐富地體味人生的種種況味,讓生命更加豐盈和厚重。朗讀,讓我們深深銘記,讓我們懂得珍惜。朗讀,讓記憶永存,讓生命昇華。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創,以為自己永遠也走不出那個幽深的黑洞,再也飛不起來。這個時候,朋友送給我幾本書,對我說:“每天早晨起來,你就大聲朗讀裡面的文章。朗讀的同時,心中的濁氣會慢慢消散,文字的清氣會瀰漫心間……”書裡面的文字,充滿了陽光的味道和向上的力量。我想,生命除了磨難和痛苦,還有那麼多值得珍惜的。即使磨難和痛苦,翻開它們的背面,依稀可以看到它們帶給生命的深度和廣度——無論如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每天,我大聲地讀那些智慧而美麗的文字,就如同沿著陽光的指引,終於抵達了春色無邊的彼岸。

走出了困境,我依然喜歡朗讀,把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用聲音演繹出來。我成為了生命的朗讀者,人生悲歡離合,語調抑揚頓挫,把生命的各個章節朗讀出來,我收穫了一份沉澱著生活百味的禮物。生命如酒,散發著醇香的味道,而且愈久彌香。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生命的朗讀者。即使你的生命再平凡卑微,人生的歷程也不可能波瀾不驚。人生中總有一些濃墨重彩的片段,是我們用盡心力來完成的,值得銘記;也有一些不期然的喜與悲,毫無徵兆地來打破寧靜,這些記憶甚至成為了人生的分水嶺,左右了生命的走向,所以需要我們回味。

不可否認,人生中除了偶有大喜或大悲,大部分日子是平凡的。平靜如水的日子,正是最真實的幸福,我們仍然要做生命的朗讀者,好好品味歲月靜好的味道。做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一路走,一路歌,輕輕吟唱著走向遠方。

做生命的朗讀者,你會把日子過得詩意和從容,每一天都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