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地球脈動II》觀後感4篇大綱

《地球脈動》是由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製作的電視劇紀錄片,由大衛·艾登堡執導並解說,該劇於2006年2月27日在英國首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地球脈動II》觀後感4篇

  篇一:《地球脈動II》觀後感

以前,我總覺得沙漠黃沙彌漫,水源稀少,除了駱駝外不會有多少動物,自從我看過《地球脈動2-沙漠篇》後,對沙漠有了更深層的瞭解。沙漠中烈日炙烤,狂風肆虐,幾乎沒有食物和水源,在這裡生存需要超乎尋常的生存策略,這裡的生物都身懷絕技……

蜥蜴——沙漠舞王

沙子在陽光的暴晒下變得很燙,一隻蜥蜴立在沙堆上一會抬起右手,一會兒抬起左手,一會兒單手單腳,那種憨態太搞笑了。這就是傳說中的“沙漠之舞”嗎?其實這只是它躲避高溫的一種本能。

擬步甲——倒立有水喝

在沙丘上,我看到了擬步甲。大清早就出門鍛鍊,爬上高高的沙丘。對於它們來說,這沙丘可有珠穆朗瑪峰那麼高了,而他們卻還在堅持不懈地往上爬。沙漠裡沒水喝,它可以倒立很久,吸收空氣中的薄霧,直到凝結在它外殼上的露水一點點地流入它的口中,才能喝到水,不然過一會就要被太陽晒乾蒸發了。

蝗蟲——對綠洲的靈敏嗅覺

在沙漠中,只要有一片水,那些休眠的植被就會被喚醒,可以換來整個綠洲。然而最先察覺到這一切的當然是蝗蟲了。綠洲被蝗蟲軍團啃咬,最終還是荒野一片。

蝙蝠和蠍子大戰——勝者為王,敗者為食

蝙蝠視力不好,但可以用它超強的聽力尋找蠍子,蠍子看到蝙蝠的瞬間向外逃竄,蝙蝠向它下方撲去。蠍子用它巨大的鉗子夾住蝙蝠,同時蝙蝠用它尖利的牙齒咬住蠍子,蠍子被咬得疼痛難忍,露出了尾巴上的必殺技-螫刺,它在蝙蝠頭上刺了好幾下,而蝙蝠並沒有死,反而更加猛烈地發起進攻。其實蝙蝠是很痛的,但他為了食物也是拼了。最終蝙蝠贏了,蠍子成為了蝙蝠的囊中餐。

獅子——團隊合作

一群獅子合力捕捉一隻長頸鹿,一頭獅子是沒法完成的。雖然最終未能成功,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但依舊需要團隊合作。

平原馬和非洲象——不停遷徙

沙漠中的哺乳動物,在食物和水源日漸匱乏的情況下,唯一的求生方式就是不停遷徙,尋找新的資源。

在水資源如此匱乏的沙漠中,其生存的法則就是團隊合作、適時遷徙和拼勁全力爭奪食物,再加上一點點自己的`本能。動物都可以有多樣化的生存策略,更何況人類。這麼一看,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遇到困難時要冷靜思考,想辦法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篇二:《地球脈動II》觀後感

《地球脈動2》是一部歷時5年多的紀錄片。我不喜歡看電影,但是這個紀錄片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它是由英國廣播公司(英語:BritishBrooadCastingCorporat簡稱BBC)拍攝和製作的。他們很擅長拍紀錄片,從60年代就開始播出他們拍攝的一系列的紀錄片,如《昆蟲帝國》、《與海怪同行》等,深受大眾喜歡。

講解員大衛·艾登堡也是BBC中的一員,同時也是英國生物學家、英國廣播公司電臺主持人,擁有60餘年的拍攝自然的經歷。他的聲音很好聽。

我記憶深刻的場面是《地球脈動》中,有一個巨蜥打鬥的場景,那是巨蜥在把對手趕出自己的地盤而進行時較量。還有小蜥蜴被毒蛇追趕的可怕場面,我替小蜥蜴捏把汗。

"是生存,還是毀滅(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動物世界中,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使你還沒用心去想,你就已經被狼、虎等猛獸終結了。被迫死亡了。

人類的生存法則是學本領,賺錢,養活自己,可是動物世界中,它們是拼速度、體型、耐力。

如果你是一頭鹿,那速度、耐力就是你的生存法則,你天生吃草沒有攻擊本領那就要會跑。如果你是一隻公象,那體型就是你的生存法則,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一項,那面對著你的就是死亡……

還要學會主動出擊,比如說狩獵,每一種生物一睜開眼睛就忙著填飽自己的肚子,只不過有些動物吃一次可頂十天,而有的動物要天天進食,有的是團隊作戰,有的是孤軍分戰,如果你狩不到獵,那就可以想想,是生存還是毀滅(死亡)了……

《地球脈動》讓我知道了動物界的殘忍競爭、比速度、拼耐力。同時我也體會到了人的成功的生存法則是也是類似的,要努力和堅持把自己本領學好。只有努力和堅持才能好好的生存,不然會成為被社會淘汰的人。

  篇三:《地球脈動II》觀後感

這是不一般的“猴子”!它叫狐猴。

在地球脈動中,有一隻狐猴,它的生活不是理想的生活。它在最貧窮的地方,它很可憐

海鬣蜥一出生就遭遇遊蛇群的捕殺,必須要躲過飢餓的蛇群,才能與族群匯合,獲得生存的資格。這是一場剿殺,一場生死較量,場面堪比刻意渲染過的好萊塢大片。對於幼小的海鬣蜥而言,破殼而出的瞬間便意味著死亡的隨時降臨。即便如此,依然為了生存奮力躲避。生存是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卻無法不讓人動容。

雄性信天翁在小島上默默的等待分離6個月的伴侶,一天、兩天、三天……孤獨的守望,直到雌性信天翁的出現。看著相別已久的伴侶,雄性信天翁竟害羞起來了。那一刻,我也跟著笑了。整個等待的過程我一直很緊張,生怕信天翁等不到伴侶會孤獨一生,也從來不知道動物們可以如此的長情。

企鵝父母為養育後代,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捕魚。歷經激流險灘,跋涉了八十海里的企鵝爸爸,不小心受了傷,血染紅了羽毛,帶著一肚子食物蹣跚著回家,將肚子的食物餵給早已飢餓難忍的幼仔,而夫妻間簡單的點頭示意後,企鵝媽媽又開始了同樣的捕魚旅程,如此迴圈。受傷還算一種幸運,每一次的出發都是前途未卜,不知是否還能回家,然而每一次都毅然決然的啟程,從不退縮。

我以前以為金雕是很威武霸氣的,看了以後才知道,原來它,在冬天裡多脆弱,它的食物是用飛過雪山換來的,又是用肉搏換來的!

試飛失敗沾滿腺果藤種子而無法再次飛翔的小塞席爾福迪雀,站在地面的枯枝上,看著在樹叢間盤旋的其他同伴們時,發出一聲聲哀鳴,那麼的羨慕、那麼的無助,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它無法自己依靠自己擺脫這些致命的種子,這依然無法改變它即將變成腺果藤的養料供給的事實,自然就是這麼殘酷,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殘酷,無論是對於動植物還是對於我們,生存這件事從來都是要靠自己完成的。

精彩的記錄片,我們永遠也講不完。讓我們在老爺爺的配音中,期待《地球脈動3》......

  篇四:《地球脈動II》觀後感

2006年,一部名為《地球脈動》的紀錄片橫空出世風靡全球,並攬下艾美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音樂創作、優秀紀實系列以及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34項大獎,成為當之無愧的紀錄片超級IP。

時隔10年之後,《地球脈動II》終於和觀眾見面了。這部BBC歷時2000多個日夜走了40個國家拍攝而成的生態紀錄片,於11月6日在BBC首播,7日開始在騰訊視訊同步跟播。它仍然由大衛·愛登堡(DavidAttenborough)製片、解說並主持,主題仍然是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所面臨的生存挑戰。

第二季的第一集“島嶼”一經面世,隨即燃爆朋友圈。很快,豆瓣給出驚人的9.9分,IMDb更喪心病狂地給出了10分。對於這個評分,大部分網友的解釋是:“因為沒有11分的選項了!”

這部傳奇之作的製作人兼主持人,是同樣擁有傳奇人生的“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人類有史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探險家——大衛·愛登堡。

大衛·愛登堡是英國“國寶”,59歲時被授予爵位,是大英博物館、皇家植物園、國際自然基金會的託管人。作為如今世界上最知名的主持人之一,他幾乎親身探索過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態環境。南極、火山、沙漠、雨林、水底、叢林……這位老爺子總是出現在千姿百態的生靈旁邊,氣喘吁吁但卻充滿熱情。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他曾被起重機吊起在雨林上空,曾被眼鏡蛇噴過毒液,曾被蘇格蘭松雞扇倒……耄耋之年,他仍能乘坐熱氣球飛越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還能吊在樹上講解飛蛙。

一生都在做英國版的“動物世界”,也解說了一輩子的BBC自然紀錄片,他用自己的聲音、足跡,帶領無數人領略全球的自然風光,瞭解野生動物的生存概況。

愛登堡從小就對自然界痴迷,早在28歲那年就製作了《動物園探奇》。對於BBC和愛登堡來說,這部紀錄片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因為它,BBC建立了自然歷史專案,攝影團隊終於得以走出演播廳,前往全球各地拍攝各種野生動物畫面。而愛登堡真正的巔峰在50歲,那一年,他製作了《生命的進化》。為了這部紀錄片,愛登堡的團隊幾乎走遍全球,運用當時最尖端的攝影器材,讓世界範圍內的野生動物影像出現在每戶家庭的電視機上。

長期與他合作的紀錄片導演阿拉斯泰爾·福瑟吉爾回憶道:“在南喬治亞北部沿海聖安德魯斯海灣,這裡棲息著20萬隻帝企鵝,他們被一個山峰包圍著,住在山峰中間圓形平緩地帶裡。或許換做是別的電視主持人,他們一定會把拍攝重點轉移到介紹這種情況的危險性上,但是回看大衛的紀錄片就會發現,他很少用第一人稱。他一直堅定地認為動物們才是電視上的焦點,而不是他。所以他總是能鎮定地用攝像機拍攝出一個個完美的鏡頭,比如,一頭雄性海獅用力撐起全身,憤怒地咆哮著。”

在經歷了攝影技術從黑白、彩色、高清到如今的3D和4K,年紀九旬的大衛·愛登堡又迷戀上了CGI(三維動畫)。如今他最感興趣的是化石以及生命的起源問題,而CGI技術能幫助他實現更多的創意。

在5月大衛90歲生日之際,一部記錄他拍攝花絮的紀錄片《90歲大衛·愛登堡——鏡頭背後》,讓觀眾更多地瞭解這個勇於探索、不忘初心的“自然之子”。